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力红:中医是建立在中道思想上的医学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11-07


广西中医药大学 刘力红教授

那么在谈完了这样一个基本精神以后,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回顾之后,我们再来看中医,就会很了然。实际上,中医就是禀承了我们上面讲的这种精神,就是建立在中道思想之上的一门医学。

我们今天把中医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意思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因为中的思想,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在我们这里产生,所以我认为更深内涵、更加核心的所谓“中医”,应该是禀承这样一个中道思想的医学,应该给中医这样定位,因为现在全球一体化,中医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前段时间,法国的一位教授来拜访我,这位教授来自瑞士洛桑大学,而且是一个博导,他是最早在西方的大学里面教中医的,教授中医史,他就跟我讲,中医是中国的吗?中医应该是世界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因为中医不仅要为中国人服务,也要为世界上所有的人服务,从这个意义来讲,确实就是世界的。而且这样一种精神,也是值得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效法的。所以中医跟中国文化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为了说明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具体的回到中医上面来,回到大家很熟悉的话题上面来。

谈中医,当然我们要先谈《内经》,我们透过《内经》对健康的界定,就能够看到中医的精神是不是我们刚刚讲的中道思想。《素问》里有一篇很著名的篇章叫做《平人气象论》,里面谈到了“平人者不病”,健康是什么,简单的说不病就是健康,什么样的人才健康呢?平人,什么样的人才叫“平人”呢?《素问》没有说,因为“平人”这个概念,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样才能够平?王冰做了一个注释,因为《平人气象论》主要谈脉,所以王冰主要从脉的角度来讲,脉气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气象平调,故曰“平人”。实际上不仅仅是脉,应该是推广开来,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就叫做平人。而没有太过不及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中”。朱熹在给《中庸》做注的时候就讲到这个问题,中就是不偏不倚嘛。怎么样才能不偏不倚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才能够不偏不倚。所以实际上,无太过,无不及,讲的就是中,讲的就是恰到好处,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也是健康最重要的保证。《内经》里面非常精炼的概括为“平人者不病”,所以平人实际上就是中正平和之人,就不会生病。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才是中正平和?这就牵涉到了身心两个方面,这一点是我们做中医的尤其需要关注的事情。《素问》第一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上古天真论》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以尽终其天年要求的是形与神俱,都俱足,才有健康。这一点,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也许过去我们忘记了,但是现在要拾回来,实际上这也是我的经验。“形”讲的是我们这个身体,讲的是物质世界;“神”讲的是我们的精神,也就是心,心主神,也就是精神世界。所以,古人研究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就是形,精神世界就是神,这两者都具备了,都调平了,才能叫健康,才能够尽终天年。但是过去我们很容易忽略这点,因为我们看到现代科技好像无所不能,但是大家要清楚,现代科技是研究的物质世界,它没有涉及到精神世界,或者说涉及的十分浅薄。02年到03年,我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了一年,在这一年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形与神俱”,大家看我的《思考中医》第三版,后面加了九问,第九个问我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内经》要讲“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实际上古人讲健康,讲的就是形神,“健”讲的是形体,“康”指的是心,康者乐也、悦也,讲的就是心、是神。所以我们讲“平人”,一个是形要平,一个是神要平,两者都要具备,都要中正平和。

那么形怎么中正平和呢?有很多的方法,《上古天真论》里面有一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疾病就要靠这几个字,第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就能有效的防患我们形体不受伤害,形体就能够中正平和,这里用了“虚邪”、“贼风”,邪和贼都是不正之气,不正之气伤害人体,当然就可以把形从正的状态引向不正,病就是因为邪的干扰,使你离开了平人。那么我们就要跟四时、阴阳有一个协调的关系,我们看过《四气调神大论》就知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之”就能够保证我们机体,我们的“形”处中,处正,处平,处和。那么另外一点就是“神”,或者说是心,怎么处中正平和呢?这个就要恬淡虚无。心怎么会不中正平和呢?就因为有很多的烦恼,导致我们不能够“恬惔”,所谓“恬淡虚无”就是要少烦恼,那么心就会泰然,就会在其本来的位置,那也就是《论语》里面讲到的“其恕乎”。

上个世纪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征集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一句话,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哲学家,各个层面征集,最后选来选去选到谁的话呢?我们很自豪,选到孔子的一句话。一位孔子的学生就曾问孔子,有没有那么一句话,依靠它终生就有保障,行使这句话就不会出问题,孔子说有,然后就讲了这句话:“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都很熟,如果能够守住这句话,这一辈子保证没有问题。这句话的精神是什么呢?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道,不过就两个字,一个忠,一个恕,实际上忠就是恕,恕就是忠,为什么?我们看文字是很奥妙的,大家想想,如心是什么呢?奴心又是什么?我看很多人点头了,神会了。我们为什么会怒?心被奴役了,心不能够做主了,所以大家发怒之前,你就应该想一想,你是在做奴隶了,你才发怒,君子是不怒的,君子是恕。那反过来我们就知道“恕”是什么?就是心的本来,没有经过染污的那个本来面目。所以这里讲到“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不可以发?可以发,但是要恰到好处,要皆中节。我们现在往往一发就不可收拾,就卷袖腿,这都是偏离了中道,所以中和就能够使心、使神处在中正平和的状态,就达到平人,平人就不病,所以始终应该是两个方面,这个不能忘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