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将杜预:三国终结者

 我的近代史馆 2014-11-02

作者: 婉如清扬

求人办事,总希望有所得,或升官发财,或保条小命,有人图眼前,有人图以后,什么时候送,送多少,该怎么送,都是一门学问。提起送礼,东汉杨震四知的说法恐怕早已深入人心。送礼都是有所图的,如果说不图什么好处,只求人别害他,这样人应该是很少见的吧?世事无绝对,很少不代表没有,魏晋时的杜预就是其中另类。

杜预在地方为官的时候,他就多次厚礼馈赠洛阳的权贵们,送礼之重,令人两眼放光,但是他并不图什么,就和我们平时送了些水果篮给人似的,不求回报,当人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只要他们不害我就行了,我不要什么好处。”聪明人说话果然不一样,地方为官,离皇帝远着呢,京中权贵们只要轻飘飘地说上那么几句,哪怕地方上做得再好,那也要瞎。所以,不图好处其实就是图他们别胡说,但远比跑官来得妙。

杜预究竟是谁?

大器晚成娶政敌之女

杜预,京兆杜陵人,字元凯,生活在魏晋时期。

京兆杜家,在汉代就已经是累世公卿。可两百年过去,杜家败落了。杜预的祖父杜畿,由郡守小吏,被举孝廉,官至河东太守,终因助曹操南征北战,被曹丕封为丰乐亭侯,官至尚书仆射。可惜,天不假年,调试御船时,落水死了。

杜预的父亲杜恕虽承袭爵位。但终被小人所害,由散骑黄门侍郎贬为幽州刺史。在任上,他又被征北将军程喜诬陷,一捋到底,成为庶民。公元249年,他的政敌司马懿发动兵变,随后升为丞相,掌控了整个天下。四年以后,杜恕郁郁而终。

都说三十而立,可杜预已经三十多了,仍没有担任任何官职。

公元255年,司马昭上位。杜预终于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

司马昭为什么会把妹妹嫁给杜预这个仇人呢?原来今时不同往日,经过他父兄两代人的修剪,曹氏家族中有实力的都差不多干净了,司马氏得天下就是个时间问题。那些潜在的政敌当然需要笼络。杜预就是最合适的标杆,出身好,学问好。

两年后,一个九十多岁的河东老寿星乐详上书说杜畿当年治理河东有功,司马昭顺手帮了妹夫一把,恢复妹夫丰乐亭侯的爵位,飞速升为尚书郎。

老寿星很可爱,早不说晚不说,到杜预娶了公主后才说,估计是想送个大礼给杜家。司马昭也很配合,摒弃前嫌,大方地把爵位还给妹夫,还给他升官,真是皇恩浩荡啊。

杜预娶妻后,一路飘红。尚书郎任上干了四年,他通过了大舅子的考验,成为参相府军事。

杜预和公主的这场政治婚姻中,有多少情份呢?杜预心情我们猜不透,只是如果他父亲泉下有知,会不会气得再死一次?但是,无可否认,公主是张好牌,因为15年后,公主救了他一命。

公元270年,杜预被司隶校尉石鉴弹劾,在河南尹任上被掀了下来。这年六月,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兴兵滋扰,杜预出任安西军司,带着三百步兵,一百骑兵,开往陇右,刚到长安,又改任秦州刺史,兼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等。身份挺多,也挺好看,可不巧的是,内侄晋武帝派他的老熟人石鉴当安西将军,正是杜预的顶头上司。石鉴一到地儿,马上下令让他带着那三百兵去进攻,杜预可不傻,他说敌人兵强马壮,咱步兵不能硬拼,提出了什么“五不可,四不须”的建议,石鉴不讲那么多,他直接弹劾杜预擅自修城门官舍,扣留军用物资,贻误军机。一条条都是大罪,倒霉的杜预因此被押回洛阳,交付廷尉审理。

如果杜预只是普通官员,那么必死无疑,但按当时律法,他是公主的丈夫,有司法特权(八议: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最后只是削了爵位就了事。也许杜预自己都没想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娶政敌原来也是有好处的。

一展所长:书生当官样样精

杜家出身书香世家,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谨言慎行。他平日无事时,总沉浸在《左传》等经书之中,著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是个丰产作家。当世学者都崇尚奢华富丽的文风,认为杜预的文章质朴率直,不够有霸气。只有秘书监挚虞很欣赏他,认为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后,其他的传记就都歇菜,而《释例》写成之后,也将成其中翘楚。

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下令改制礼仪,法律,官制,编纂《晋律》,杜预和张斐负责律法的注解,直到民国时期,法学家程树德仍赞叹不绝。这部律法对汉魏旧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杜绝钻法律空子,操作起来也方便,因着造福无数,《晋律》也因此被称为“张杜律”。

