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黄厚江《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

 驾长风破巨浪 2014-11-04

《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

执教:黄厚江  整理:黄  霞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不知大家读了没有?
    生:(齐声)读了!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看他预习得怎么样。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板书:字音、句读)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他字音是不是正确,句读是不是恰当。哪位同学主动请缨?
    (一生读全文)
    师:好,大家首先看看字音是否有错?
    生:第三小节“君子疾夫舍曰……”中的“夫”应读fú,他读成了fū。
师:很好。文言文朗读字音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生字,平时不怎么见的字,像文中“虎兕”的“兕”;二是多音字,因为多音必然影响到意思的不同理解,字音读对了,意味着对词义乃至句意的把握也就正确了。课文里有些字的读音就比较复杂,如“与”(板书:与)有三个读音,分别是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里几个句子末尾处的“与”,都应读第二声,相当于“欤”,而当“参与”或<‘称誉”讲时读第四声,其余一般都读第三声。又如“大”字,有第一声和第二声两种读音,刚才提到的“君子疾夫舍曰……”应读——   
生:(齐声)第二声。
师:这个字在指成年男子或丈夫、先生时才读第—声,作语气词和指示代词都读第二声。   
再回想…—下,刚才他读的时候句读有没有问题,文气是否顺畅?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说没有。有没有谁发现问题?
    生:第三小节“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他把“后”和“世”分开读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后世/必为子孙忧。
    师:我想这个地方他对意思的理解不会错,而是读的时候,——口气没能接上来。
    (生笑)
    师:确实,读书读到一定的境界,就讲究“气”,文气要畅,读顺了“气”,文章才能读得好。好,其他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没有吗?那么,有一个句子我问问同学们,第三小节第二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这个句子该怎么读?
    (生读)
    师:断句再清楚一点,读得稍微夸张一点。
    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生笑)
    师:这样的读法对不对?说得明白点,这个句子中的“丘”是靠前紧还是靠后紧,是读轻还是读重?我读一下,大家体会体会。
    (师比较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哪一种读法对?
    生:第二种。
    师:很好,这个“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表示并列关系的“也”,它是句中的一个停顿,读准了,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同学们读文言文,常常和读现代文没有什么不同,高中生读起来像初中生、小学生读书,学生腔特别重。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把句子的“语气”(板书:语气)恰到好处地读出来。如何读出“气”来?从外在形式看,就是要把文言文的轻重读出宋。古人写文章比较讲究文气,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励中描述的那位先生读书,“头尽力地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生笑)别看他样子很滑稽,实际上是读出了文章的“气”。大家不必模仿这样的动作,但读古文要注意文章的文气贯通。
    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注意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
    (生齐读)
    师:应该说大家读得还可以。不过文言的味道体现得还不够,对文中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把握还不是很准,体现得还不够到位。
    下面我来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听,一方面感受感受我读得有味道的地方,另一方面,看我字音有没有读错,句读、语气有没有问题。
    (师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指出来。
    (生笑)
    师:没发现问题?其实,这里有一个字的读音我现在还是没把握。就是第二小节中“周任有言曰”中的“任”,我读第四声。其实这是个多音字,另一个读作——
    生:(齐声)   rén。
    师:对,作姓的时候读第二声。这里究竟读什么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没找到这个人。他是叫周任呢,还是指周代的一个姓任的人呢?没有根据,只好姑且读第四声。
    好,下面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这篇课文。本文是对话体的,用分角色的方法更能体现文言文对不同语气的表达。先自由诵读一遍,注意体会人物说话的口吻和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
    师:先请两位男生,一位读孔子说的话,一位读冉有说的话,我读叙说的话。特别要注意冉有和孔子的语气的不同。孔子的语气怎样?
    生:凶。(笑)
    师:换个说法,比较严厉,比较激动。相比之下,冉有就比较平和,比较委婉。要把握好。
    (两男生分角色诵读)
    师:有一个字的读音,读孔子话的同学先读错了,后来又自己纠正了,就是这个“相”字。它也有两个读音,哪两种?
    生:(齐答)第一声和第四声。
    师:对,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呢?一般说,表示“互相”读第一声,其余作动词和名词基本都读第四声,情况比较复杂,大家课后再查查工具书。
    下面请两位女生分角色读。看男生和女生哪一组读得好。
    (两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哪组读得好?
