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章第5节 在西域屯垦戍边的重要国策

 vug 2016-04-30

     相关视频播放:地图故事:屯戍西域 统一西域(上) (下)

     中国历史上称新疆和它西边的部分地区为西域,意思是西部的疆域。

在西域屯垦戍边是自汉武帝开始历代政权治国安邦的国策。  

历史上,经营西域卓有成效的当属两汉、盛唐和清代。 

西汉建立之初,匈奴在北方对汉朝构成巨大威胁。汉文帝在位时期,他采纳了晁错移民边塞、军民屯田戍边的“募民实边”的建议,开始在都城长安北部边境创办屯田。

     公元前102年,汉军打败了位于巴尔喀什湖一带匈奴控制下的大宛,汉朝的疆土终于扩展到西域的最西端。西域幅员辽阔,汉军的后勤无法保障,往往是在击退匈奴的军队后,扶植一个亲汉朝的政权,便匆匆收兵。 

但是,当匈奴再次来犯,这些城邦只能又一次向匈奴称臣。  

于是,一个叫桑弘羊的大臣上书汉武帝建议仿效细君公主的眩雷垦区在轮台屯田,以就地解决军事行动所需的经济保障。  

轮台是当时是西域的城邦之一,靠近塔里木河,有着充足的灌溉水源。汉朝在轮台驻有军队。  

汉武帝没有采纳桑弘羊的建议。但是,此后不久,这位皇帝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颁布了一份"罪己诏"  

在诏书中汉武帝主动检讨了自己连年征战,导致国力不济的错误,诏书说:"方今之务,在于励农",要求边疆的军队从此开始休养生息,屯垦戍边。  

这一纸诏书是下给当时轮台守军的,因此,历史上又称作"轮台诏书"  

"轮台诏书"显示出汉武帝的伟大,他不仅仅承认了错误,而且还使屯垦戍边第一次成为国策。  

汉昭帝即位后,于公元前78年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在轮台屯田。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扜弥国在李广利攻伐大宛后即归附了汉朝,并且将王子赖丹送往长安为质子。汉宣帝乃决定扜弥太子赖丹派回西域,任命他为校尉,率军在轮台屯田。此后屯田区域拓展到车师等地。此后,来自中原的戍边官吏、士卒就在轮台、若羌、楼兰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最多时天山南北的垦区多达十多处,屯戍官兵累计两万五千多人。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与匈奴的对决中,汉王朝终于将对手拖下阵来――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匈奴的一支主要力量日逐王率领部下12000人投降汉朝。  

这一年,汉朝在轮台东边的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负责西域管理天山南北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军政事务,包括管理屯田。从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在车师置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其基本职责是屯田积谷,西域各地的屯田由此得到更大发展。

屯区设曲侯为指挥官(一般由校尉兼任),设屯长为基层屯官。第一任西域都护为郑吉在各地进行屯田,其地点的选择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在车师屯田,是为了应付匈奴。而在北胥鞬(莎车境内)屯田是为了监督、观察乌孙、康居等国家的动静。在焉耆屯田,则是因为此地原为匈奴僮仆都尉所在地,且其条件非常有利于屯田。而在姑墨屯田则是因为当时的乌孙已经分裂为大小两部,屯田是为了对其进行监督,以避免进步一分裂。而在北道其他地方进行屯田或是出于防止匈奴、或是为过路使者、商人提供必须的供给等。

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从公元前105年开始,到公元8年西汉灭亡结束,前后经历113年。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12个地点。它是在统一西域的战争中产生,并在统一战争胜利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西汉屯田已分为军屯、民屯、犯屯等,相应的制度也逐渐完善。在西域的屯田最初为军屯,即驻防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屯兵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均由国家提供,劳动产品全属官府。后来出现了民屯,一般由士兵家属和流民担当生产主力,屯田所得粮食由屯兵和屯民分成享用,大部分纳入官仓。

西汉在新疆屯垦分布地区 表1

序号屯垦地今地名开始时间屯军人数简况
1眩雷伊犁
河谷
公元前
105年
几百人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汉军随行到
乌孙屯田,帮助乌孙防御匈奴进攻
2轮台轮台县
东南
公元前
101年
开始几百人,
多时三千人
武帝派军屯田,公元前77年昭帝派赖丹
扩大受阻,宣帝时形成西域最大的屯垦基地。
3渠犁库尔勒西三十团场附近(双丰镇南沙滩上)公元前
101年
开始几百人,后为一千五百人武帝派军屯田,公元前68年派郑吉率免刑罪人屯田,和轮台同是西域屯田中心。
4伊循若羌县
米兰东
公元前
77年
开始四十人,
为一千多人
昭帝派军屯田,后设伊循
都尉,建有完整的灌溉工程。
5楼兰罗布泊
西北岸
公元前
77年
常有一
万多人
昭帝时楼兰国亡,楼兰变成西域
汉军的大本营,后成重要的屯戍基地。
6交河吐鲁番城西亚
尔乃孜沟中
公元前
67年
开始三百人,后增加到几千人宣帝时郑吉派军屯田,公元前64年
因匈奴激烈争夺而放弃。公元前62年
再派军屯田,设立戊己校尉。
7北胥莎车县东北公元前59年一千人
8赤谷中亚伊塞
克湖东南
公元前
53年
开始三千
后多数调走
莎车之地屯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为了平息乌孙内乱,常惠率三校尉屯田。
9焉耆焉耆
县南
公元前
51年
一千人为了扩大渠犁屯田,派校尉
辛庆忌领军到焉耆屯田。
10龟兹沙雅县、
新和县
公元前
51年
一千人为了扩大轮台屯田,派军到龟兹
东南部屯田,修有沙雅“汉人渠”。
11高昌吐鲁番东阿斯塔那
村旁高昌故城遗址
公元
48年
二千人派军建高昌城,迁戊己校尉到高昌,
此后高昌成西域三大屯戍中心之一。
12姑墨阿克苏公元
30年
一千人为了防御乌孙反汉势力叛乱,
派戊己校尉率军到姑墨屯田。

