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

 岚韵 2014-11-06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杨绛先生写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完之后,切实地被她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坦然深深感动。
   杨绛先生的散文不错,可觉得《走到人生边上》不是散文,多是哲思方面的内容,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读人与生命,阐述一位走到人生边上的老人一生的感悟。
   杨绛虽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但她也是钱钟书的老婆,是个女人。觉得,女人谈思想与哲学,会多少带些感性,更胜男人一筹。她站在人生的边缘上,既向后看,也向前看。向后看,揭示的是她已经活过的一辈子,她问,那都为了些什么?向前看,再往前去,她问,难道就什么都没有了么?当然,躯体火化了,没有了,那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显然,老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试图表现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逝者如斯,时光不复。写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已经96岁,她以参透人生的平静姿态,直面生与死、灵与肉,向世人展示出自己对人生的深切思考与体悟。我不由深深惊叹,写得出这些字的人不可能心如止水,读这些字的人又如何承受得起生命之重?敬仰之余,我认真回味着书中的许多话语,多少次,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丈夫死去了,女儿也过世,她活得太久太久。这境地,本该是何等的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位耄耋老人,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人生的沉淀,道历史,说沧桑,费尽最后的气力去解开一些事端和一些谜语,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勇气。
   我所以喜欢读杨绛的作品,还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涵养和风格,在于她洗尽铅华后的几分沧桑,几分睿智,还有几分淡泊。洗尽铅华,是因为真实的触摸过岁月,是一种阅尽人生百态后的释然,如一缕清音,在风雨过后,演绎着落花随水的美丽。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后,自然也会想到我们的人生之路。其实,每个人在叩开生命的大门时,眼前都会展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以后,无论你是伤春悲秋,还是留恋不舍,都阻挡不了它前行的脚步。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

   对于人生,我们多是心中无数,除了知道必然走向死亡外,不知道一路上会发生些什么。也许因为有了这个不可预知性,一些人就无端的踌躇满志,另一些人却一贯的患得患失,惟有那些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的幡然醒悟。
   人生其实有很多种从容别致的活法,只是我们太过计较,所以辛苦。若生命是一幅画,最重要的不是浓墨重彩,而是那一笔留白。过尽千帆,浮沉无我,有些故事的结局,或悲或喜,也许早有定数。我们应该学会的是,把握住自己有限的那些美好,让自己尽量快乐。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的书里说道,再往前走,就是“走了”、“去了”。所以,这本书也是一个行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对人生的回顾。从书中可以看出,她历经了无数坎坷,却人淡如菊。她用简单的心境,对待复杂的人生,淡看得失,从容入世,潇洒自如。
   在不长的篇幅中,她的议论所及,大都是古往今来的大命题、大难题。诸如:生存死亡、神灵鬼魅、肉体灵魂、宗教信仰、道德良心、人生价值,等等。我不知道她老人家翻译《斐多》的时候是什么年纪,她对灵魂的看法与苏格拉底是不一样的,但她与苏格拉底一样坚信灵魂的存在,她认为肉体和灵魂是拧成一股的。
   对这些千年不变的哲学问题,她给出的答案,应该是她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得出的结论。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拈出哪一个,相关著作都早已是汗牛充栋,古今中外多少大士哲人、专家学者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可以断言,这些内容,即使未来若干世代,辩论仍将继续。
   尽管如此,对我们个人来说,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还是在各自细碎的流年光影中被记录。我们没时间等待那些命题的答案,我们只是在人生的路上铺下一纸素笺,写下温情的字眼,在简单的平淡中,尽量演绎稍纵即逝的快乐。
   染墨流年,岁月沉香。人生就是一次旅途,一程有一程的风景,一季有一季的收获。我相信,对人生最根本的一些问题,已年逾百岁的杨绛先生,一定还会凭借她过人的聪明才智、深厚的知识学问、丰富的生活阅历、惊人的毅力勇气,继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去感悟,去质疑,去思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