(男生说男同学好,女生说女同学好,众笑)  
师:应该说两组同学,各有千秋,女同学在停顿上把握得较好,而男同学则在语气上更胜一筹,读孔子的女同学读得还不够“凶”。(众笑)
    师:孔子每段话一开始,都是直呼其名“求!”,这个字应重读,带有责问、责备的语气。还有一个句子两组同学都没处理好,第一小节“是社稷之臣也”,“是”后面应停顿长一点,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这句话是很坚定的判断句,“是”是表判断的单独的动词。
    师:有一定道理。但这里的“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从结构角度讲,这里省略了动词。主谓之间停顿稍长,告诉我们“是”的主要意思是“这”。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见(xiàn)。
    师:这“义”就是内容。你在读的过程中用心揣摩,一遍一遍地读,就能把意思读懂。下面请大家对照注释再读课文,做到能口头翻译,也就是用白话来进行对话。我先来做个示范。大家看我口译哪一段?
    生:(齐)第三段!
    师:那不行,你们心也太黑了,这段是最长的,我把这一段口译了,就剥夺了你们学习的机会(生笑),
  我就口译第一段吧。   
(教师口译第一段)
    师:好,其余两段请同学自己口译,准备用白话对话。不必过于追求直译,可以略有加工,但必须切合文意。前提是要对照注释认真阅读,需要的话可以做一点笔记,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生对照注释看书)
    师:有看了注释还不懂的问题要讨论吗?
    生:“不能者止”的“止’,是“停止”吗?
    师: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能力,不能胜任,就不要担任这个职务。有的资料将它翻译为“离开”,也可以。
    生:“且尔言过矣”和“是谁之过与?”两句中的“过”的意思同吗?
    师:(问一女同学)你说同吗?
    生:我认为是同的。
    生:可注释说‘且尔言过矣”的过”是‘犯错”。
    师:你注释看这么细致非常好。如果不加细致区分,这两个“过”都可以看作“错误”理解,但细细比较,后一个是很典型的名词“错误”,前一个则有一定的动词意味,可翻译为“错了”。
    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为”是译为“替”好还是译为“成为”好?
    师:看一看,这句话的主语是谁。
    生:是“颛臾”。
    师:那你说哪一种理解好呢?
    生:是“成为”好。
生:我觉得课文对“既来之,则安之”的解释不对,应该是‘既然来就应该安定下来”。
    师:你说的是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而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注释上所讲的,这其实是它的原义,上下文都能找到依据。哪些句子?
    生:“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和“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师:非常好。如果没有问题,就准备用白话进行对话。临近的两个同学可以选一个段落先尝试进行一次。
    (同位的两个同学,分角色用白话对话)
    师:我们先请两位女生试一试。

    (两位女生分角色用白话对话,教师评价)
    师:再请两位男同学试试看。
    (两位男同学分角色用白话对话,师生一起评价,比较两组同学的口头翻译)
    师:学习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不仅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古人读书强调四个环节,“熟读一精思一有疑一正心”,“有疑”这一点十分重要。不知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其实刚才有些同学已经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所谓“问题”既是对内容的理解,也是对文章的质疑。好,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还有没有问题?
    生:第二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针对谁说的?
    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针对冉有和季路。
    师: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其意思就是批评他们两个人就是那种不肯说要那样做却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的人,表明自己对他们十分不满的态度。这里的“疾’,和哪个成语中的“疾”意思一样?
    生:疾恶如仇。
    师:对。还有其他问题吗?如果没有理解方面的问题,再看看文章本身有没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学生摇头)
    师:文章的第三小节,有人指出这里表达上有一个疏漏。我来读一读,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
    (师读第三小节)
    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师:为什么呢?
    生:我是根据后文推测的。因为下文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否则前后的逻辑就不一致。
    师:很好,你这样理解课文,就很深入了。很多人指出这里应该把“寡”和“贫”的位置相互交换一下。因为“贫”和“均”都是指财富,“寡”和“安”是指人口。一些做学问的人不仅从前后文关系进行分析,还找了许多资料加以证明。大家有兴趣,课后也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究。其实,同学们对文章的质疑探究,不一定仅仅是文章的字句,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眼。
    生:孔子一向推崇“温良恭俭让”,在这里为什么对学生这么严厉呢?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平时和学生的关系极为平等,可是为什么这里要对学生如此严厉呢?有同学愿意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生: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的做法违背了他心目中的“礼”,而冉有和季路又不加制止,所以特别生气。
    师:很有道理。因为季氏的做法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矛盾的,是相抵触的,孔子认为他们的做法必然“祸起萧墙”,导致动乱,导致国家的不安定。可见孔子虽然一贯儒雅,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义正词严,寸步不让。
    生: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师:我也正想问同学们这个问题。你说呢?
