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南虎、松江、虾力、驼子论章草(二)

 爱雅阁 2014-11-03

书友:近年来,感恩师惠教,讨论、接受其以上八点理论体系外,观摩大量章草遗迹及外来章草资源,并对关于章草的书论予以梳理。明晰章草产生、使用、繁荣及末法期之历史渊源,感受其真实存在性,概四百年间不同阶段、不同载体之章草语言,感触良多。。。
    1.  为何必须追求章草之纯正,知其源,晓其变,其本未知,其变何由。
    2.  章草之高古说、流便说,何者为上?知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心态、追溯章草之核心玄机,回归章草原生态(及章草历史断代),感受汉
    魏风度(汉:雄伟、庄严,魏:文雅、放达。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3.  关于《书谱》章草专辑面世,权威亦不可靠!!!竟有章今差不多。。。
     章今之别:结字不同,草法不同,字理不同,笔法不同,韵致不同,表情达意的节奏不同。。   

4. 千余年来,章草字法约定俗成,目未遇章草,落笔多荒唐,无论章与今,其草法之严谨不言而喻!!!
   5.  章草取法.章草风格寻绎。明日,愿与大家再讨论。。。

(图二)  

    罗小平:为何要追求章草的纯正书写?追求书写的高古?
    1.源与支,木与叶,古质而今研。
    2.书道者,晋前多以天工,唐后多人工。西晋大贤之章草如浑金璞玉,其出本无法,却蕴含至法。学其系严法,切悟应无法。
    3.取法乎上千古不变!!!不可坠入流行的、感性的惯性书写。具备对应传统和相应传统的扎实基础,并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在此两点上形成的技法和个人风格,及保持、丰富、提高、升华自我的表现语言。
    4.阁帖之章草多为二王法?"太宗刻淳化帖,命史书王著择取,著于章草诸帖形近篆籀者皆去之,识者已笑其俗。”(见杨愼《升庵外集》)。故章草传帖多不可靠。难矣。。。。。。 

    楼主:罗小平君为章草创作高手,对章草的理解更是超乎常人。
和我的信马由缰的清谈不同,罗小平的看法更有启发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有他出马,此帖不火都难,呵呵。
    我认真听课! 

    松江玉烟:在下拙见,可将前汉中后期章草形成时有章草特征的墨迹视为准章草,将晋后残纸中有章草遗意和特征的墨迹视为类章草,基于上述从《急就章残纸》沿至《萧子云出师颂》《隋出师颂墨迹》乃至《唐说戒经》为纯章草。若此可扩大到《松江本急就章》中正确的字符。当然技巧应上溯取法。

书友:愚意本年度所有手法网站此帖最佳!看到松江玉烟兄,有点找到家的感觉。难得看到兄跟帖,好极!
承兄点拨,习章草有一年了,可以说这一年是小弟学书三十年最有意思的一年,这一年,我明了什么叫取法,哈哈。真如兄所言,现在不管写什么,因为写了一年章草,大草小草狂草都变得高古许多,最重要的是找到了最有意义的方向。但因愚钝有负兄望,至今尚不出一张纯章草作品,奈何!近因忙于毕业论文,略疏翰墨,但愚意眼中有古,每天看看张子春致子侯旷代章草佳作,或有益矣。 

    书友:学习章草还是应该从魏晋残纸,简牍中求索。至于魏晋以后的章草高手的作品只可借鉴不可深入,否则章味就不纯了,至于宋克的章草,只是楷书夹杂着章草,并加大了捺脚。 

    川南虎章草大师级人物近现代就是王蘧常了,这几乎是公认了,”   对,说得好我不反对这一点。  其作品用篆书入章,一改元以来诸多大师用楷作章之弊病,把章草又推向一个新的高低,甚是令人钦佩,也是时代使然。正因为如此,上八、九十年代学章者,大多以其为楷模,且以学象为能事,也是时代使然。但是,如今学习章草,可能就不是取法乎'’”了,这也是时代使然。如再说现代作品都不在王蘧常档次以内,(实无可比性,张飞无法与岳飞比输赢),而只能说是对他的模仿,未免就隔靴搔痒了。我的意思不知你明白没有?也有可能是我对你表述的意思没有搞明白。 

    书友:我已说过,若没个反面派出来,无趣啊!如乾隆爷出游,若没有鸡鸣犬吠之徒,哪有郊游之趣。故而,跳出来说几句。现今时移世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已非山中无日月之时,当时间以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要达到沈前辈所言的三古状态,何其难也,非名门之后不能为。若无名门,家世,人脉,则有王世镗为前鉴。书者,性也,沉着稳健者,其书当有高古之气,文雅内秀者,其书自有流美之趣,为人四海者,其书必能恣肆放达,与性不合者,其势不能久,如罗先生同门吴勇近期章草偏向尖利,荒煤一蠡趋于放达,而你仍恪守乃师高古之本,性使然也,若将诸者归一统,强行推进章草的标准,则将进入机械一途,亦有宋体,标准草书为前鉴。书法活力在于民间,魏晋时际,章草在实用上败于草。行。楷,没有民间的支持,以至消亡,若一味以高古为纯源,流便为枝叶,强分等次,不与时合,不与时进,亦将重蹈章草消亡覆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区区二三十年之数,欲强振某一风格之章草,何其勉强,现今的章草风格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尚是极需各个章草风格兼容并蓄的时候,远未到要正本清源了。故而,述说章草源流,以正视听可,欲规整章草字符可免。得罪啊 

    书友:章草之所以史壽不長,實在是因為規劃未完善:許多偏旁用同一體,如言、水、人、彳;有些偏旁太多異體如金、車;不易辨識,早期字數少,不敷用,要求字字區分,流暢速度不及衍生的今草。但是,它是楷行等先導,識得章草,方便知悉今草的淵源和創作。章草旣是楷法先祖,趙孟頫由楷、行、草回溯,重光章草,並沒錯處,如果有所不妥,便是大多沿用宋高宗的草書禮部韻來回溯。草書禮部韻有不少錯譯字、來歷不明字、御製怪字,回溯結果和急就章等古帖有微差,如帝字。趙和康里巎巎的另一個小變革,是捺尾多用顏的錯刀捺。      試把于右任、王蘧常、高二適等人的作品,和趙孟頫的擺在一起對照,無論氣韻、功力,總的藝術成就,都立判高下。說于右任、王蘧常、高二適等將章草推至難得的高度。其實正是大大的反話:于右任將速寫符號硬塞進草法,結果是擾亂了原先的法度和美感;王蘧常融鄭羲下碑及鐘鼎迴篆,佶屈顫折,虧他的學生馮其庸還出主意,要老師寫冊十八帖,和大王十七帖爭先後;高二適早年全仿宋克,宋克從康里巎巎、趙孟頫學得半桶水,高二適把宋克學的錯亂更增大。說于右任、王蘧常等人在世時,是章草的另一個黑暗年代,實在毫不為過。  樓蘭漢簡等古章草,多自戌邊役卒,粗糙多,精品少,但是較彰顯情性,用筆未必可以全取。下里巴人易唱,陽春白雪難歌。學好的功力型、學壞的率意型,兩造都有支持者,但是,學王蘧常之類的章草,較學史游、皇象急就章更快見效。躁進求速者自然偏向搞怪率意,美其名為現代創意。  取法乎上,易得乎中。從龎坨子網友認為:說趙孟頫至死不識章草三昩。又推崇出土戌簡。真正彰顯了他的眼界井天。所以選崇的「當代章草高手」,便不糺結於所謂生動和老辣,而以古簡為準則。

