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图-北大一九七四

 tjhx0526 2014-11-07
去年曾在旧书摊上发现一套印有“北京大学”字样的彩色画片,封套是熟悉的未名湖,但一眼瞄见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凭直觉判断内容肯定与众不同。打开一看,果然,里面是13张小32开彩照(不知是否是全套),每幅背面均有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全部是文革时期北大工农兵学员校园生活的剪影。图片没有版权标志,看内容应该出版于70年代中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封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业余文艺演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工农兵上大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工农兵大学生学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认真看书学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基本粒子理论”讨论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理科开门办学,厂校挂钩,理论联系实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校办工厂里结合典型产品组织教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社会调查,向工人师傅学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学创作的源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干部和教师走毛主席指出的“五七”道路。深入工农,参加劳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接力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曹文轩

  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1974级“工农兵”学员

  我没有高考故事

  “我的孩子高考的时候,总是叫苦。我说不要叫,你学到晚上11点,我们做家长的还来陪着你。可是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还在田里割稻子呢,又有谁端着牛奶在一旁候着?”

  外滩主笔 俞悦/北京报道

  一张口,曹文轩就说,他没有高考故事,因为他是被推荐保送的工农兵学员。

  曹文轩一生感谢王德义老师:“她是我的恩人。如果没有她,我就上不了北大:如果没有上大学,我只有两种人生可能:要么始终和土地捆绑在一起,要么在地方上从政。”

  曹文轩的人生奇迹,发生在他的20岁。他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员,既无权也无势,而且贫寒,这样的家庭背景。若没有特殊的才能,好运通常到不了他那里的。曹文轩总是在想,自己何时才能离开“牲口一般”的乡间劳作。

  盐城不大,江苏省里下来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到那里,只有一个。1974年某天,曹文轩接到一个电话,是北大法律系的老师王德义打来的。她要他进城来见个面,后来知道那是个面试。由于业余创作,曹文轩在当地颇得名气,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个名额居然被他得到了。王老师见到曹文轩,对他说:“你去北大吧。”当时北大招生是具有优先权的,王老师最先把曹文轩的档案拿到手里,这决定了20岁的曹文轩的未来的命运。

  “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并不像想像中那样一团乱的,也是很有章法的,事先要通过数学和物理的考试。由于名额有限,所以更难。”曹文轩说。

  乡中子弟被北大录取,这在当地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时也是巨大的荣耀。曹文轩清晰地记得,当时乡亲、朋友以及同学,凑了粮票和钱来,父亲还请木匠为他新打了木箱子,当时是雨季,等那箱子到了北京,便裂了一个大缝,足以钻进一只耗子去。

  曹文轩被保送到北大图书馆系。学了1个月的图书分类法,便转到中文系去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开创了北大历史上转系的先例。大学毕业时,北大要他留校任教。曹文轩不干,回到盐城老家,结果北大一直按时给他寄发工资,“我整整领了一年半的工资,实在不好意思,还是回来了。现在让我去哪,我都不适应了,只能待在北大”。

  在北大执教二十几年,曹文轩教出了一批如刘震云、陈建功那样的学生。谈到高考的残酷性,曹文轩觉得,竞争是现代社会正常而普遍的事情。要想让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平等自由的路径进入高校,那中国除了高考这种方式,没有别的办法。

  “我的孩子高考的时候,总是叫苦。我说不要叫,你学到晚上11点,我们做家长的还来陪着你。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还在田里割稻子呢,又有谁端着牛奶在一旁候着?”曹文轩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有个细节总是被忽略,当下这个时代的语境,是个“享乐主义时代”的语境。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了苦难教育,家长自己曾经经受的苦难,不愿意让孩子来承担,他们过分地渲染了孩子的苦。“但我认为,这种苦难,是不能省略的”。

  “高校招生的名额就那么多,谁能上,谁不能上?谁能上名牌大学,谁不能?总是要通过考试决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竞争将永远反映在高考上面。”
 
 
相关背景:

这段时期,“教育革命”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主题词,该思想的精髓就是无产阶级占领教育阵地,向“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进攻,培养造就“革命接班人”。1972年国庆节的“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指出:“继续全面落实毛主席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经济政策等各项无产阶级政策……要搞好教育、文艺和其他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提倡又红又专,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为革命学习业务、文化和技术。”与此同时,教育界也有了一些具体行动,如各大专院校恢复招生(虽然只是招收被推荐的工农兵学员),部分中学恢复高中,部分被下放劳动的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学校教师开始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等,并且在全社会大力批判“读书无用论”。“文革”初期,青年学生成为“造资产阶级反”的主力军,而各级教师首当其冲地被放到了他们的对立面。然而,要想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必须要有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加上当时有这么个说法:“知识分子好比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于是教师阶层又突然成为“教育革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地位重新受到重视。

SJ5237 《“文革”十年中唯一歌颂人民教师的歌曲—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