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名中医消化病方6

 学中医书馆 2014-11-06

【名方】慢肝宁三号汤;【组成】党参30克,沙参30克,生熟地各15克,;【功能】补肝益肾,舒郁降酶;【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用法】每日1剂,两煎共取250毫升,早晚分服,;【方解】;本方源于魏柳州一贯煎;【加减】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茯苓,减沙参、麦冬;腹;【名医简介】;关汝耀,广东南海县人,生于1911年,广州中医学;【名方】理肝汤


1<<3456789>>24

 

【名方】慢肝宁三号汤

【组成】党参30克,沙参30克,生熟地各15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首乌10克,醋柴胡10克,丹参30克,鸡骨草30克,垂盆草30克。

【功能】补肝益肾,舒郁降酶。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肝肾阴虚型(病程迁延,右胁隐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目涩咽干,五心烦热,面色黎黑,失眠多梦,齿衄,鼻衄,舌红多裂,花剥苔或少苔,甚则光红无苔,脉细或沉)。

【用法】每日1剂,两煎共取250毫升,早晚分服,30剂1疗程。

【方解】

本方源于魏柳州一贯煎。以生熟地伍枸杞子、何首乌配白芍酸甘养阴补益肝肾乙癸同源。沙参麦冬养阴益肺胃。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丹参亦可用三七代,效更佳。川楝子、醋柴胡疏理肝气使全方补而不滞,遂肝木喜条达之性。党参益气养胃增加免疫力,可因症换用人参、西洋参。鸡骨草、垂盆草解毒降酶退黄。全方共奏补肝益肾、舒郁降酶之效。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具有较好的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及抗肝纤维化作用。临床验证治疗后(1~3疗程)HBsAg转阴率25.7%;滴度下降两管以上总有效率38.57%;降SGPT有效率88%。各项化验还证明慢肝宁三号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调整作用。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茯苓,减沙参、麦冬;腹胀酌加大腹皮、川厚朴;纳呆加生谷麦芽;便秘加玄参、肉苁蓉,重用当归;便溏去生地、沙参、麦冬,加生白术、山药、扁豆壳、砂仁;腹水者加茯苓、泽泻、肉桂;黄疸者加茵陈、炒山栀;厌油腻加竹茹、姜半夏;肝区胀痛重加香附、元胡,刺痛加赤芍、五灵脂、蒲黄等。

【名医简介】

关汝耀,广东南海县人,生于1911年,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关氏出身中医药世家。1937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曾在广州、香港、湛江等地业医。1956年受聘于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曾任中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导师。从医50余年,从教30余年,学识渊博,医术精良。关汝耀教授著作甚丰,曾编写《中医诊断学讲义》、《中医诊断学》、《中医学简明教程》、《实用中医诊断学》等书籍。其主编的《中医诊断学讲义》内容尤具特色,曾被国外翻译出版发行。关老先后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20多篇,在中医学界颇具影响。关老临证的一大特色是灵活运用理肝疗法治疗各种疑难病症。他认为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并特别重视肝气不调在发病、病机变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据此,他把调理肝气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积数十年之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肝疗法。创立一张基本方剂——理肝汤。用于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疗效卓著。撰有《肝的辨证和理肝诸法的运用》、《舒肝运脾大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病》等多篇专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名方】理肝汤

【组成】旱莲草12克,柴胡9克,台乌药10克,白芍12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云苓

15克,麦芽18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行气,清肝平肝,养肝益阴,益气健脾。

【主治】精神抑郁症,肝胆疾病及胃肠功能紊乱。

【用法】每日1剂,水3碗煎取2碗,顿服。药渣复煎,用水2碗,煎取1碗,6小时后再服。

【方解】

本方以清肝、疏肝、行气为主,佐以养肝益阴,补气健脾,有清而不过寒,散而不伤正之妙。方中旱莲草性味甘、酸、寒,入肝经,能清肝凉血;柴胡专功疏肝行气;乌药擅长顺气调中,并助柴胡理气,对胁肋、脘腹胀痛者甚效;白芍苦酸微寒,具抑阳敛阴柔肝止痛之功;丹参养血活血,取血行则气行之意。方中党参、云苓、麦芽、甘草健脾益气,功类四君,合为佐药,既可制清肝行气诸药之弊,又有扶助人体正气之功。