龎坨子網友選崇的「當代章草高手」:
(一)陳花容,這幅蘭亭有約,真正是敗筆渇墨野而亂,時而拖長懸針,時大時小,以狂草法當章草用,時或不用章草本字,搞些不明來歷的字如:和、會、修。至於癸誤成登、初誤成彴。實在是無法可辯的硬傷。。如果其餘小圖可放大,蝦力網友必定能找出更多錯處。
(二)米鬧的章草走王寵、祝允明的筆路,淡雅平實。不少橫劃,左尖右粗,不成捺形,有些字形不合傳統,疑是從「今人」學的,不合急就,說文等字源,如近仠【日】、方【為】學。
(三)李貴陽從王蘧常取法,並增加噸位,方而厚重,變渴筆為飛白,錯字(如篇、妙)少,。可惜直刷少變化。
(四)吳勇這三幅作品,韓愈《龍說》似章似篆,方扁平削,墨氣濃淡不一,等於用漢簡筆法抄書。
  孟浩然兩詩(臨洞庭贈張丞相,與諸子登峴山)有出師頌古味。但是疑用高二適的「字庫」,如太、水字,不妥當。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詩是小今草,不是章草。   從中可見吳勇雖然年輕,悟性不低,功夫夠勤。
(五)羅小平:用漢簡筆法為主,拙密內歛,字字區分但過擠,行間流暢,但靈巧不足。
(六)陳新亞,扇面?司空《詩品:綺麗&含蓄》,字如其文,以柔媚行筆,使人聯想起韮花帖。其問題出在自造異體,不識者初見以為可,詳看便知不倫不類。條幅: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和扇面風格相同,因為字大,自製的異體和錯筆更是明顯。

史遊約在公元前四十年作童蒙課本急就章,公元七六年卽位的漢章帝,年號建初,喜章草,命杜度等大臣:上奏章,可用此體。所以歷來於章草的得名,有相差約一百二十年的兩種說法。晉書:上谷王次仲(於建初)作八分書。八分書,即所謂分隷、古楷,才有章草和楷書同時演化的說法。
  書體由雛形到成熟,多是逐漸過渡。要分出楷書和章草的不同,要查證古籍的說法,應找出恰在這百多年前後的高水平古簡,還不能是孤證,詳分縷析,而不是所有漢簡。古代文盲普遍,戌邊家書,療方殘簡,其書法水平大多不高,要由此找章草雛型,更是困難。這方面真要書法界和考古界、歷史學家,通力合作。書法界、應樂於知悉歷史的真相。
  章草論辨識率,不及楷書;論流暢,又不及今草。東晉時,章草已受到衝擊,張懷瓘《書斷》提及章草沒落的原因:「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珠,大人宜改體。』」題外話:王羲之年二十,坦腹東床,娶得郗璇,二十年間生七子一女。永和九年,排行最末的王獻之才十歲,蘭亭修禊尚未能詩。而王獻之十五到十六歲時,己是升平二到三年,不可能現存大王諸多今草,都是在最末這幾年寫的。假定大王有近二十年的黃金創作期,又從年齡及書名而論,如果這話改由獻之的幾個哥哥,如二哥凝之或三哥渙之來說,則較可採信。
  唐代開科取士,要求規範,如果模稜兩可,考官這關不知能不能過,還怎麽去通達御覽?干祿字書當然幾成官訂正字。唐楷較重法度規則,易於辨識,加劇章草幾乎斷絕,是毫不出奇的。章草直到元初趙孟頫才算死而復生,與相他書體流傳的年份相比,章草的通行年份短,所以說是「史壽」不長。壽這裏的用法,不是指生命。 

    楼主:鸿二哥高论,在下十分受益。我十分敬重先生对章草的思考精神。有些地方很想与先生商榷。进一步向先生讨教。
    章草之所以史壽不長,實在是因為規劃未完善:許多偏旁用同一體,如言、水、人、彳;有些偏旁太多異體如金、車;不易辨識,早期字數少,不敷用,要求字字區分,流暢速度不及衍生的今草。但是,它是楷行等先導,識得章草,方便知悉今草的淵源和創作。  
章草文脉依然存在,准确讲章草并未失传,何谈寿不长?只能说章草的盛世之后,进入式微。松江玉烟先生说的很清楚,元明和民国,章草一度呈复兴之势,但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鸿二哥认为许多偏旁用同一体(此处说成字符似乎更妥),有些偏旁写法过多,不易辨识,是章草越来越远离主流的原因。我看此言差矣。先生说的这些问题,在今草依然存在,而今草不见式微依然兴旺,是何道理?章草在张芝年代,已经十分成熟,有着相对完整的规范,是中国书法从实用走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识得章草,方便知悉今草的渊源和创作”。对此我有不同看法,从汉简中可以见到,今草和章草同胎生于此,同源而异流,何谈谁先谁后。如同达尔文进化论,人和猴子同进化于类人猿,不能简单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书法史如此描述,值得探讨。

       章草旣是楷法先祖,趙孟頫由楷、行、草回溯,重光章草,並沒錯處,如果有所不妥,便是大多沿用宋高宗的草書禮部韻來回溯。草書禮部韻有不少錯譯字、來歷不明字、御製怪字,回溯結果和急就章等古帖有微差,如帝字。趙和康里巎巎的另一個小變革,是捺尾多用顏的錯刀捺。
章草是楷法先祖,这个观点很新鲜。篆隶说成是楷法先祖,似乎更为准确确。当然,他们也是章草的先祖。所以有学者说,草从篆出。赵子昂复古写章草,书法史意义深远,以作品更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此处不谈。其实,赵子昂的章草,结字问题不算太大,大的地方是以楷法写章,而彼楷法还不是钟太傅的古意楷法,妍美有余高古难寻。如果说赵子昂的问题,无疑在笔法上,复兴章草,只得其形,未得以神。这也是时代限制使然,今天视之,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超越之。现在学章草,没必然纠缠于唐以后,直通秦汉,才为取法乎上。
       試把于右任、王蘧常、高二適等人的作品,和趙孟頫的擺在一起對照,無論氣韻、功力,總的藝術成就,都立判高下。說于右任、王蘧常、高二適等將章草推至難得的高度。其實正是大大的反話:于右任將速寫符號硬塞進草法,結果是擾亂了原先的法度和美感;王蘧常融鄭羲下碑及鐘鼎迴篆,佶屈顫折,虧他的學生馮其庸還出主意,要老師寫冊十八帖,和大王十七帖爭先後;高二適早年全仿宋克,宋克從康里巎巎、趙孟頫學得半桶水,高二適把宋克學的錯亂更增大。說于右任、王蘧常等人在世時,是章草的另一個黑暗年代,實在毫不為過。
于、王、高三者,近代大家。是有自身限制,但和赵子昂比,其进步意义不言而喻。正是他们看到了赵子昂的笔法不够高古的毛病,才另辟蹊径。为我们今天学习章草,提供的方法上的可能。说他们是黑暗年代,对三位不公。是置时代条件和书家探索价值于不顾。站在三楼,要客观地看二楼。这才是厚道。
  樓蘭漢簡等古章草,多自戌邊役卒,粗糙多,精品少,但是較彰顯情性,用筆未必可以全取。下里巴人易唱,陽春白雪難歌。學好的功力型、學壞的率意型,兩造都有支持者,但是,學王蘧常之類的章草,較學史游、皇象急就章更快見效。躁進求速者自然偏向搞怪率意,美其名為現代創意。
学章草贵有慧眼。楼兰汉简,虽不出名家之手,但近于当时的书风。任何蛛丝马迹,都有研究价值。用笔未必可以全取,先生此处高见。书法学今人,虽取法不高,但不可一棍子全打倒。王右军曾学卫夫人,后认为徒费年月;罗小平先生入门曾学王蘧常三年,后改弦易辙。这是进程中的问题。重要的是不泥古,更不能泥今。今人离我们近,影响力的帖近性更强。他们是我们通向古人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捷径。我们可以不学他,但我们必须心存敬重甚至感恩。
  取法乎上,易得乎中。從龎坨子網友認為:說趙孟頫至死不識章草三昩。又推崇出土戌簡。真正彰顯了他的眼界井天。所以選崇的「當代章草高手」,便不糺結於所謂生動和老辣,而以古簡為準則。
眼界井天一时未解其意。学章草深研简牍已是公开密秘。只恨所见太少,未能尽意。很多精彩的简牍残纸还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藏家手中睡大觉。可惜。