265年,司马炎即位,大封宗室。杜预也被封为驸马都尉。

杜预笔下功夫了得,治理内政也有一手。他当了七年的度支尚书(财政部长),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一上任,在京师东面建了千亩籍田,请皇帝和百官以身作则,定期下田,上行下效,农业发展得很快,政府提高粮价,建立仓库,丰年买粮,荒年卖粮,市场物价平稳,百姓和国家双赢。

农业靠天吃饭,公元278年秋,各地连降暴雨,洪灾之后又是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中重臣干瞪眼,杜预调查灾情,得出了解决办法“坏陂宣泻”,修理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库,至于不利地形的,就决开口子,填平。对灾民的安置除了国家救济,还提倡自给自足。

杜预为国为民,办事一定要详细考量,仔细比对,最终下手,人笑他过于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预对自己的期望之高。

杜预发现当时用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仔细计算,纠正误差之后,修订出《二元千度历》。

杜预还是个发明家,他主持工作时,发明了人排新器,连机水碓,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代时有个欹器(一种倾斜易翻的盛水物件,君王常放在座边引以为戒。)水少就会倒,水多就会被淹没,只有不多不少时才会可以摆正。这东西失传多年,人们连它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而杜预凭着书上的记载,硬是设计出了这么个神器,晋武帝很开心。

浮桥,也是他的首创。杜预的祖父死于水难,洛阳边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很容易发生事故。杜预经过考证,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他排除了朝中种种声音,亲力亲为,终于建成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而杜预并不贪功,把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这座桥自从建成,虽经重修,但一直使用到宋代1117年,历时八百多年,真是钢铁工程。比较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令人感慨。

文人治军:以计代战平天下

杜预文弱,射箭从不中靶,然而每次大敌当前,他从不退缩。他一生当中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平蜀,二是伐吴。可以说,结束三国的大人物当中,杜预算得上一个。

公元263年的春夏之交,大将军司马昭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下令伐蜀,三路大军杀向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从西路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从中路切断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钟会则走东路,率十万人杀奔汉中。为了牵制伐蜀大将,司马昭派亲信廷尉卫瓘持节监督邓艾钟会,给兵千人,让亲信胡烈担任钟会的护军,田续担任钟艾的护军,安排妥当,监军护军都有合适的人选,还有一个重要岗位:镇西长史(总理将军幕府事宜),最后定了杜预。

魏国捷报频传,十一月刘禅率领满朝文武投降,姜维在接到诏令后也向钟会投降。之后,邓艾钟会争功,钟会姜维谋反,卫瓘等公报私仇,诛杀邓艾,成都大乱,无论魏蜀官员,人人不保。钟会幕僚几乎被杀了个精光,杜预作为长史,还能活着离开。

杜预能活着许是皇亲,但更重要的应是他的冷静。他曾当众指责卫瓘:“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何以堪责?”卫瓘是司马昭亲信,也是当世名士,成都动乱,他得负首责。名士爱惜羽毛,正是这一句当头棒喝,惊醒了卫瓘,赶紧谢罪。

如果说杜预在平蜀之战保障后勤的话,那么伐吴就是正儿八经的前方冲锋了。

蜀国被平定后,魏国经过多年的修整,国力大幅提升,司马昭在羊祜的推荐下,派杜预以度支尚书的身份假节兼任平东将军,领征南将军。羊祜去世后,杜预就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特赐追锋车,第二驸马。杜预下襄阳筹备伐吴事宜。

羊祜在荆州经营九年,和吴国大将陆抗互有胜负,两位将军英雄惜英雄,一度吴晋两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等到杜预接手时,荆州已有了坚实的伐吴基础了。所以,杜预就任后,修缮甲兵,显扬威武。第一战偷袭东吴名将张政所守的西陵(吴国西部重镇,此镇一丢,荆州水师即可顺流而下),大胜而归。这一战的胜利在于出其不意,羊将军与东吴交战,从不偷袭,张政大意之下才中计。张政想自己竟然被文人给打败了,太丢了人了,没敢向吴主孙皓汇报,趁这空当,杜将军派人把俘虏送回去,孙皓大怒,临时换将。这一仗没费什么力气,小小离间计就取得了成功。

279年,益州刺史王浚造船已七年,上书请求伐吴。

杜预也响应起来。但驻守扬州的安东将军王浑等朝廷重臣大加阻扰,晋武帝同意推迟计划,急得杜预又再次上书,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就差立下军令状,眼看晋武帝没有回复,杜预又在十几天后,再次上书,苦口婆心,幸好此时尚书张华加了一把柴火,终于让晋武帝下定了决心伐吴。

经济保障有了,上峰任命也有了,军心也有了。公元280年十一月,晋国发兵二十万,水陆六路攻吴。杜预担任西线指挥,负责监督王浚的水师,取江陵,占荆州。

江陵是荆州的治所所在,东吴经营多年,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下令围而不攻,阻断长江,断退路断增援。专等王浚水师来攻。杜预派参军樊显等去接应,十几天,轻易就把上游沿江的城池给夺了下来,掌控了整个战局。

