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一浮:泰和会语·君子小人之辨(一校)

 百城主人 2014-11-02

 泰和会语·君子小人之辨

马一浮

    经藉中多言君子,亦多以君子与小人对举,盖所以题别言流、辨其贤否,因有是名。先儒释君子有二义,一为成德之名,一为在位之称。其与小人对举者,依前义则小人为无德,依后义则小人为细民。然古者必有德而后居位,故在位之称君子,亦从其德名之,非以其爵。由是言之,则君子者,唯是成德之名也。

    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此其显证矣!仁者,心之本体,德之全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明君子体仁,其所存无间也。又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此见君子必兼是三德。又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此言君子之制事,本于义而成于信,而行之则为礼逊。(逊即是礼。义为礼之质,礼又为逊之质。所存是义,行出来便是礼。礼之相便是逊,实有是质便谓之信,无是质便不能有此礼逊,故曰“信以成之”也。)“义以为质”,亦犹“仁以为体”,皆性德之符也。

    又曰:“君子不器。”朱子云:“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是知器者智效一官、行效一能,德则充塞周遍、无有限量。《学记》亦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器因材异而德唯性成,故不同也。君子所以为君子,观于此亦可以明矣。然知德者尟,故唯圣人能知圣人,唯君子能知君子德行者,内外之名;行则人皆见之,德则唯是自证。言又比行为显,故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昔)〔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如令尹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皆行之美者,而曰“焉得仁”;孟武伯问子路、冉有、公西华,皆曰“不知其仁”;原思问“克伐怨欲不行焉”,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故虽有善行,不以“仁”许之,是有行者未必有德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乡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非之无非,刺之无刺,观其行事,疑若有似乎君子,而孔子恶之,谓其乱德:此见君子之所以为成德者乃在心术,行事显而易见,心术微而难知,若但就行事论人,尟有不失之者矣。

    既知君子所以为君子,然后君子、小人之辨乃可得而言。经传中言此者不可胜举,今唯据《论语》以孔子之言为准。

    如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既无终食之间违仁,何以有时而不仁?此明性德之存不容有须臾之间(禅家之言曰“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此语甚精),一或有间则唯恐失之,非谓君子果有不仁也。“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则是决定之词。小人唯知徇物,不知有性,通体是欲,安望其能仁哉!故知君子是仁,小人是不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义故无适无莫、义之与比,喻利故见害必避、见利必趋:故知君子是义,小人是不义。

    君子上达,循理,故日进于高明;小人下达,从欲,故日究乎污下:故知君子是智,小人是不智。

    “君子泰而不骄”,由礼故安舒;“小人骄而不泰”,逞欲故矜肆:故知君子无非礼,而小人则无礼。

    夫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则天下之恶皆归之矣。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参看《论语首末二章义》)

    仁者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反之,自私而用智,必流于不仁(“用智”之“智”,只是一种计较利害之心,全从私意出发,其深者为权谋术数。世俗以此为智,实则是惑而非智也)。

    常人亦知有公私之辨,然公亦殊不易言。伊川曰:“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方是仁。”(朱子曰:“世间有以公为心而惨刻不恤者,须公而有恻隐之心。此工夫却在人字上,惟公则能体之。”)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恕之反面是忮,爱之反面是忍。君子之用心,公以体人,故常恕人、常爱人。小人之用心,私以便己,流于忮,流于忍。

    其与人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公而比私,故一则普遍,一则偏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故无乖戾,同则是偏党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则与人为善,一则同恶相济也。

    “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唯务自反,而小人唯知责人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廓尔无私故宽舒,动不以正故忧吝也。

    综是以观,君子、小人之用心其不同如此,充类以言之,只是仁与不仁、公与私之辨而已。

    人苟非甚不肖,必不肯甘于为小人。然念虑之间、毫忽之际,一有不存,则徇物而忘己、见利而忘义者,有之矣。心术隐微之地,人所不及知,蔽之久者,习熟而不自知其非也。世间只有此二途,不入于此则入于彼,其间更无中立之地。学者果能有志于六艺之学,当知此学即圣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须在日用间,自家严密勘验、反复省察,一念为君子,一念亦即为小人,二者吾将何择?其或发见自己举心动念有属于私者,便当用力克去。但此心义理若有未明,则昏而无觉,故必读书穷理、涵养用敬、进学致知。学进则理明,理明则私自克,久久私意自然不起,然后可以为君子而免于为小人。此事合下便须用力,切不可只当一场话说。孔子曰:“(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此语决不相瞒,望猛著精采,切勿泛泛听过

    书生谨按:电子文本来自网络,某位网友据《马一浮集》第一册录入,因此有些细节保留《马一浮集》痕迹(如引文与原版有出入时,会用两种括号标示,我也维持原貌)。昨晚我据广文书局《泰和宜山会语》校对此文,完成一校文本,期间纠正不少错字(大概是输入法使然),又有标点细节改动。那位朋友还有一条按语:“敬录者按:本文出自大师马一浮《泰和会语》。因目前在网上搜不到可下载并转为文档的全文,特在此全文录出,供有缘网友下载。”我所整理之马先生文章也是如此,希望与有缘之朋友共享。“君子小人之辨”一文出自《泰和会语》,在《论语首末二章义》之后,两篇可以并参。马先生在《楷定国学名义》中说:“现在要讲国学,第一须楷定国学名义,第二须先读基本书籍,第三须讲求简要方法……识得门径不差,知道用力方法不错,将来可以自己研究,各有成就。”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泰和会语》“楷定国学名义”以至“举六艺明统类是始条理之事”五篇,主要阐明六艺论之要义,皆属于楷定国学名义之范畴(当然这些讲稿之中也已标明学问宗旨、蕴涵为学法门)。“论语首末二章义”与“君子小人之辨”两篇则可与《宜山会语》之“释学问”及《复性书院讲录》之“读书法”并参,“释学问”“读书法”可谓提纲挈领之读书法,“论语首末二章义”与“君子小人之辨”则是具体示范(《复性书院讲录》卷二以后各篇皆是具体示范)。

    马一浮:泰和会语·论语首末二章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0733901017qzz.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