史遊約在公元前四十年作童蒙課本急就章,公元七六年卽位的漢章帝,年號建初,喜章草,命杜度等大臣:上奏章,可用此體。所以歷來於章草的得名,有相差約一百二十年的兩種說法。晉書:上谷王次仲(於建初)作八分書。八分書,即所謂分隷、古楷,才有章草和楷書同時演化的說法。
急就章不能等同于急就篇。
《晋书·卫恒传》载原文为:“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古楷,又从何说起?何为古楷?
  書體由雛形到成熟,多是逐漸過渡。要分出楷書和章草的不同,要查證古籍的說法,應找出恰在這百多年前後的高水平古簡,還不能是孤證,詳分縷析,而不是所有漢簡。古代文盲普遍,戌邊家書,療方殘簡,其書法水平大多不高,要由此找章草雛型,更是困難。這方面真要書法界和考古界、歷史學家,通力合作。書法界、應樂於知悉歷史的真相。
先生把问题整复杂了。残简水平不高不足为为凭,找不到章草雏型?这么说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不存在了,因为没有真迹。
  章草論辨識率,不及楷書;論流暢,又不及今草。東晉時,章草已受到衝擊,張懷瓘《書斷》提及章草沒落的原因:「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珠,大人宜改體。』」題外話:王羲之年二十,坦腹東床,娶得郗璇,二十年間生七子一女。永和九年,排行最末的王獻之才十歲,蘭亭修禊尚未能詩。而王獻之十五到十六歲時,己是升平二到三年,不可能現存大王諸多今草,都是在最末這幾年寫的。假定大王有近二十年的黃金創作期,又從年齡及書名而論,如果這話改由獻之的幾個哥哥,如二哥凝之或三哥渙之來說,則較可採信。
张怀提及章草没落的原因,已被先生自己否定掉了。章草没落是争的事实,但原因并非辨识率和流畅这么简单。
  唐代開科取士,要求規範,如果模稜兩可,考官這關不知能不能過,還怎麽去通達御覽?干祿字書當然幾成官訂正字。唐楷較重法度規則,易於辨識,加劇章草幾乎斷絕,是毫不出奇的。章草直到元初趙孟頫才算死而復生,與相他書體流傳的年份相比,章草的通行年份短,所以說是「史壽」不長。壽這裏的用法,不是指生命。
章草的没落与唐朝的开科是否关系不大,章草曾经很规范的,岂有不可识之理?甲骨和金文、小篆,都比章草要难识得多。章草通行年份短,就说“史寿”短,依然不通。

 

    松江玉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辞源》也大体如是说。但是,这句话是卫恒《四体书势》中谈隶书时讲的,全句为,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其中的楷法不应指楷书,而应解释为规范、法度、楷则。《四体书势》是讲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书体,根本没有涉及到楷书。(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引原文更不会说着隶书时,突兀冒出一句讲楷书的话。卫恒的这句话是说,隶书比篆书写起来快捷方便,上谷(地名)人王次仲曾作过规范统一的工作。”“楷法一词是针对隶书而言的,因当时隶书初创不是太久,人们随意而书多失于规矩,王次仲为之整齐规范。这在古人著述里也有过表述和交代,如南朝时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指隶书)楷法。唐朝的张怀瓘《书断》中引王愔的话: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东汉章帝年号)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其中所说楷法,都是指规范隶书而言。将此话误解为王次仲创立楷书之说,亦非源于今人,早在宋朝佚名的《宣和书谱》一书中就衍误其说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也遂行焉。于是乎王次仲成了创立楷书的人,而且讹误至今。 
  
还有一有力的佐证,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在公元之初,当时楷书一体还没有产生,楷书的产生是其后百来年的事。至于王次仲其人,有的记载说是秦始皇时人,并带有志怪色彩,不足为凭了。本文的宗旨不是说楷书一名称谓对与不对,只是说楷书一名由来有误。以上资料供诸方家参考(东排楼东汉简、三国吴简已出土多年,大家可以细观)关于古草书最权威的是卫恒(?-291)《四体书势》及文中收 的东汉崔瑗的《草书势》。还有三国吴杨泉《草书赋》引文如下:《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草书赋》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杜垂名于古昔,皇著法乎今斯。字要妙而有好,势奇绮而分驰。解隶体之细微,散委曲而得宜。乍杨柳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书纵竦而值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翦而齐整,或上下而中参差。或阴岑而高举,或落箨而自披。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陆离。发翰摅藻,如春华之杨枝。提墨纵体,如美女之长眉。其滑泽肴易,如长溜之分歧。其骨梗强壮,如柱础之不基。断除弓尽,如工匠之尽规。其芒角吟牙,如严霜之傅枝。众巧百态,无不尽奇。宛转翻覆,如丝相持。其中杨泉对章草的描述最为直接,也最为可靠。文中杜即杜操也,皇即皇象也,而且杨泉与皇象是同一时代同一区域的士人。也是章草兴盛时的原生直接记述。文中明确证实了章草源头解隶体之细微,散委曲而得宜。隶体毋须解释,委曲应是笔划多弯的篆书类字体至少不是楷书。以上供诸方家研讨时参考。

前贴中有方家言章草旣是楷法先祖,趙孟頫由楷、行、草回溯,重光章草,並沒錯處,如果有所不妥,便是大多沿用宋高宗的草書禮部韻來回溯。草書禮部韻有不少錯譯字、來歷不明字、御製怪字,回溯結果和急就章等古帖有微差,如帝字。趙和康里巎巎的另一個小變革,是捺尾多用顏的錯刀捺。不知方家有何佐证。其实赵子昂之章草来源于《内府本吴皇象急就篇》,原拓有跋记赵文敏曾橅一本以斯较之,斯本比松江本多十余字,后于民国二十三年由于右任先生自费出版。在下迂腐曾将上博所藏赵之急就章真迹与此本对照,字法几乎一致,仅有极少文字另取它字,而赵书并有什么来历不明字、御制怪字。赵是极认真之人,有至大二年夏五月二十四日临写的急就章为证,全篇无任何上述现象。至于赵书写章草用笔是否正确,将章草流源及篆、隶、草、楷产生时间搞清楚就无须再考。境外方家有所不知,此类话题在国内早成共识。百年来所出土的简牍(含官简)残纸,早已不是孤证。另赵、康里诸家并非是是捺尾多用的錯刀捺而是章草常用的笔。只是他们有时过于夸大了些。至于章草是楷书先祖,在下第一次听说不知有何出处。 