【加减】肝火盛者,去党参,加夏枯草15克、川楝子12克、黄芩10克。肝阴虚者,改党参为沙参或太子参,加干地黄15克。腹部胀痛严重者,加枳壳10克、川厚朴10克。有肝胆结石者,加酸梅树根15克、威灵仙20克、生苡仁15克、绵茵陈20克。有黄疸者,加虎杖15克、田基黄15克。

【病例】

黄某某,女,50岁,退休工人。1984年9月24日初诊。患者于20年前因“胆囊炎”作胆囊切除。数年后又见上腹胀痛,黄疸,发热,反复发作。十多年来屡治不愈,遂找中医专家诊治。诊得患者颜面色黄,声低气怯,神疲懒言,右上腹轻度压痛。舌尖红,苔黄白微腻,脉弦细稍滑,重按不足。B超结果: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胆总管结石并扩张。诊断:胁痛、黄疸。辨证: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正气已虚。治以理肝行气、清肝,佐以化石排石。方用理肝汤加酸梅树根15克、生薏仁20克、绵茵陈12克、金钱草15克。服药两周,腹痛减轻,黄疸尽退。守方调治1年,1985年9月B超复查结果:胆总管已无结石阴影。遂嘱间歇服药,巩固疗效。至今多年未见复发。

【名医简介】

郭朝广,生于1938年,广东大埔县人,1964年广州中医学院本科班毕业。现任广东化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在30多年临床医疗工作中,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新知识应用,衷中参西。其研制的治疗花斑癣的“汗斑散”,临床应用2000多例,疗效甚佳。“沙姜汤”治疗食道骨鲠,有效率94%。重视发挥中医药治疗疑难病优势,从脾肾攻治“重症肌无力”疗效好,且治愈后较少复发。胡椒根煲鸡或蛇,配合中药外熨治疗坐骨神经痛,橘红花治疗小儿癫痫,均获良效。学术上深入钻研《金匮》、《伤寒》、《温病》,专攻疑难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乙肝”、“神经性耳鸣”等疾病颇有特色。发表论文200多篇。1993年被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名方】沙姜汤

【组成】沙姜(又名山柰)30克,威灵仙30克,桔梗15克,甘草9克,乌梅15克,春砂仁5克,山楂15克。

【主治】食道各种骨鲠。

【用法】水800毫升,煎取约400毫升,徐徐含服,同时含嚼橄榄5~6枚(冬春季可用咸橄榄

代),隔4~5小时后药渣复煎,再服1次。

【方解】

《本草求真》书载:“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砂糖一盏,水两盅煎一盅,温服,治诸骨鲠。”《金匮要略》桔梗方:“治咽喉痛,喉中如梗。”沙姜与红糖适量煎服,系化州民间用于治疗食道骨鲠的验方。沙姜汤就是参照上述三方加减而成的。方中诸药味酸,微苦甘,能软坚,有生津润燥作用,其中威灵仙、桔梗有消炎作用,故对食道骨鲠及骨鲠引起的食道炎症有很好效果。

【名医简介】

郭国兴,1899~1991年,陕西南郑人。郭氏幼读私塾,18岁从师本县简国忠先生学医,学成后悬壶于故里。1955年加入联合诊所,后长期在基层卫生院工作,1979年调入南郑县中医院工作。他于1991年7月8日在南郑县中医院病逝。郭氏一生带徒20余人,生前是南郑县中医学会副会长,汉中地区中医学会理事,政协南郑县第一、二届委员,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郭氏行医70年,长于内科、妇科,善治杂病。在学术上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尤重视治胃,又不同于东垣升脾阳,而独创降胃气。他倡“百病生于气”之说,承张从正的攻邪观点,认为是病则有邪,驱邪即安正,邪去则正自安。立法善用疏肝理气、调和脾胃、和解攻下、理气活血等法。郭氏在诊务繁忙之中,收集临床医案近百例,部分医案已被《南郑医案选》收编。已发表的论文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等,分别被《中国高级医师名录》和《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等书收录。

【名方】行气香苏散

【组成】紫苏10克,香附12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台乌药1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小茴香10克,草豆蔻10克,六神曲12克,白芷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