攻乐乡,虚张声势,搞了个三国版的四面楚歌,让他们误以为晋军主力已来,一万士兵百姓投降。等到益州水师前来,都督孙歆应战,被打得大败之后仓促回城,事不宜迟,晋军人马扮作吴军趁乱进城,斩首行动开始,乐乡就这样被拿下。后世所传的“以计代战一当万”就是如此。

乐乡被拿下,周围网点也被攻破,江陵成孤城,杜预识破伍延的诈降,攻进城池。

江陵被拿下后,整个荆州就全收下来。杜预安官心,收民心,充实江北人口,施政理民,很快荆州就安定下来了。

之后,杜预在武昌会集各路晋军,商讨下一步事宜。有人提出不用趁势灭敌,等到第二天冬天再攻不迟。杜预认为,当年乐毅一战强齐,今兵威势如破竹,还等什么呢?朝廷内部出现了各种声音,幸好晋武帝也站在主战派这一方,不久,王浚水军攻至建业,大败吴军,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至此,金陵王气黯然收,也应证了杜预的设想。

王浚的首功当中,有杜预的一份功劳。当初,杜预受命节制王的水军,但是杜预却给了他百分百的自主权,看战争情况而定,不必事事禀报,对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充分显示他的大度。到下游,王浑接手监管时,王浑就怕王浚立大功,百般阻挠,甚至在他已经俘获孙皓时,王浑还在向朝廷上书诬陷王浚。杜预王浑高下立判。

君子谨言慎行却立功德碑

杜预从小受儒学教育,而魏晋时世家子弟都崇尚玄学。他深知君子要济天下,也要自保,所以,他一直很小心谨慎。

济天下,他做到了。

说到济天下,想起一个笑话:当初杜预在收复江陵时,吴人对他又怕又恨,把瓠瓜系在狗脖子上拿到城头给杜预看,羞辱他,原来他有大脖子病,遇到树上长着瘤状的疙瘩,也砍下一块,露出白色的树茎,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以此泄愤。

他平定蜀吴之后,也曾恼羞成怒泄愤杀人,但是仍然勤于讲武,兴建学堂,富国强兵。百姓被感化,山越被收服,国防被巩固……引水灌田,公私得利。造福一方,终被百姓称为“杜父”。从夏水直到巴陵千多里水路,也全部被疏通,因此南方有歌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的功劳,被晋武帝记在心中:平定蜀国,增加了一千五百户的食邑。平定吴国,又封当阳县侯,食邑增到九千六百户,他小儿子杜耽封为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八千匹。

天下大一统,晋武帝派杜预返回襄阳,镇守荆州,但杜预多次上书,说自己家族世代都是文官,武将并不是自己的本行,请求退职。

杜预深知,当初接替羊祜,是天下还没全入武帝之手,而如今,天下再无大敌,此时再权势熏天,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态度已然表明,至少问心无愧。

他向往君子之道,却也是个平凡人。

大凡名士都有爱好,没点爱好,怎么混?王济爱马,和峤爱财,杜预常笑他们“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听说后就笑问他有什么爱好。杜预脸色一正,说:“臣有《左传》癖。”君臣皆欢。

杜预也有心浮气躁时。

当初杜预和石鉴斗法,杜预略逊一筹。后来他参谋军事,担任度支尚书。匈奴人刘猛反水,石鉴吃了大败仗,谎报军功,正好被杜预给抓住了小辫子,两人在朝堂上开掐,晋武帝也劝不住,最后,只好各打五十大板,免官了事。生性谨慎的杜预怎么回事?我们总想起他在荆州任上给人送礼都不求好处的样子。事实上,他也平常人。

杜预任镇南大将军时,文武大臣都来祝贺。名士羊琇一来,见杜预和大家连榻而坐,就很不高兴地说:“杜元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邪?”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派人追了好几里才回来,杜预心中那个疼啊。这还不够,那个叫杨济的家伙,也给他敏感的心来了一捶,人家都来送行,吃过饭才走,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人杜预好歹也是晋武帝的姑父,可杨济就不买账:只是到个场,屁股都没坐下就走了。

他们怎么这么牛?原来羊琇的姐姐是司马师的妻子,杨济是司马昭皇后的弟弟!这两家伙看杜预是怎么都不顺眼,同是外戚,为什么他就立那么大功呢?

杜预于国于民,都有大功劳。而他也觉得自己成就如此,该当立碑。他常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让手下刻了两块石碑记载自己的功勋,一块沉埋在万山之下,一块矗立在岘山之上,做完这些后,他得意洋洋的对别人说:“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无论沧海桑田,都有一块石碑存在。

杜预,大器晚成,为国贡献良多,被朝野称为“杜武库”,被百姓称为“杜父”。一生中平蜀伐吴,却又能静心研究《左传》,生前荣耀,死后配享文武二庙(唐太宗时期,因著《春秋》传,配享孔庙,唐肃宗时因伐吴大功,配享武成王庙),立德立言立功,无一缺漏,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千百年后,再来读他,依然心潮澎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