    松江玉烟:一、高二适老生前未成有当代草圣之说,即是有此说也不高老的自封。正式辞条里仅有成了中国现当代一个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大家。三个名号当中,当属书家最为卓著,关于高二适的艺术人生,自然由此展开。即是我们找出他很多的错别字,也一定不会毁了他的'虛名'。斯公生前极清高,在下对其人和书法并不崇拜,但是斯公在书法史上可圈可点,不是一二人能毁的。二、在书法作品中找错字自古有争议,在下持错别字是书法大伤的主流意见,尤其对满纸错别字的作品还能得大奖,有些迷惑不解。但不能因此毁了他们,还是很不忍心再毀了這些新苗为好。能帮则帮,不能帮则观。更何况人人都会犯错。写几个错别字,写几个非章草,夹几个现代字。人人难免。写章草的人很少,坚持肯定是友,可能是师的方针好。人厚道了字一定厚道。另外想告诉朋友的是:史游没有章草相传。章帝千字文是伪托帖。高二适先生写的字来自于汉代的正常俗写。关于高手问题有不少人不服,这不奇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心目都有自己认为的高手,有些人就自誉为高手。前些时有人将在下评说成高手,且不知在下近四十年不写章草,连一个生产队书法会员都不是,社区书展都未能入展,别说下山,连山门在何方都不知道。听到此称腿都发软。在下在书法江湖看到一帖,引来一读,以解列位的心怨:这样帖子看了还是有意思,就这点文字和见解也不是随意玩得来的,不信您老自儿扯扯看。还是虎主说的是,人家评的是自己心目中的高手,与您心目中的不可能一样,也许您心目的高手是你二姨妈,哥儿们可上帖秀秀。要不是 禚效锋大版主一个字在下真不敢说如此多的话、浪费贵论坛资源。 

    川南虎:细读松江玉烟先生几篇回复,的确写得很好!可谓洞观古今,明察秋毫, 纠正了我们在论辩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上的小偏差。在此表示感谢!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其中的楷法不应指楷书,而应解释为规范、法度、楷则。还有,晋以后的有些著述,把隶书统称为的都有,致使在概念上造成一些混乱。知道的倒是无所谓,不知道的就上当 

    书友:看了几天,注册了好几天,费了半天劲,老朽才算上来了。读到这里,才有点渐入佳境之感。此帖真是不错。
章草概念在国内一些学者著的书法史里,也多是混顿不堪。相互间的矛盾,甚至于自相矛盾不少。真理不辩不明。
这个帖子让我明白了啥是章草了。真是高手在民间啊。鸿二哥书读的不少,可惜不求甚解。老巧建议,可查卓君庸《章草考》一看。王蘧常习气过重,进去不容易出来。

1,学章草先临帖,《急就章》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要参考《章草草诀歌》和汉简残纸类。
2,毛笔兼毫即可。初学不易长锋羊毫。
3,用墨能自磨最佳。
4,用纸毛边类临帖就可以。创作作品,可选稍粗一点半生不熟的纸。
5,作品形式问题,五花八门,看自己兴趣。更多可多观展览,学习别人的成功做法为自己使用。如果写的好,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6,笔法修习在篆隶中寻找。
老朽习章多年,还在门外,一点浅见,仅供参考。据老朽以为,章草是最高古的艺术之一,非聪明人不能学。你既然承认自己很笨,那是学点别的吧。别像老朽一样,浪费了将近一生的好时光。 

    松江玉烟:版主有所不知《晋书》差错不在少。唐人记的晋人。连当时最著名的女文学家左(左思之妹)的名都搞错:左贵嫔,名芬。兄思,别有传。芬少好学,善缀文,名亚于思,武帝闻而纳之。泰始八年,拜修仪。再来看看出土的墓志:左字兰芝,齐国临淄人,晋武帝贵人也。永康元年三月十八日薨。您看看连娘娘的名讳、封号都弄错了,左贵人可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文学女性,当今女书法大师姐姐肯定不会有左娘娘的福分。《晋书》之误都是资料、误传惹的祸。难怪大家字不值钱,连洛阳纸都不能贵您怎么能贵。章草讲究横势、注重韵致,奇逸高古、蕴藉含蓄别具魅力。今草则不然,讲究纵势、注重气象、澎湃跌宕一意潇洒。 

    书友:下面结合所见所闻谈一下王蘧常的不足:
1.
用笔拖沓,有老年化倾向

2."沉着有余,灵动不足"这句话是王蘧常对沃兴华说的自我评价
3.结字追求生僻.怪异,显得不三不四
4.过多追求表面形式,秦汉精神传达得还不够充分。

2年前看到王蘧常的视频说实在的我感到很失望!!我还奇怪呢,竟有人在短信里问我是不是松江玉烟的马甲。这说明,通过这个帖子,老朽对章草的理解又有进步了。可以准确地讲,我是松江玉烟先生的粉丝。甚至把他的发言都做了集中整理。至于我是谁,哈哈,有权限版主一看便知,我是东北这疙瘩的,看IP地址不完了?顺便对松江玉烟先生表示歉意,责任在他们不在我。庞先生推的几个高手,也的确反映了章草现状。但是,说白了,老朽偶觉得,从赵孟府到现在,章草还是在打转。没有什么本质的大进步。这几百年,章草都是在门外,窗户外面瞎巴烂转悠。没办法,章草的真迹不传,谁知道咋整啊?一代又一代,整到一定高度就整不下去了。我仔细看过这二十年的国展作品集,写章草的人不多,但一直有,而且还有几个得过奖。但总体来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总有一个高度闯不过去。现在松江玉烟先生说的对,材料多了,没准第三次后章草时代真的就来了。不过,我也怀疑哈,光靠现在的中书协和国展能推动得了吗?愁人哪 

    川南虎:急就章月仪帖等尽管有后人伪托之嫌,且笔法不准,愚以为也不可轻易否定。这是因为他们是章草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是对之前无数纯章草在字形上的规范。虽然同纯章草血象不是完全吻合,然血缘最近,这就如同小篆对先秦无数大篆规范一样。当然,就篆书而言,如果说被小篆规范之前的风格多样的篆书还有据可查的话,而被急就规范之前的纯章草却难以寻觅。不知可以这样看? 

