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是PayPal的创始人和第一位CEO,曾在硅谷为Facebook, LinkedIn, Yelp, SpaceX, Airbnb等公司在创业初期做过大量投资; 今年他把在斯坦福授课的笔记整理成书--《从零到一》已出版就受到各方关注,被Mark Zuckerberg(脸书)和Elon Musk(特斯拉)等人强推。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菜,开门见山。以下我会列出Thiel在这本书里推出的最主要观点和相应例证。
1. 展望未来,人类有两种进步方式--“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即从1到2(再到n) 的发展模式;在已有的可运作的事物运作规律上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叠加。 纵向发展:即从0到1的发展模式;创造新的事物。 横向发展的代名词是“全球化”,或者“中国式(山寨式)发展模式”。 纵向发展的代名词是“科技”。 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可以互相叠加,也可以二者皆无。自维也纳体系创立,到雅尔塔体系形成之前,全球化(横向发展)和科技创新(纵向发展)齐头并进。从二战到1970年这段时间,全球化被冷战遏制,但科技创新突飞猛进。从1970年代到现在,全球化大行其道,而科技的发展却只是“有限的”,并只局限于IT领域。 2. “以传播旧有生财之道而带来的价值,只能让世界陷入灾难”。横向发展=重复旧有的和熟悉的事物。全球化让世界趋同;但若如果没有科技的跟进,“如果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创造两倍的能源,它们就会造成两倍的空气污染”。中国是全球化的典型案例:“他们昭然抄袭了所有在发达国家曾经成功过的案例--19实际的公路,20实际的空调,甚至是整个整个的城市;他们有可能在抄袭的过程中跳跃几步,比如还没有装电线杆就直接进入无线通讯了;但他们还是在抄。” 3. 纵向发展=科技=创造新的事物,纵向发展的最佳载体是startups, 即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不能太大--大型企业和机构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利益集团会组织创新。创业公司不能太小--不然做不了任何事情。“创业公司的宗旨是:你必须要和其他人合作,才能将事情完成;但不能把公司搞得太大,不然什么也做不了。” 4. 99年和2000年初的全球软件投资泡沫破裂,让很多人蒙蔽了双眼,以为那是一个充满贪欲的疯狂年代;实则不然,“我们需要90年代的疯狂--在那个时候,人们是相信他们可以从0到1的。” 有关90年代泡沫破裂的经验教训总结(比如需要循序渐进发展;需要提升竞争优势;需要随机应变不制定规划;需要重视产品而轻销售,等等)是错误的,是需要被摒弃的。90年代需要被重新认识,人们对于科技产业的“规则”需要重新被打破:风险胜于平庸,烂计划也总比没有计划强,市场化竞争会毁掉长期利润,销售技巧和产品本身一样重要。 5. 这可能是Thiel在全书提出的最重要的和最受争议的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崇尚“完全竞争市场”这种经济学模型,即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卖家卖的是一样的产品,产业趋于同化。公司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人;一切都要靠供需关系来决定。如果某地方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新的卖家会进入市场,拉高供应,降低价格,导致利润减少,进而让一些卖家推出市场,如此循环,最后达到平衡。重点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从长远的角度看,没有人能赚钱。 Monopoly, 即“垄断", 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反义模型。垄断者主宰市场;他们可以任意调整价格,以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对于Thiel, 垄断才是startup的最佳模式:“we mean the kind of company that's so good at what it does that no other firm can offer a close substitute" (这个公司好得独树一帜,完全找不到替代者)。他们主宰市场。谷歌就是很好的垄断例子:自2000年初,他们在搜索引擎上就再无对手了。 美国经常标榜自己有接近完美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殊不知,“竞争”和“资本主义”的主旨其实是完全相反的!“资本主义”的目的是资本的最大化,但是“竞争”的终极结果是供求平衡,大家都赚不到钱,何来积累资本?“Capitalism is premi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but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all profits get competed away". 所以,对于创业者,这个信息再明显不过:如果你想要创造价值,then "don't build an undifferentiated commodity business". 6. 竞争和垄断,是数轴上的两个极端。因为《反垄断法》等等的限制,垄断公司从不敢公然承认他们的垄断性质,还会一直强调“我们只是大池塘里的小鱼,有很多竞争对手。” 与之相反,竞争公司(比如航空公司,纸尿布公司,等等)会经常强调“我们是独树一帜的,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最好的产品。” 真正的垄断公司藏这点还藏不赢。 7. 竞争导致眼光短浅和不公平--因为这些竞争公司要和其他千千万万个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公司打仗,“优胜劣汰”。但是垄断公司独占市场,独霸天下,完全不用这么你死我活,甚至可以不用这么看重利润,而把注意力放在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上。谷歌例证一千条。。 8. 这个世界需要进步,就需要垄断公司。我们可以创造更新更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创造价值。