【功能】温通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气滞中寒,饮食生冷,外感寒邪,胃胀胃痛,寒疝腹痛,妇女痛经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胃脘痛一证临床最为多见,虽有寒、热、虚、实、气、血之辨,但“不通”是其基本病理,即所谓“不通则痛”。或胀或痛必有“气滞”,故“行气”是其通治之法。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肝气宜疏,气机冲和,即所谓“通则不痛”。慢性胃病患者,每因生气、饮食不慎,而诱发胃胀胃痛。据临床所见,又以饮食生冷或不易消化之食物,或感受寒邪,情志不畅而诱发胃胀胃痛者居多。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易阻碍气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气滞,胃失和降,发为胀痛。本方以紫苏行气宽中,散表里之寒;香附疏肝理气而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健脾,能补能泻能和,既能健脾和胃,又助香附疏郁止痛,三药皆为方中主药。枳实、木香下气消胀除满;台乌药、小茴香、草豆蔻温通行气,化湿止痛;元胡活血行气以止痛;白芷散结消肿、生肌止痛;六神曲消食健胃;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缓急而止痛;生姜温中止呕,健胃醒脾,又助紫苏温散表寒。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和胃、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因气滞、寒凝、食积或外感寒邪等而致胃胀胃痛者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兼恶心呕吐加藿香10克、半夏10克;并腹泻苔白腻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寒热错杂加黄连6克、吴茱萸1克;伤食嗳腐苔浊厚腻加莱菔子15克、鸡内金15克、焦山楂15克、连翘10克;并胸胁胀痛加柴胡10克、郁金12克。

【病例】

陈某某,女,48岁,油漆化工厂工人。1980年12月30日初诊。有胃病史2年。常因生气、或感冒风寒、或饮食不慎,胃胀胃痛反复发作。本次由感寒而发,症见胃脘胀痛拒按,入食更甚,胃部觉凉,伴头身疼痛,舌苔白,脉沉紧,证属气滞胃寒疼痛,治用行气香苏散。服1剂胀痛减,2剂诸症消除。以后胃病发作,均服此方,每获捷效。

【名医简介】

郭谦亨,男,生于1920年,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祖籍陕西榆林,出身于中医世家,郭氏为其四世传人。他幼承家技,1938年即悬壶古城榆林,名声日噪。现已业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1955年受邀而为陕西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开业教师,从此至今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温热病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郭氏历任该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还担任全国中医学会陕西分会理事、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郭氏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医学生涯中,硕果累累,桃李遍及省内外,其中包括省内及国内的知名教授、主任医师数十名,重点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5名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他们大多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坚骨干;郭氏医著甚丰,由他主编及部分协编的《温病述评》、《温病学》等近10部著作已出版发行全国,受到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公开发表50余篇;在临床科研方面,郭氏勇于探索,首次研制的“出血热预防片”(部级课题)现已批量生产,投放疫区,年产值逾百万元;郭氏经验方“郭氏消石片”治疗胆结石症,经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5%以上,深受患者好评。

【名方】久泻断下汤

【组成】炙椿皮9克,土茯苓9克,川黄连6克,炒干姜6克,石榴皮4~6克,防风4克,广木香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功能】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适应症: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粘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用法】一般常法煎服,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或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方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属于久泻、久痢范围。泻或痢之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蠢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泻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可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证。“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与固涩并举之方。其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其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乌梅、粟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所以它是本病的一个通用效方。

【加减】便下粘滞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而频,量多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

【名医简介】

何介元,生于1931年,广东省梅州市人,副主任医师,广东河源慢性病防治站站长,全国食用菌毒菌科研协作组成员。1955年毕业于广东省第四医士学校,1966年进入广东省医药学院深造。自幼承家传针灸启蒙,从医50年,在高等真菌的研究基础上,于1971年潜心研究,大胆应用紫芝为主,抢救白毒伞中毒11例农民患者10例成功获救,以90.97%的治愈率,在国内外首次改写中外教科书上所记载白毒伞中毒病死率高达90%以上的历史结论。同时还用紫芝治疗角鳞白毒伞中毒6例,斑豹毒伞中毒11例,全部获救,治愈率100%,并填补了“神农本草”缺紫芝可治毒蘑菇中毒的一处空白。先后参加由国家卫生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毒蘑菇中毒防治会议,应邀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国际灵芝专题研讨会、第三届中日国际真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入选1997年1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智慧宝库丛书”。

【名方】紫芝救治毒蘑菇中毒方

【组成】紫芝

【功能】解救各类毒蘑菇中毒。

【主治】各类毒蘑菇中毒。

【用法】取无虫蛀干品磨粉紫芝50克,按常法加水煎2次,并将2次煎液合并浓缩成150毫升

三亿文库3y.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3名中医消化病方等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