    书友:陈新亚老师现在写的还是章草吗?除了一丁儿王老的架子,篆书结字,什么急就月仪章草诀等无论形神都没有影子就老师自己说的从简牍,从篆书也是寥寥儿,二十五年啊 作为大家有点儿────后学得罪了。 

    陈新亚:先生说:每一位高手,包括陈新亚先生,一直都在学习章草的路上……一切都在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   ——新亚非常赞同此一说法。先生对新亚的评议,真诚可感,戚然动我。愿与相知焉。对大家对新亚的批评,亦唯有自省而已,无有任何反感处——因为我们都行走于章草途中——感谢大家关注!若要说章草,只是感到大家说体格体势的多,颇有收益。于书写本身相关的环境条件说得还不够多,而我的迷惑恰在此。如:当时作字人的体姿如何?执笔(怎样的笔与墨?)如何?笔纸交角与运转如何?如此执笔与挥运又可能决定章草什么形质与性情?书简与书纸(当时纸质?)时的手笔触感又如何?尤其是,当我们隔着历史与文化的山河去学习古章草;或将古章草的小字儿展开来写,
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哪些可以真正地因袭之,又有哪些无法超越而只能绕道而行之?……对后来者,如宋赵家几代皇帝写章草,是否风筝未断线?又比如有人评价王蘧老,问题是:他是如何作章草大字的?为何非如此不可?对此,前人如何?他作小行书、章草又如何?作魏碑字又如何?他为何要绕着圈子写章草?他的篆隶碑楷行各体,在他的章草中各有何渗透与发越?写字人感性多些,故将以上不逻辑的一些问题请教大家,盼有以教示为感 

    书友:大戏真落幕了没有人气了,可是有关章草的话题不能落幕── 比如在章草理论上有的人就很可,说(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草书是章草连(书谱)也是章草,有个杂志的胡先生说:有人读书读到PO里去了。在章草传承方面有的人就很,培养几个章草精英就以为做的是章草传承事业,但不知为中国书协又培养了几个新贵,成为今后章草参赛参展跟风的源头。成为章草发展的阻力,他们的名利比你的/人性化/值钱,您老有银子还不如到山里多培养几个纯朴的孩子,让他们去为您去传教在章草高手方面有人还很,凭几笔杂铜,镀上王蘧常的金还装18k,且不知现今什么年代了,文革后书法盲──章草盲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还不如真隐到山里下点真功夫,钻牛尖不如取法乎高,硬撑不如软爬。

  出个小学判断题: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书法。王剧场写的是章草(可能是),章草是王剧场。拜倒在王剧场门下,表现对章草取法的迷茫!!!对章草表现风格的自卑!!!陈先生日后若有幸还掌控章草发展之咽喉......后果...... 恕我直言,陈先生学习用的字帖实在差劲,如能看到放大的写真,一些技法上的问题就能看清楚了再观新亚发言有感:先生取法.审美还处于二十年前,一叶障目,因王剧场而看不到活生生的章草存在,二十年守护不易!!!再观陈先生大作,加金文造型,不伦不类....几无传统可言...... 

    川南虎:1、若要说章草,只是感到大家说体格体势的多,颇有收益。于书写本身相关的环境条件说得还不够多,而我的迷惑恰在此。
    这个问题玉烟老师曾说过,章草问题首先不要将流源与书写混起来谈(以避免问题复杂化),
    源流问题实际上就是对章草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是本次研讨的主题,也是过去学习章草最薄弱和最缺失的一个环节。过去学章草,大都埋头拉车不看路。当然,不是说是有路不看,而是找不到路或是不愿到杂草丛生的小道上去探路,都想图方便,直接学的,或直接在前人探索出的路上跟着走。这次章草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上的提高,比之以往更加明晰,比如什么是章草?什么是纯章草?什么是汉简?章草同汉简的关系?同汉代草书的关系?什么是章草的字符?以至于死的活的”.......等等。想来大家都有同感。至于书写(包括笔法、参照古人等)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根本问题解决了,怎样写便迎刃而解了。俗话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法。你要写什么风格都可以。(但字符不要错哈)。
    2、对后来者,如宋赵家几代皇帝写章草,是否风筝未断线?
可能断线。皇帝见到的大多是仿制品活鲜鲜的可能还没有今人见得多。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得之下下矣
    3、评价王蘧老,问题是:他是如何作章草大字的?为何非如此不可?对此,前人如何?他作小行书、章草又如何?作魏碑字又如何?他为何要绕着圈子写章草?他的篆隶碑楷行各体,在他的章草中各有何渗透与发越?
以上几条作为专门研究王老、写王老的学术论文的提纲,再加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评价等,那是再好不过了。但现在学章草未必就学他?说得不对,还请陈老师教正! 

    罗小平:关于字符,是恩师多年前所提出的章草草法术语。分十六个字符概念,今年国庆面授针对字符讲了两、三个小时,略有所悟。为进一步掌握字符、字理,恩师选择大量例字,待下次讲解。 

    书友,看来大眼先生很的哦!欣赏先生坦直!斯兰之玷,不可为也!说,因厮役师檐得尊鞭驯,幸迩悉一斑,当得叙叙鄙见:之于中国章草传承论议玉烟师应是有大功大德的!
1】章草历史之承接有无纰缪?若传承迅忽成灭于魏晋的真章草,那自是至善,一至二次后章草时代乃至中国书协成立后三次后章草时代之传承均有问题,便传承第一要务当正本清源,庞先生本主题帖即为一大担当(玉烟师执帜)。
2】写章草山里纯朴的孩子可否使得?当今为不至国粹遯殁,有地方小学亦开书法课,于重乃边缘,于技乃简单,终流于实用型写字而已。师曰:章草盛事也。《墨池》云:是时名流皆为之盛事已不能为耻。可见章草为当时上层名流把玩品赏之物并以此为荣贵,结合魏晋风流、魏晋玄学,正始、竹林、金谷名士等当时社会政治、文学、哲学、乐学、佛学等影响并生成章草的背景和动因,可思章草蕴藏极大的内涵:其仪雅致、其意邃幻、其气清高、其韵徐悠、其格富贵、其风俊逸,等等。高人云:章草是为天书。因而,无非凡之字内功外识和羽化之思想意念者,何以天人合一出落章草以极致?村童悫素固然可贵,冀望首选传承章草大任则定是下策。
3】章草精英培养与章草传承发展作用如何?
1)在纯章草正源创作、在传媒工具方便迅捷、在圈内书人热衷书艺之时代,精英有轰动、引领正确之效应,本贴逾十万众即是,传承作用自明。
2沈铸章草乃中国章草发展史由自发至自觉,必然至自由之产物,在章草流源历史、章草时代背景、章草书家条件、章草古法考证、章草资料完善、章草艺术审美、章草书写方法、章草书风发展等方面一览众山、高屋建瓴,乃中国千年章草艺术空前绝后一整套理论和实践之科学(玉烟师自是实至名归旷世巨擘)。其诞生与物欲时弊下大师辈出之当今实为巧合,却为克星,亦是章草书人欣幸之巨蟹座。以精英为代表,书人学到洞达开放的沈铸章草神髓,断不会跟风千人一面有碍章草艺术发展,将昭示姹紫嫣红章草之春天到来。所谓精英狭义为其弟子,广义包括大眼兄等主题帖里参与有质量讨论的诸师们,大家不均在聆听玉烟师的教诲吗?
3)精英正当所得名利应不在谴责之列,于己可助生活;与人可助学习。玉烟师乃隐士一个,言其村会员名头亦无,其几个亲炙弟子亦不怂获奖得利,一二人获奖者亦非刻意而为,师曰鄙人若可为为不企挂花的主, 是啊,恬淡利于求知,以师兄弟之长补短;寡欲少想新贵,最最觊觎为乃师宝藏,以图镇陋室,丰呆脑矣! 

    书友:松江玉烟先生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世鲜其匹,旷代罕有,绝我等浅学之辈所能窥测.
看到某些人对先生的尖酸刻薄,松江玉烟先生总是报以幽默和宽容,更显出大学者不同于俗的为人
.
我担心如果缺少真正的学术氛围,先生会离开我们!! 

