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文字差错释例》序

 庸庸学馆 2014-11-04

语言文字差错释例》序

 

 

(本文源自宁金华先生所著《语言文字差错释例》,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根据宁金华先生的重新修订,将原书出版版本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正,并且酌情增加、删减了部分内容)

 

 

语言文字是当今社会上每一个正常人都须臾离不开的交际工具。因此,把语言文字掌握好,使用好,才能在社会上潇洒地生活,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但是,语言和文字又是两个复杂精密的体系,要掌握它们,并得心应手又精确生动地使用它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下一番苦功学习,要想掌握好语言文字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下了苦功学习,也难免在使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有人来帮助我们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

另一方面,语言文字又是灵活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语言中的词,就不断有新词、新义和新用法的产生,有旧词、旧义和旧用法的消亡。在这不断地新旧交换、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某些混乱。即使我们查《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工具书,也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正如一位读者于1993年4月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所说,许多词的现实意义同词典对不上号,如“当铺”、“竞争”等,还有一些词写法不同,如“笔画”和“笔划”,“交待”和“交代”等,让人无所适从。这一类混乱现象,就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两类问题性质不同,其产生的原因也不同,自然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但它们同样都会给语言的使用造成混乱,影响语言文字交际功能的发挥,妨碍工作效率的提高。随着语言文字在信息化时代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重要性的与日俱增,语言使用中的混乱现象的危害性也就更大,自然更迫切地需要我们采用各种办法来纠正、克服这些消极的现象。除了国家有关方面要及时制定各种规范标准,同时也非常需要有人来经常注意、提醒、帮助人们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这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语言文字使用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表现。

宁金华同志,六十年代曾进行过汉字简化的社会调研,又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多年,深知这件事的意义。所以他长期以来,锲而不舍地调查、纠正我们语文使用中的各种失误,并不避寒暑辛勤地不断写成文发表在报刊上。这种精神是非常可敬可佩的。这种被某些人视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事情,金华同志乐此不疲,积以时日,居然可以集结成书。我们应该向他祝贺。他是提高广大群众语文水平的功臣,是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功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金华同志的书,能受群众欢迎,我认为还由于他写得生动具体,文章短小,都从一件具体的事例说起,并且常常引出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明辨是非,掌握使用的规律。所以读者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读不下去。这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都是来自群众的语文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闭门社稷。加之,他手中收集有大量的实例,所以写来能左右逢源,引人入胜。正因为如此,本书不仅有较好的可读性,还同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我们从书中,可以切切实实地获得不少教益。

正如前面所说,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全面掌握它并非易事。同时,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它要有明确的规范,不能轻易变化和改动,否则就无法相互交际。也正因为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又决定了它必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因此,语言的规范和语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文字的性质也一样)。只是看到这个矛盾,并掌握好这一对矛盾,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规范工作和语文教育工作发挥良好的作用。比如当“文革”结束时,社会上出现了“反思”一词。这原是哲学中的术语,而新出现时它却被用来指称总结经验教训,痛定思痛时的一种冷静的回顾。这种新义新用法的出现,就触发了原有规范(“反思”的原义)和语言发展的矛盾。马上就有同志指责“反思”使用不当,要让它回归到原义原用法的规范中去。但群众并不听那些学者或专家的指挥,而坚持把“反思”使用开来,并使它的新用法为社会普遍接受从而成为规范的东西。这种规范和发展的矛盾,本来是语言发展历史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只要我们掌握好分寸,就即可维护语言的规范,又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这里向人们昭示的是:规范的标准既是固定的(才能进行规范,又利于语言的使用),又是发展的(才有利于语言表达的进一步精确和丰富);对新产生的语言现象,首先要看它是否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手段,使语言更准确、精密和多样化,不要轻易判定它是规范的或不规范的错误用法。自然,要掌握好规范同发展的矛盾,并且妥善地、按符合语言历史发展的原则去判定某些新出现的用例,是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完全做到的。这最终只能由历史的发展去判定和证实。宁金华同志的书中,自然也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但是否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既需要时间的考验,也需要读者的判别。但从根本上说,我们对他似乎不应作“全部正确”的那样的要求。这一点,我希望广大专家和读者能同作者和我们取得共识。

至于书中有时提到,某字和某词,古音怎么读的问题,那只是宁金华同志给大家提供的一种参考意见。古人已死,当时的语言也没有录音,古音怎么读,只是今天的人们根据现有的科学水平的一种推测和构拟。不要为这件事去争论,因为这并不是宁金华同志的书所要解决的问题。

宁金华同志不是圣人,智者千虑还有一失,何况我们即非智者,更非圣人的平常人呢!但古人还说了“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瑕不掩瑜()”等名言。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最基本的看法。事实上,宁金华同志书中的文章发表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有的情况是作者和编者始料不及的。《中国电视报》1994年1月10日的“咬文嚼字”专栏,发表署名晋京民(宁金华同志笔名)的《丁东·丁零·吧嗒·叽喳》专文时,编者写了一条按语,反映了各地对“咬文嚼字”专栏欢迎的情况,并引用四川一位读者所填《西江月·示孙》词二首来表达这种心情。我读后也很受感动,故录此与广大读者共享,作为我这个不合格的序言的结束语。

 

词汇须当透释,字音务读明了。字义词汇不推敲,领悟怎能得好?嚼字咬文要紧,愚夫俗子休嘲!不加咬嚼是徒劳,岂能消化得了?

词有长句短句,诗分五言七言。散文各种体裁兼,本义广义多见。莫得囫囵吞枣,休图一步登天。要凭勤奋苦钻研,一熟方能万变。

 

                                                李行健

[注]此词为四川省(现重庆市)綦(qí)江县一中语文教师娄方钦所录其师李国哉老先生之作。

 

补充内容:

1、雕虫小技,壮夫不为

扬雄在《法言·吾子》一书中自问自答说:“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翻译成白话的大意是 “有人问我扬雄:‘你少年时喜欢写辞赋吗?’我回答:‘是的。只不过是孩童写写画画的小技能罢了。’稍停一会儿我又说:‘大丈夫是不会干那小玩意儿的啦!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d4df0100c9hu.html

2、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d4df0100c9hw.html

3、瑕不掩瑜()

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掩:遮盖;瑜:美玉的光泽,比喻优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西汉·戴圣《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d4df0100c9ig.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