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港的过往与今生

 苏迷 2014-11-03
溪港的过往与今生
  平望古镇西北7公里,有一个名叫溪港的古村落。2008年,溪港被列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普通的古老小村,有着不平凡的历史。
  溪港古村中流淌着一条小溪,名韭溪。
  初春时分,踏迹古村落。村内,篱落参差,几丛油菜花,渲染着春的热闹。溪港村头有家小店,店主姓史,热情好客。她领着我们去周家大院,这也是村里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古代民居。
  周家曾是溪港方圆十里内的第一富户,此宅因规模宏大曾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堂楼”。据介绍,周家厅曾有砖雕门楼,楼顶有三层,雕花清晰,木头格子翻窗,正厅东西各有二个偏厅,分上下二层,向南也有一座更为精致的雕花门楼。但眼前看到,却是一座满庭荒草、遍地瓦砾的破败院落,楼内的所有楼板和楼梯都已不知去向,屋顶大片坍塌,甚至有一棵树是从房子里面长出来的。
  镇志中记载的李家宅院、秦家大院,早已消亡,寻不到踪迹了。史女士说,她的舅舅和外婆家就在这里,舅舅姓陶,还开过几家店铺。小时候,过年过节会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做客。可惜,留在史女士记忆中的溪港,早已变了模样。春日的阳光,暖暖的,沿着韭溪岸边,走着,看着。民居旁的蚕豆花,也怒放着,有几间老屋,门紧闭着,将阳光锁在窗外。
  一条韭溪,将溪港一分为二,两岸民居,依河而建。蜿蜒的溪水全长近百米。据清光绪《平望续志》记载:“韭溪,越伐吴,方会食谍,知吴杀子胥,即进兵,弃韭于溪,故名。”吴越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94年,若镇志中的记载属实,那么溪港的历史长达2500年左右。韭溪与水华港后合称为溪港。溪港这个小村,就这么列入了史册,并且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了千年。
  一南一北两座古石桥,已被重修过,横跨在韭溪上,静看历史变迁。南面的叫东林桥,初建于元代,后来被水冲毁,明嘉靖二十四年,当地人钱严出资修建,之后,清顺治、嘉庆年间又两次重修。桥石上的对联还能清晰地看到:“浩渺波光涵笠泽; 参差帆影接莺湖。”桥墩的北两侧都刻着“重建东林桥”五个大字。
  桥下,有几位妇女在洗衣服,我们从桥上走过,她们便成了镜头里的风景。东林桥东堍有座古庙,为东林祠,俗名刘猛将军庙。旁边的石碑上写着: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刘猛将军庙和东林桥。
  刘猛将军庙现存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祭祀元代将军刘承忠。相传这位刘将军是驱除蝗虫的能手,得到百姓们的尊崇与爱戴,元朝灭亡后,他投河自尽,世称刘猛将军。刘猛将军庙尊称刘王庙,以前各地都有,吴江地区就有好多座。时过境迁,吴江各地的刘王庙都消失了,惟独留下了韭溪旁的这一座。刘猛将军庙在洋溢着阵阵淳朴古风的同时,与东林桥一起,构成了水乡特有的“桥庙相映”景观。现今看到的庙宇,是2012年重新修缮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李八爷旧宅、周家厅、大庆桥等建筑也被列入吴江区文控单位。
  北面的古桥叫大庆桥,俗称溪桥、韭溪桥。以前“韭溪八景”之一的“溪桥晚眺”,描绘的就是此地的风景。想象着当年诗人站立桥头,吟咏“寻诗夜梦桥边坐,七十二峰来索诗”,眺望烟波太湖,何等惬意。可惜,如今放眼望去的,是一片荒芜,早已寻不见当年的景色。
  史女士对溪港的过去很有研究。她介绍说,溪港以前是一个镇,建国后变成了一个村并入平望镇。溪港在历史上曾有吴氏、秦氏、李氏等大家族:其中吴氏家族在明朝先后出了吴璠、吴鋆、吴蓥等三位读书人,均考取了功名。秦氏家族兴盛于清朝,秦氏家族名医辈出,现代吴江名中医秦东园就是该家族的后人。李氏家族在民国年间出了一个在吴江显赫一时的“李八爷”,原名李常恩,曾任吴江县参议。此外,南明小朝廷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朱天麟也是溪港人;清初学者潘耒也曾隐居溪港,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时,曾专门为他作了一首诗《过平望赐翰林院检讨潘耒》。
  沿着韭溪返回,有位老人在大庆桥边生煤炉。站立,闲聊,老人说,原先的居民都不住这里了,如今的老房子有的闲置着,有的出租给外来户,留下的老人也不多了。老人感叹,只有这条韭溪记录着溪港的灿烂,记忆着溪港人的历史,残留的建筑只等政府早点来修缮了。
  ■陈志强 谈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