    二哥:◆歷史◆ 

    坨子:章草文依然存在,準確講章草未失,何談壽章草的盛世之後,入式微。……章草通行年份短,就「史」短,依然不通。
鴻二哥:章草並未失傳,談何史壽不長?衹能說:章草是由盛世轉入式微。
龐駁一開始就不講究修詞,連標點符號也亂了,明顯是:恨不得把乍見即起的念頭,全轉現在屏幕上,於鴻所說用意,不及深入思考。所以改動原問,以便對比和冷靜思考時,應怎樣修詞。
當時看到「史壽」這新詞,通讀全段,原來是「存活在歷史的時間」,「可用期」。章草「活動期」,的確比較他體短。見了貼圖《高二適考訂急章》,便知道鴻二哥對章草歷史的瞭解;在章草會搜搜,便知鴻二哥也在寫章草。那會罵自己寫的書體短命!豈有此理? 

    坨子:松江玉先生的很清楚,元明和民,章草一度呈復興,但之,不能高古。 

    鴻二哥:何謂「高古」?是不是「低今」的托想詞?不知眾網友怎樣下定義?鴻二哥最近回覆某網友帖子,又再解釋了。               

    :章草是楷法先祖,這個觀點很新     

     松江玉:「章草是楷先祖」,在下第一次聽說不知有何出      

    鴻二哥:章草是楷法先祖,這觀點是抄來的,而且至少是二十多年前從圖書館讀到的,絕並不新鮮,但是所讀甚雜,當時又沒有先見之明,未記下資料出處。就算不從書論記載,只從筆法分析:章草殘存隸法之波,早期直到隋朝的楷書,偶而還有隸波,正是楷書從章草處取得原型及流速,如大減撇鉤,另又繼承隷書的易辨識,求端整槪念。   
坨子:篆隸說成是楷法先祖,似乎更為準確然,他也是章草的先祖。

鴻二哥:推算不能推太遠。要推得夠遠,篆隸還不夠遠,肇立書契前的鳥獸蹄蹟,才是書法先祖。可有見過有人以歪斜甲骨文、塗鴉、亂草、楷書,搞成一團壁畫式,美取名為書法大復古?    

    坨子從漢簡中可以到,今草和章草同胎生於此,同源而流,何談誰後。如同達爾,人和猴子同化於人猿,不能簡單說猴子是人的祖先。法史如此描述,值得探

    鴻二哥:章草及早期楷書還殘存隸波。今草、行書幾不見隸意。不用查進化論,單從筆法稍作分析,也明白是怎樣演進了。今草初期連綿縈帶為一筆書,不熟草法,又要刻意去搞,反而變成「慢草」,因此很快又恢復近乎字字獨立,意到又許可時,偶而才連綿,但是這一番震撼,使今草失去隷波,筆勢的變革也更趨流暢。   

    坨子子昂章草,法史意,以作品更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此

     鴻二哥:龐對趙孟頫的章章,只推崇「書法史意義深遠,……文獻價值。」如果鴻二哥把趙書章草,和龐眼中的「當代章草高手」貼圖相比,功力、美學,立判高下。所以這怎敢談得下去?  

    坨子:急就章不能等同於急就篇。 

    鴻二哥:急就篇原是童蒙課本,章草則傳為史游所作,兩者順序向有數說。「作童蒙課本急就章」,印象中是清末孫星衍說的,順序也是眾家爭論之一。·····東抄西抄那段歷史,主要是為了下文的那句「書法界、應樂於知悉歷史的真相。」   

    坨子:先生把問題複雜了。

    鴻二哥:書體由雛形到成熟,多是逐漸過渡。要書法界和考古界、歷史學家,通力合作。才能澄證或刷新史籍。如果證出史書說的順序正確,始終是:篆、隸、章章、狂草(一說一筆書)、楷書、今草,行書,「返篆求章」,就成了矯枉過正,才是越了級,把推想整複雜了。返篆學章者,那會樂意聽到這結果?

◆取法◆

    坨子章草有慧眼。 

    鴻二哥:學任何技藝,都得唯勤唯悟,豈止章草一項。  

    坨子:有,草篆出。 

    鴻二哥:「草從篆出。」正是龐網友的用心所在。龐眼中這幾位「當代章草高手」,以篆入草者和以傳統為主者,其比例怎樣?  

    坨子章草深研簡牘已是公密秘。 

    鴻二哥:「深研簡牘,以學章草。」,如果真的深究說文小篆,復興小學,這可讓人肅然起敬。可惜所見的作品,大多直學其出土古簡粗糙生拙的手法。那口號已流為用漢簡形式寫章草者的飾詞。鴻二哥早前回覆泡泡的帖,便提過出帖大法的終極是謄帖:要謄正帖中不美觀處。(印象中是泡泡。回帖多了,一時忘了還回過那幾位網友類似解說。) 
坨子:子昂的章草,問題不算太大,大的地方是以楷法章,而彼楷法不是太傅的古意楷法,妍美有高古難尋。如果說趙子昂的問題疑在法上,復興章草,得其形,未得以神。也是代限制使然,今天之,我有理由也有件超越之。章草,必然糾纏於唐以後,直通秦,才取法乎上。

鴻二哥:結字因時,代有差異。今時今代,國展流行平復帖及簡牘式章草,楷書被打落到二、三等,「趙以楷法寫章草」,當然不合龐的胃口,所以才說趙是「衹得其形,未得以神。」龐執意要從篆入草,所以才大說「視之,超越之,直通秦漢」。可惜這「古意」、「上法」,重點都是「古」。初起的,未必是最好的,為甚麽史稱隸書盛世在東漢,而不是初起的秦末西漢?不取好料做基礎,不是以美學為根據,食古而不講求美化。龐又再次暴露他的眼界了。 

    鴻二哥今人,取法不高,但不可一棍子全打倒。王右學衛夫人,後認為年月;小平先生入王蘧常三年,後改弦易程中的問題。重要的是不泥古,更不能泥今。今人近,影力的帖近性更。他是我通向古人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捷。我可以不他,但我心存敬重甚至感恩。
鴻二哥:「書法學今人,取法不高,」又漏出返篆求章的狐尾了。
  如果鴻二哥「一棍子全打倒學今人書法者」,章文燦書毛詞六闋,就不出現在章草會了。
  學然後知不足,這才是演進正道。鴻二哥學章草,是把整本《章草名帖精華》全臨下了,整理之後,把所謂「今人草聖」拿來做反面教材,練習謄正錯字。如果沒先看到源頭,黑暗時代的話實在不忍心出口。如果把反面教材當基礎,以後怎生得解?一時忘了是給那個網友回帖,也忘了是多久前說的:「起手帖,基本法,一入誤門深似海。」先貼出聶大成的呼吁,便是此意。嘆息的是:龐報了新聞,卻不正視這新聞的內容。取法貴精不貴今,學書以用筆為上,得佳作數行,專心學之,也可名世。

    松江玉、康裡諸非是「是捺尾多用刀捺」而是章草常用的「磔」是他時過大了些。  

   鴻二哥:所見、所學的漢碑、晉碑,磔尾的左下取圓緩勻勢,不是刻意露尖銳闕角。回覆前又問專工隸書的石公弟子,他的意見也一致。在居延漢簡中,見過二、三個字有較近顏捺的筆法,並不貫穿通篇。六朝墓誌有,但不及顏、栁聞名。錯刀捺一名金刀捺,還聽過一位印尼書友說:關刀捺。取其形似王莽鑄的刀幣。但是去今太遠,不如用書法界熟知的魯公做代表,所以:建議用顏捺取代各異名。(1229日補加:不露左尖則名平捺。) 

