分享

乡村的人物乡土的味道,作品

 江山携手 2014-10-31
李继文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很有才气的诗人、作家。尤其是他的小小说,很有特色,明显秉承了本土“山药蛋派”始创作家“为农民,写农民”的“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格,但他又不拘泥于传统,能够自觉、强烈地渗透着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具有更新的人文眼光和更高的理想境界。
  李老师自身的经历和人生现有的经验决定了他的思想与写作只能着眼于深重的乡村生活,着眼于精神与肉体强烈冲突的“城乡结合地带”,而不去运用新生代作家惯用的极度个性化、躯体化的叙事格调,不去摹写城市的酒吧、咖啡屋,以及那些浮萍般飘荡不定的城市男女。因为,他文学的根深深扎在农村这方热土。于是,写农村、写农民,便成了李老师挥之不去的情结和书之不尽的源泉。 
  李老师的小小说创作在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和智慧含量的综合体现上都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平民化书写。李继文老师小小说的创作,立足于能让普通人看懂、爱看、长智慧的角度,反映着作者提出(观察)问题的角度、深度和批判意识。体现着对农民的立场、观点、思维方式、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深厚情感。李老师选择了小小说轻捷灵便、单纯通脱的文化优势,为现代人带来了时尚的阅读快感,使文学和普通受众产生近距离的心理效应。第二,深度化追求。李老师小小说中深刻地挖掘和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革过程中农民的心理世界,农民们复杂的、微妙的,当然也是充满激烈斗争、困惑、艰难的心理历程。如《刘三烟囱冒起了烟》,写的是地处晋中一带的乡村,面临着极度困难的时期,“大跃进”,“戴帽子”的左倾思想所吞噬的危险,村民们生活的窘迫、苦难、挣扎和反抗,作品立意在于思考和回答由现代文明的发展所引出的农村和农业究竟应走什么样的路子的现实问题。再如《断指》、《兔子》、《狗不喜》等作品,透过那些“平民”生活,我们看到了发生在那片神奇土地上的空虚的畸形的生活,人性的扭曲、怪异和荒唐。《秋瓜》、《黄头发》、《花花》等作品,通过一幕幕悲剧的书写,提出了中国农民迫切需要摆脱贫困,同时又急需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重大问题。还有《芝麻开花》、《虎三》等作品,写出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但面临着新的社会腐化现象。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人物命运,真实、艺术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解析了中国农村现代文明进步与传统观念落后尖锐的交锋,写得朴实而厚重,能让读者在品读小小说来自生活的真实和意蕴,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有益的启示。第三,多样化风格。一是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是一个强大的“劲旅”,对新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继文老师的小小说也借鉴了这种先锋的写作技巧。如《黄头发》以“爱美”而始终都未能如愿以偿的环环心理活动为结构线索和故事框架,作品无论在刻画意识的流动过程还是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意识流的书写或心理化倾向都是极为典型和突出的。二是哲理化象征手法的运用。注重哲理化和象征也是外国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波德莱尔《恶之花》、艾略特《荒厚》等,李老师的《刘三烟囱冒起了烟》这篇小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有象征意义,“冒起了烟”言外之意是“冒”不满与反抗,预示着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农民生存的不协调和尖锐的冲突。《蓝纱巾》则多处采用象征手法,将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甜美的爱情故事,诗一般的意境和氛围,使作品增添了别样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义。三是中国画“全景俯瞰”“散点透视”手法和影视镜头语言等手法的借鉴。如《芝麻开花》《虎三》等。通过“吃”“嫁妆”等消费反映社会进步的历程,点面结合地透视了社会的发展。《狗不喜》则多处运用影视镜头语言,简洁明快。
  杨晓敏先生说:“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演绎出生活中缤纷缭乱的华彩片段,有着亲切的真实感。能让普通读者的阅读欲望大力增强,何尝不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文化走向呢?”李老师的小小说创作,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美的时尚成果有机结合,在自己热爱的文学土壤里播种、耕耘、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