垄断公司并没有限制消费者的选择;相反,它们为这个世界注入了新的能量,扩宽了人们的选择空间,创造了新的产品种类。“历史,是由一个比一个更优化的垄断品牌创造出来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对perfect competition如此着迷?“因为完美竞争体系的模型容易建立;但容易建立模型不代表这就是产业运作的最佳形式。” “平衡(完全竞争)代表停滞,停滞意味着死亡。” “一个生意是否能做好,就要看生意人能完成多少其他人不能完成的东西。” “垄断是每个成功产业的特性。”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们各自解决了一个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每一个失败的企业都是相同的:因为他们没有走出竞争的泥沼。” 9. 在竞争中,“人们失去了对于价值的把握,而把重心放在了应付对手上。” 结局? Windows vs. Chrome OS, Bing vs. Google Search, Explorer vs. Chrome, Office vs. Docs, and Surface vs. Nexus. 在谷歌和微软打架的时候,苹果则came along and overtook them all. "War is costly business." 为什么有人会沉迷于竞争?因为大家之间的差距还太小。真正取得垄断地位的企业,是不用谈竞争的。 10. 一个区域成熟的,有光明前景的垄断公司,它的经济效益要等到10-15年之后才会显现;在创立的初期,它往往是亏钱的。虽然Twitter在2013年亏了钱,纽约时报赚了133million, 但推特的市值却是纽约时报的24倍--这就是因为,一个品牌值钱与否,取决于它能在未来创造的价值,而不是眼前短期的蝇头小利。报社/餐馆/航空公司是后者的代表。 11. 一个成功的垄断,有以下四大特性: a. "10倍定律”:此垄断公司必须在某方面有强于最相似竞争对手10倍或以上的核心技术。发明一样新的东西是达到十倍定律的最简单方式。或者,可以在某一方面进行10倍以上的优化:例如支付宝让eBay的交易轻松了10倍,亚马逊让人们买书容易了10倍,iPad让平板电脑的使用经验提升了10倍,等等。 b. "小网定律”:垄断公司初期的市场必须小,精,渗透彻底。例如马克兄弟最初就是在哈佛的同学中间推广的脸书,PayPal最初只在ebay的一两千个大卖家中间推广。 c. "大规模定律”:垄断公司最初的起点短小精悍,但它们有把规模以指数倍形式放大的潜能和实力。软件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这点,因为它们把把产品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出来的marginal cost几乎为0. 而服务业(开yoga studio)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优秀的创业公司“have the potential for great scale built into its first design....there's no inherent reason why it should ever stop growing." d. "品牌定律”:密切掌握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苹果是最好的例证。 12. 创立一个成功垄断的四个步骤: a. "Start small and monopolize"--把市场的定位调整到最小,最精细,这样你就能占有整个市场。最佳的市场应该是这样的:a small group of particular people concentrated together and served by few or no competitors b. "Scaling up"--亚马逊的初衷是占领整个网络零售市场,但他们是从书开始做起的 c. "Don't disrupt"--不要直接挑战旧有体系,不要试图颠覆 d. "The last will be first"--第一个出手的,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相反,最后一个出手的,和能在某一领域完成最后一项重大突破的,有可能稳坐垄断的江山。("It's much better to be the LAST mover--that is, to make the last great development in a specific market and enjoy years or even decades of monopoly profits." 13. 个体和产业如何控制不确定的将来?--不要相信运气;不要投机地向各个方面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某一方面成为他人不能企及的垄断。而现今的“通才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涌向华尔街的“人才”,“但他们只是在追求比别人多几个方面的平庸罢了。” 与其盲目地去“适应”和“变通”于一个未知的世界,不如相信计划的力量。“你不是一张彩票。” 14. 垄断所创造的价值,不是线性的,而是成指数倍于其他产业的--所以,在风投领域,抓住一个垄断者,比把钱砸在另外一百个非垄断者身上要强。“You should focus relentlessly on something you are good at doing, but before that you must think hard about whether it will be valuable in the future." 15. 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未被发掘的“秘密”。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有什么有价值的领域是还没有人涉猎过的?有哪些有价值的公司是还没有被人创建起来的? 16. 创业公司初期的CET, 年薪不得超过15万美金;初期,产业的所有人都需要在同一个地方,以全职员工的身份工作;board上的人不能超过5个。产品初期的团队非常重要--“招聘的真谛,就是在寻找和你心怀相同鬼胎的颠覆者。” 以上,就是Peter Thiel在《从零到一》这本书的前一半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后一半,楼主觉得Thiel写得非常一般(营销,绿色产业,人和机器的和谐统一,等等)。在此就不再剧透,大家可以自己买书来看。 (当然,Thiel的观点不止针对于创业者,科技从业人员和投资者;我觉得从某个层面讲,这本书对我的个人生活产生了更大的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