    松江玉趙書寫章草用是否正章草流源及篆、、草、楷時間搞清楚就無須再考。 

   鴻二哥:用筆不同結體。書體源流歷史,和書體的美感本是兩個話題,混談了,的確把問題弄得更複雜。 

   羅小平::取法乎上千古不變!!!不可墜入流行的、感性的慣性書寫。具備對應傳統和相應傳統的扎實基礎,並形成正確的審美理念,在此兩點上形成的技法和個人風格,及保持、豐富、提高、升華自我的表現語言。·····學其系嚴法,切悟應無法。

    鴻二哥:先求規矩平穩,基礎夠穩,放鬆時就不易散亂;由散亂來求規矩,有如由奢入儉,費時又難以平正。

    坨子:以楷行今草章草·····高古之弱了,但人人可以其法章草。
鴻二哥:不見得。以楷、行、今草筆法回溯是由規矩回草創,要放鬆到甚麽程度才不陷於散亂,學者應自行把關,或求助於明師。楷法如畫人,篆法如畫鬼,畫鬼容易畫人難,楷法不精熟,很容易看出破綻,不是浮躁者的首選,現時國展中,楷書不當時主令。躁進者搞「性格」行草、篆意章草,把基本楷法棄如敝屐,內功不紮實,便下山應市。人人可以其法寫章草,仔細分析火候,未必都能登大雅之堂。 
正成:元代人章草如是按照《淳化帖》、《出師頌》、《月帖》等克隆。的章草基本是刻帖這種裝飾化的模式,去人古意甚。·····元、明期的承是把章草工化,抽象化,有程式化。【因物,所以用秦漢簡牘模式章草,人可。】)

    鴻二哥:劉老那段回答太囉唆,不得不將長文縮短,在【】內直接點破話意。眾人認可的是有這種寫法,方家未必認同其書法水平。主張率意和主張嚴謹兩派,歷來各有其人,癥結在:率意不流狂醜,嚴謹不落佈算。

◆規範◆

   坨子:章草…多偏旁用同一(此處說成字符似乎更妥),有些偏旁多,不易辨,…………在今草依然存在……。

   鴻二哥:龐用的是模糊轉移法。將前文再濃縮再看,留意下文還有不及今草流暢:「章草規劃未完善:許多偏旁用同一體;有些偏旁太多異體;不易辨識,早期字數少,不敷用,要求字字區分,流暢速度不及衍生的今草。」
字符一詞,想起馬國權一篇論文,並有列圖說明用在那些部首。今草雖然繼承章草的不規範,但有些改革,書寫快、暢。  
    龐坨子:鴻二哥:龐網友用的是模糊轉移法。將前文再濃縮再看,留意下文還有不及今草流暢:「章草規劃未完善:許多偏旁用同一體;有些偏旁太多異體;不易辨識,早期字數少,不敷用,要求字字區分,流暢速度不及衍生的今草。」

字符一詞,想起馬國權一篇論文,並有列圖說明用在那些部首。今草雖然繼承章草的不規範,但有些改革,書寫快、暢。 

   坨子:章草在芝年代,已十分成熟,有著相完整的規範。……章草曾規範的,有不可之理?甲骨和金文、小篆,都比章草要難識得多。

   鴻二哥:除了抄下整本章草名帖精華,再加上其他搜集,不計變異,實存2567個字,其中有些是來自元明時,以今草回溯補上。試和說文解字不計重文的9353個字相比,便深感不足;和青年時,由抄草彙整理的偏旁部首併合原稿比較,不規範處更明顯,例如今草的艮、良就比較規範。當然也希望當時的章章真有良好規範,也希望這「良好規範」快些出土。  
    坨子::「得章草,方便知悉今草的源和作」。此我有不同看法,

       松江玉:章草今草之區別區別的法則與方法;    

   鴻二哥:「識得章草,方便知悉今草的淵源和創作。」這話是抄自稿訣集字,下省應知說文六書法。為求識別,其實很早就建議修改一些草法,如竹,草的區分。  

    松江玉:在下拙,可中後期章草形成有章草特徵的墨跡視為準章草,將晉殘紙中有章草意和特徵的墨跡視為類章草,基於上述《急就章殘紙》沿至《師頌》《隋出師頌》乃至《唐為純章草。若此可大到《松江本急就章》中正的字符。然技巧上溯取法。  

    鴻二哥:整合諸章草帖,而以史游、皇象本為主。鴻二哥早在初學章草時已完成。但是,諸帖的釋文才是該先解決的,不辨錯釋,學道走岔。像急就章的總領煩亂決疑文,應是拒而不是領;辭窮情得,應為誅窮;不肯謹慎,應為不肯保臧。因為國學水平凹,所以至今只解決所謂文武岾等數帖。
    《唐說戒經》?連輸入「章草?佛說菩薩戒經」在谷歌、維基等,一時也查不到,如果有正確網址,當可一窺松網友心中章草高手是怎樣的典範。

◆沒落◆

   坨子:于、王、高三者,近代大家。是有自身限制,但和子昂比,其步意不言而喻。正是他看到了子昂的法不高古的毛病,才另辟蹊今天學習章草,提供的方法上的可能。是黑暗年代,三位不公。是置件和家探索值於不。站在三,要客地看二才是厚道。
鴻二哥:【】內加註解,以便為原意導讀。
  于、王、高三者,近代大家。是有自身【傳統用筆】限制,但和趙子昂比,其【惡搞】進步意義不言而喻。正是他們看到了【自身功柢不及】趙子昂的筆法,不夠高古的毛病,才另辟【惡搞】蹊徑。為我們今天學習章草,提供【返篆求章】的方法上的【反典】可能。說他們是黑暗年代,對三位不公【,是因為今時今代的流行書法更醜、更黑暗】。是置【醜書】時代條件和書家探索【惡搞的】價值於不顧。站在【前人惡搞為基的】三樓,要客觀地看【惡搞始祖】二樓。這才是厚道。
  古云:不以人廢書。反過來說,也不應以書廢人。應敬重王老、于老、高老的國學、考據、人格等等,而不是他們惡搞的草法。鴻二哥如果再不厚道些,還要再揭些東西,像于老主張:「國事多艱,玩物為罪……印刷用楷,書寫用草。」。不涉法律則許用行楷,那才合實用。   
坨子:張懷瓘提及章草落的原因,已被先生自己否定掉了!

鴻二哥:下文原要是舉趙壹的非草書:「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不達於政,而拙無損於治」。之所以變成題外話,正是要讓龐網友故技重施,再次暴露他模糊轉移的辯論法。眼明者不問自知:該存疑的是發話者,而不是話的含意。  
坨子:章草的唐朝的科是否關係不大。

鴻二哥:唐楷較重法度規則,易於辨識,論字的辨識、實用,遠逾他體。章草論辨識率,不及楷書;論流暢,又不及今草。如果楷書、今草各走其極,就用不著居中的章草,更何況居中另有行書興起?不得不用個實例來說:外甥孫說英語,二舅公說華語,但是都明白對方說甚麽,就不必靠懂兩種語文的大外甥居中翻譯。章草在唐宋間的定位,無疑是被閒置的通譯。  

   松江玉:王蘧常、《平帖》不應該章草取法的不二選擇和得的重要途
鴻二哥:同意這看法。問題可能大半在評委。評委只取王蘧常、《平復帖》,其他學派便難望出頭。另有個疑問,那幅不少錯字的章草蘭亭,真是她得一等獎的那幅原作?