    生:(摇头)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其实,孔子在这里也是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生:是不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几句话?
    师:对。这正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生:可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现实吗?难道均就无贫,和就无寡,安就无倾吗?
    师:非常好。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学习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我认为孔子的理想是脱离实际的,而且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停顿。
    生:我认为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正因为与现实有距离,才是理想。其实,很多国家比较穷,但比较安定,并不差。
    师:看来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但又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大家课后可以作进一步思考,有机会我们再组织讨论,当然也可以整理成文章用书面形式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铃声响)

    (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
课前准备
一、安排学生自学。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基本搞清原文大意。不懂的地方上课时一起讨论。
二、从网上下载蔡志忠的漫画《论语》,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的片段《季氏将伐颛臾》。请问“论语”两字是什么意思?
生:“论”是议论,“语”是言语、谈话。
生:议论的“论”应该读“lùn”,而课文的注音为“lún”。
师:其实这个“论”通“伦”,是一条条编排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编纂”。“论语”即相当于现在的语录。同学们初中时学过《〈论语〉六则》,现在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背诵。
……
师:《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生交头接耳)
生(小部分):是孔子。(这部分学生是想当然,课文注释没有看仔细。)
生(大部分):孔子的学生。
师:《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师: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文字上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求”是什么意思?
生:是冉有的名字。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看书不够仔细。课文注释④说“冉有名求”。老师对学生可以直呼其名。
生:“无乃尔是过与?”每一个字怎么理解。
师:这句文字是有点特别。“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句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我们以后要学《过秦论》,这个“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它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文中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是”,其实它们不一样。古汉语“是”到汉代以后,才常用于表示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本句中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同学们平时是否也碰到过这种用法?
生:有,初中课文有“唯余马首是瞻”。
生:成语还有“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师:对。(板书例句)
……
师:好,文字上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等会我们在讲句子的时候,还可以再讨论。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先请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
(生朗读)
师:很好,没有读错,但我觉得孔子说话的语气没有读出来,孔子三次对冉有直呼其名,且后面是感叹号,这说明什么?
生:这时孔子情绪激动,说话的口气很严厉。
师:对,应这么读(老师范读三句)。下面我们学第一段,请问季氏的身份是什么?颛臾是怎样的国家?孔子为什么要反对讨伐颛臾?情绪为何如此激动?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
生:季氏是鲁国的大夫,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
生:季氏攻击颛臾的真正意图在“萧墙之内”,即鲁国国君。
生:孔子是忠于鲁国国君的。
生:孔子是文人,他反对动武,尤其反对打内战。
师:同学们讲的都有点道理。要了解孔子,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鲁国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强大以后,常犯上作乱,先是在鲁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后来,随着季氏家族势力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是鲁君的势力范围。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攻打颛臾的真实意图在“萧墙之内”,矛头所向是鲁君。季氏攻打颛臾可扩大地盘,从而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于是他听学生一说,就急了。孔子是一个谦谦君子,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是毫不让步的,所以说话的口气相当严厉。
(板书:
天子———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国   有国有家者
大夫———家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
生:因为孔子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对老师很尊敬。
师:不对吧。因为这是大事,属军事机密。比如说,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也非常尊敬,往后你做了我们国家的国防部长,你会不会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将要对某国进行自卫反击”?
生:(哄堂大笑)不会。
生:他们跑来是向孔子请教颛臾该怎么打。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好像没听说他是军事家。
(生笑)
师:同学们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不大了解。那时的师生关系与现在的不同。当时并没有党派的组织,但孔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般的崇敬。打个比方,孔子就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不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受孔子的影响,他们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思。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
生: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
师:对,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打它呢?季氏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还要注意,“何以……为”是一个固定句式,相当于“为什么呢”,“为”读“wéi”,是语气助词。
(板书:
  先王封国(历史) 不可伐
  责 邦域之中(地理) 不必伐
  社稷之臣(地位) 不当伐)
师:好,这堂课我们学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一段。
(生齐声朗读)
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背诵这一部分,然后仔细研习后面两段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堂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段文字不长,现在我们试着背一下。
(生齐声背诵第一段)
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后面两段。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显然这是在推卸责任。那么孔子是怎么批驳他的?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
生:孔子认为冉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孔子先引用史官周任的话,然后打了一个比喻。
师:为什么要引用周任的话。
生:周任是古代著名的史官,引用他的话,说理更有权威性与可信度。我们现在写文章,也常要引用名家名言以增强说服力。
师: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做了辅相,就要尽到责任,如果不能尽职,就不应占着这个位子。孔子鼓励学生去从政,但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用“虎兕”来比喻谁?
