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怯轮台万里行——两汉时期的西域屯田

 where5 2014-11-02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来……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新疆好》创作于1951年,描绘的是新疆和平解放后,驻疆部队与各族人民在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启丰衣足食生活的美好场景。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正是通过这首歌,从感性上认识了美丽富饶的新疆。然而,对于新疆来说,屯垦并非新生事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

  “何劳转粟上青天”,西域屯田的政策考量

  新疆,古称西域。汉朝建立以前,西域长期处于匈奴政权的统治之下。西汉初年,匈奴屡屡南下,对新生的西汉政权构成威胁。“文景之治”后,随着汉朝国力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晁错、桑弘羊、赵充国等人在不同时期纷纷向汉朝统治者谏言,把安边固民政策的重点指向了屯田。

  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晁错上书汉文帝,指出“守边备塞,劝农力本”是当务之急,建议屯田边疆。他针对匈奴游牧扰边的特点、内陆戍卒守边的弱点,提出变士卒单纯防御守边为移民实边,以实现边疆长期稳定的方案。具体而言,就是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御工事,对屯民给予减免赋税、发给衣服、提供口粮、保证其生活自给的优惠政策,还赐以高爵。如遇匈奴来犯,由政府出钱赎回被掳走的屯民;如果与匈奴作战获胜,就将战利品的一半奖给参战军民。晁错直言,“徙民实边”的目的在于“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畅通,行旅增加。汉武帝末年,汉朝开始在轮台等地开荒种植,并置使者护田积粟,为往来行人提供粮食。太初四年(前101年),汉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后,率军在西域屯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从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都设立了驿亭,在轮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均有田卒数百人,由使者校尉领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派军在西域屯田的记录。

  征和四年(前89年),搜粟都尉桑弘羊给汉武帝上《扩大轮台屯田书》。桑弘羊说,轮台以东、捷枝(今新疆焉耆)、渠犁土地广阔,水草丰美,可灌溉的农田达五千顷以上,如果加强水利建设,那么当地种植的五谷就可以和内陆同时丰收了。桑弘羊主张,首先扩大轮台以东的军屯,然后从内陆招募农民到西域开展民屯,发展稳定的农业区,“连城而西,以威西国”。通过发展屯田,实现并巩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是汉朝在西域屯田更深层次的政治考虑。

  元凤四年(前77年),汉昭帝以杅弥太子赖丹为校尉,使轮台、渠犁屯田连成一片。同年又应鄯善王尉屠耆之请,派司马1人、吏士40人,在伊循(今新疆若羌东)屯田,维护当地的安定。地节三年(前67年),汉宣帝派遣侍郎郑吉与校尉司马熹率免刑罪人及屯田士卒1500人屯田渠犁,边生产边为攻打车师(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积蓄力量。这年秋天,车师被攻破,郑吉又以士卒300人屯田车师。

  神爵元年(前61年),蒲类将军赵充国三上屯田书,向汉宣帝建议在边疆进行军屯,并总结出在边疆地区兴军屯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争取民心、节省军费、减轻国家负担等十二大好处。赵充国的屯田主张不仅适应边疆战事的需要,还为百姓创造了休养生息的条件。

  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此时,汉朝在西域屯田的目的更加明确。其经济目的如《后汉书·班超传》所说,是为了让驻扎在西域的汉军“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使在西域驻防的汉军部队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并且减轻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其政治目的在于巩固和发展汉朝对西域各地的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烽燧全消大漠清”,西域屯田的积极效果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干旱少雨。“开屯之要,首在水利。”汉朝政府一方面在西域扩大绿洲可耕垦土地面积,另一方面兴修水利。

  新疆地区的农田水利起源很早,张骞通西域时就看到有一部分地区已有城廓田地,当地百姓过着农业定居生活,但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不建城廓,居无定处,惟顺天时,逐趁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由于技术落后,那时的灌溉主要是利用泉水和融化的雪水进行的小规模灌溉。

  汉朝在西域实行屯田后,桑弘羊曾建议“通利沟渠”,也就是开凿沟渠灌田。这一建议对汉代及以后的西域屯田和水利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赴西域屯垦的兵民一边开垦荒地,一边兴修水利。他们在莎车、喀什、和田、若羌一带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遗址至今仍保存着。比如,在若羌县米兰的汉伊循屯田区遗址,有一条宽10到20米、长37公里的引水干渠。干渠引水于米兰河,沿线有7条支渠。渠道布局严整,采用梯级灌溉方式,灌区面积4.5万亩。这一古老的灌溉系统,是汉朝在西域屯垦的见证。

  屯田的开展,带动了西域农业迅速发展。从《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可以看到,实施屯田的地方大多“田肥美”,“多田积谷”。当地的物产也很丰富,农作物有小麦、粟、黍、稻、高粱、青稞、豆类,有葡萄、石榴、胡桃、葱、蒜、芹菜、韭菜,还有棉花、桑等。来自中原的屯民既是建设西域的劳动者,也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者。他们不仅把中原的种植技术、冶铁技术传播到西域,还把在西域学习到的栽培技术和当地特产带回中原,加强了中原同西域生产技术乃至民众情感的交流。在南疆,屯民带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丰富了绿洲文化的内容,为促进绿洲多元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在北疆,农耕经济开始登上以牧业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历史舞台,推动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整合。

  屯田这种办法深受西域城邦诸国首领和群众的欢迎。过去,西域36国各有君长,并不统一。匈奴的侵扰,“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但自汉武帝以后,西域对汉朝却是“思汉威德,咸乐内属”,“纷纷纳子入侍”,“愿属都护”。屯田使西域各族人民亲眼看到从事农耕的好处,并学到相关技术,为西域各国“咸乐内属”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一些过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由此开始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不但巩固了张骞通西域以后所创立的功勋,而且与西域各族人民交流了生产经验,丰富了西域与内陆的经济生活。屯垦戍边所建立起来的绿色长城,为巩固边疆、加强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两汉以后,历经北齐、北魏、隋、唐以至元、明、清,都把屯田视为定例。

  汉代西域有史可查的屯田地点及开屯时间

  渠犁,大初四年(前101年)、地节三年(前67年);

  轮台,大初四年(前101年)、征和四年(前89年)、元凤四年(前77年);

  姑墨,建始年间(前32年~前29年);

  交河,地节三年(前67年)、初元元年(前48年);

  伊循,元凤四年(前77年);

  疏勒,建初三年(78年)、永元三年(91年);

  柳中,永平十七年(74年)、延光二年(123年);

  高昌壁,永元三年(91年);

  北胥鞬,神爵二年(前60年);

  精绝,东汉时;

  金满,永平十七年(74年);

  且固,永兴元年(153年);

  赤谷,甘露元年(前53年);

  伊吾,永平十六年(73年)、永元四年(92年)、永初元年(107年)、元初六年(119年)、永建六年(131年)。

  ——据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