◆其他◆

   坨子:何古楷?

   鴻二哥:曾看過一張怪拙的「今楷」,其下有人貼文,大意說流行今楷變醜書,倡議用「古楷」來區別。沒錄下全文,也忘了是在那處網站看來的。  

   坨子: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松江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其中的「楷法」不指「楷」,而釋為規範、法度、楷     

   鴻二哥:  衛恆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今宮殿題署多是(梁)鵠書。……鵠宜為大字,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淳得次仲法,……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漢末有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於世。作《隸勢》云:」
  《隸勢》前述未句,衛恒沒說明是自作,還是最後所述的「鍾氏」所作,只好說是未署名。「鍾氏」捨太傅鍾繇外,難有其他人選,這更加劇後人推論:《隸勢》便是《楷勢》。
  前段述篆書至隸書的演化成因,夠完整表示是求其簡捷。隸字和隸書如是一體二名,後段怎會再跳出「隸書者,篆之捷也。」較合理的解釋:前段的隸字,指隸書;下述的隸書是八分、真書、楷書、正書。但是,當時楷書未有正名。籠統的都稱為隸書。正書之名見於文史,記得是遲至陶弘景答梁武帝的文章。比較肯定的是晉書王羲之傳。
  公元一六八年,靈帝即位時,距章帝時即位九十二年,而當時有作品存世的能者,以鍾繇為例是十七歲。鍾繇終於公元一八九年,衛恒終於公元二三年。記載相差年份總比約二千年後來得近。不可武斷為「楷模典範」,也是因為當時也是隸書盛世。書體由雛形到成熟,多是逐漸過渡,如果找到隸勢提及諸人的書法來比較,才更肯定「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次仲實有其人,或著名整理者,這些是史學家比較想知道的,從書法美學而論,整理出易辯識、美觀、流暢易寫的典範,才是落實所需。
拙見:八分之名,可能是古人指:楷書和隸書的筆法,約有八成相似;另一推測是:同一個字,以楷書書寫的耗時,約是隸書的十分之八。  

   坨子:找不到章草型?王羲之的法就是不存在了,因為沒有真

      松江玉史游有章草相。章帝千字文是托帖。   

   鴻二哥:這例子舉得太差,應舉張芝、皇象為例。史游急章草是後人臨本,章帝千字文是後人集字,其實書法界早有辨說。蘭亭序雖有真偽之辯,其書法水平絕無爭議。有沒有找到章草雛形,並不是書法家的大問題,大問題是怎樣才是美觀?是硬筆顫刷式的以篆入草式?還是傳統毛筆急就章?
題外話:1998817日,新華社報道,在南京東郊出土了兩件墓誌,墓主高崧夫婦與東晉王羲之同時代。雖然有些隷波,楷體更明顯。這一來,高二適有佐證了。對高二適這份堅持,的確該稱許的。  

    松江玉:散委曲而得宜。委曲筆劃的篆書類至少不是楷    

   鴻二哥:篆、隸、楷都有筆劃多彎的字,翻翻現代以部首編排的字典看看,連普通十多劃的部首都已夠多折多曲了。這句的解法應是「用代符適度的替代原本曲折處」,楊泉如要對稱前文,大可改成「散篆書之委曲」。 
松江玉:其實趙子昂之章草源於《府本皇象急就篇》,原拓有跋文敏曾一本以斯之」,斯本比松江本多十字,後於民二十三年由於右任先生自出版。在下迂腐曾上博所藏之急就章真跡與此本照,字法乎一致,少文字另取它字,而趙書並有什麽來歷不明字、御怪字。極認真之人,有至大二年夏五月二十四日臨寫的急就章為證,全篇任何上述象。  

   坨子:不能再把楷法章草成真理,視趙子昂章草袖,更不能不加審識地死抱著急就章不放。

   鴻二哥:陋眼所閱,趙書急就章有三夲:至大二年夏五月本的跋文最怪,月季同現,齋上加行;至大二年九月本的筆勢較暢快;大德七年本較謹慎,但是所見刻本,後有周密、鲜于樞觀書并詩,而鲜于樞早在大德六年病故,怎會還陽觀書?有後人考訂,疑是俞和偽託,但是比較鄧文原的大德三年本,和宋克洪武三年本,大德本結體的問題最少。試和史游本相比,僅以首章而論,部居的部字,只有大德夲臨對。史游本缺字處,如爰展世,大德本依然正確,至大兩本改成閔。當時沒另存校勘差異,但是,開始的第一章,印象比較深。
  書家寫錯字或漏字,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向少主網友提過趙書金剛經有那些錯誤,結果害他重新臨寫。記得以前在新達城有過世紀金剛經展,眾名家各寫一小段。向隨展的法師解說有大約十來處錯漏,害到那法師一夜不眠的校勘,又打電話回北京求證,最後或沒賣出錯字本,真是罪過。 

   松江玉:高二老生前未成有「代草」之,即是有此也不高老的自封。正式辭條裡僅有「成了中國現當代一著名者、人和法大家。三號當中,當屬書家最卓著,」……在法史上可圈可,不是一二人能的。    
    鴻二哥:高二適為當代草聖的說法,是在網上看到的。未必是他自封。高老勤於考據,功不可抹。但是有傳統結體卻不守,散播俗字、錯字,又過份誇大師門,搞不純正的結體,卻是大大的不該。旣不能個別糾正學自高、王、于三老者的差錯,很不忍心再毀了這些新苗,倒不如釜底抽薪,將三老的差錯糾出來,最多到處搜些作品,應付空檔。
 
鴻二哥:宋克從康裡巎巎、趙孟頫學得半桶水。

鴻二哥:意外!怎麽沒人查出二哥特意留的破綻?宋克生於泰定四年,趙孟頫卒於至治二年。肯定不是趙孟頫還魂授書。康裡巎巎卒於公元1345年,時宋克約十七歲,康裡巎巎可能未及親傳予宋克。據說宋克是從饒介學書,饒介是康裡巎巎的學生。

◆展望◆

      松江玉松:解流源
.章草形成的史背景;
.章草與漢代草關繫
.漢晉純章草(證據:急就章殘紙手札章草(如平帖、殘紙馬歷帖)的關繫生的原因;
.漢晉簡殘紙書與古章草的關繫及其中章草字符的判別問題
.章草在宋代帖形狀態記載
.中外保存的唐上溯至漢晉章草墨料;  

    鴻二哥:先解決現有釋文,才是前提,有足夠正確的寫法,要考這些古就容易得多。  

    松江玉寫幾個錯別字,寫幾個非章草,夾幾個現代字。人人免。章草的人很少,持肯定是友,可能是
鴻二哥:因為不易辨識,一時記憶不全,偶而有一兩個字差錯,這可原諒,但是連番重抄,仍有差錯,卻說不過去。之所以久不動手揭出高、王、于三老的錯底,除了文債纒身,也是也是念及寫章草的人少,能寫純正章草者更少。親手寫謄正是最省時省力,但是又易引起閒話,說:鴻二哥把三老當墊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