  

  西汉末年,由于中原不稳,匈奴乘机卷土重来,西域各国畏惧匈奴之势纷纷叛变。 

  王莽大怒,下令断绝内陆与西域的贸易及交通。东汉光复后,西域18国遣使来朝,刘秀拒之。18国要求主动派其子入洛阳做人质。刘秀一度不许。后来东汉帝国中央政府稳固之后,汉朝重新建立了西域都护。

  公元73~77年,汉明帝刘庄派汉军大规模进攻北匈奴,攻占伊吾和车师前后国,开始在新疆东北部屯田,东汉和西域恢复了交通。在历史上称为一绝一通。之后,东汉与西域又发生过二绝二通。公元124年,汉朝派班超之子班勇率师出使西域,才恢复和稳定了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地位。

东汉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开边屯垦,从公元73年开始,到220年结束,断断续续地维持了120多年。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8个地点。

东汉在新疆屯垦分布地区 表2

序号12345678
屯垦地伊吾柳中金满高昌疏勒于阗精绝楼兰
今地名哈密
西四堡
鄯善西南
鲁克沁
吉木萨尔县城北
护堡子古城
吐鲁番东
阿斯塔那村旁
喀什
附近
和田城
东北
民丰县北
尼雅遗址
罗布泊
西北岸
开始时间(公元)73年74年74年91年80年84年91年74年
屯军人数10005005005001000800300300


            东汉延续了在西域屯田的政策。公元73年,汉明帝派窦固在天山东部出击北匈奴,打败匈奴后,留军伊吾卢城,并设置宜禾都尉。公元74年,东汉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驻龟兹。同时,派戊校尉和己校尉分别在车师前后部管理军队屯田。公元91年,班超任西域都护,先后在高昌壁,伊吾卢等地进行了屯田。公元123年,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率五百人屯田柳中。

东汉时期在西域屯田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时停时办。前后共有8个屯区,分别是伊吾(今哈密)、柳中(今鄯善)、高昌、金满(今吉木萨尔)、疏勒、于阗、精绝(今民丰尼雅古城)。其中的伊吾、高昌是两个最大的屯戍基地。

两汉时期在西域有众多的屯田点,凡有驻军之地,便会有屯田作为经济保障。1959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司禾府印”,明证这里就是当年东汉的屯田区,东汉政府设立了“司禾府”以管理屯田事务,“司禾府印”就是东汉屯田官吏所使用的印章。

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东往西来商旅的安全,稳定了西域局势,提高了军队和政府机构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同时通过屯田,内陆的铁器和冶铁技术,以及发达的农业技术和水利传入西域,对提高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作出了贡献。屯田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 再者,两汉时期以屯田作为开发西域的重要模式,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历代中央政权统一西域后,都会实施屯田,以此作为治理西域的物质基础。

两汉时期的开边屯垦,巩固了统一西域的事业,推动了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加速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屯点遍布西域20多个地区,也广泛地传播了汉文化,促进了汉语文在新疆的使用。

 第一,两汉在西域屯田前后经历了250年左右的时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统辖军务、政务、屯务,这些汉朝的官吏、随从、兵士均系内陆汉人,他们是汉语文的使用群体和传播群体。

 第二,由表1可以知道,西汉时在西域的屯田吏卒至少有2万多人,多时达3万人以 上。东汉时屯垦虽不如西汉,规模小,分布狭窄,时停时办,但从表2所列史料来看,估计也不少于1万人左右。这就是说在两汉时期有2万5千到3万汉人屯田吏、卒涉足过新疆。这些屯垦士兵东起楼兰和高昌,西至莎车和赤谷,南到伊循,北达眩雷,东西相距1600多公里,南北相距1400多公里,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 点状分布使用和传播着汉语文。

第三,汉在西域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武帝除给予丰厚 的陪嫁和众多的随从外,为了供给公主和数百随行人员的口粮,还派军队去伊犁河谷屯田。细君公主去世之后,汉又派解忧公主和亲。《汉书·西域传》记载说: “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解忧公主在西域生儿育女,成为西域的一门显贵。这些生活在西域的特殊人群,她们和她们的侍者、子女,以及为供养 她们而屯田的士兵,形成了一个使用汉语文的小社会。

 第四,两汉时期,汉朝政府把一些屯田地设立在丝绸之路的要塞处,如楼兰、伊循、 鄯善等地,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时“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丝绸 之路的繁忙和贸易兴旺的景象。这种繁荣多半是由屯田带来的。这些生意人必定懂得汉语汉文

 第五,由于屯田,西域汉人增多,民汉互学语言,西域诸国普遍设置“译长”,说明汉语文在新疆已经深入到少数民族中了。

 汉朝结束以后,究竟有多少官员、屯垦士兵滞留西域,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相关资料却不少。足以证明两汉统治西域时期,汉语、汉文已经在西域有了一定的地位。

两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屯垦几乎没有中止。元朝统一西域后,恢复了在西域屯田的制度。清朝更是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田。纵观古代西域屯田,尤以汉、唐、清三代屯田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屯田人数众多,影响深远。屯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西部开发建设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增进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新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尊重,长期和睦相处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屯田兴则西域盛,屯田废则西域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