生:季氏。
师:对,孔子认为季氏本来就像老虎野牛一样,“我让你们去做他的家臣,是让你们去看住他。你们看不住,让它跑出来,就是你们这些辅相的失职。”“龟玉”是比喻什么?
生:颛臾。
师:古人说龟玉,相当于今人说金银财宝,龟在古代是吉祥物,与现在的含义不一样。这里,冉有被孔子训了一顿,你看他是怎样回答的?
生:冉有提出了攻打颛臾的理由,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就是说太靠近季氏的“家”,不打下来会成为后患。
生:从中可以看出,冉有也参与了其事,也是有点赞同攻打颛臾的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刚才所讲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不是老实话,于是孔子就更加生气了,首先骂二人的这种态度:“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谁能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一生站起来念了一遍注释)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谁能用现在的话来说说?
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
师:对。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既有悖于政治道德也有悖于为人道德。然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同学们用课文的原话来回答。
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师:很好。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均衡了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了就没有多少问题,真正安定了就没有危险。
师:对。孔子一贯主张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希望所有的人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均”“和”“安”都是仁的政治思想,也是孔子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主张和理论,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提法。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其他国家一定会信服。一个国家发扬了自己的文化,奠定了自己的国格,充沛了自己的德养,人家受了感化,自然会来归顺,这样就逐步实现了大同。孔子对自己的学说十分执著,无论哪个学生,如果违反了这种原则,他都深恶痛绝。所以他批评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这里同学们还要注意“来”的用法。
生:“来”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是“使他们来”的意思。
师:对。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的高度政治敏感,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
(板书:
  为之辞  口是心非
  不能来  无德
斥 不能守  无能
  谋动干戈 兴乱
反对武力,主张礼治。)
这一段有三个成语,大家能否找出来?
生:(七嘴八舌)“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师: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好多是来自《论语》的,这也说明了《论语》的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现在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下全文。
(背诵全文)
师:个别同学背得还不够熟,希望同学们再下工夫。《论语》是大纲所推荐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论语》,同学们先寻找《论语注释》(巴蜀书社出版)或《白话论语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等兼有原文、注释和翻译的书籍阅读,还可看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一定基础后,再去读朱熹的《论语集注》。这样,相信同学们对《论语》、对儒家思想一定会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说明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普遍是对课文作文字的疏通,教师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串讲。教师唾沫横飞,学生索然无味,这是一个误区。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的脍炙人口的精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美学意义。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诵读、设疑、解疑中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去领会作品的形象。教学中可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点拨法、讲述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抓住原作的精要,品味原作的精华。文字上的疏通,首先让学生去做,老师要抓住重点落实。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字不算太深,如果仅作字面上的疏通,一节课即可讲完。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学识的欠缺,学生很难通过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特点、孔子的政治主张、治国原则。因而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弄清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课文变成一个激发点与窗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论语》的兴趣,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一个精神底子。
评点
周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朴实而又有效的古文阅读课。古文教学首先要消除学生认知上的障碍,缩短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距离。因此,选择精当的教学内容来缩短距离和隔阂就非常必要。古人赵普的观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宣言、蔡志忠先生的《论语》漫画,都是生动鲜活的材料。课未展开,学生对课文已充满兴趣。其次要明确哪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切合的、需要的。这跟教学目标有关。通过该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主张应该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两节课所提的问题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比如问孔子“为何如此激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在于评价孔子的脾气。“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旨在明确孔子的人格力量,带出孔子的政治理想。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三条理由。这三条理由和下文对冉有的两次批评集中地蕴涵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治国主张甚至政治敏感。执教者用几个一脉相承的问题作了概括。
这也是一堂注重基础又能大而化之的课,很有点南怀瑾《论语别裁》的风格。说它注重基础,因为它把落实文言基础和背诵作为教学目标,而且做到了。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加强诵读与背诵,是最基本的任务。所谓大而化之,体现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课内注意对文言句子做适量的现代解读,课外引用了一些相关常识,适当补充一些文化知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