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钧从痰瘀论治中风的经验

 学中医书馆 2014-11-09

张志钧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 悬壶近50 载, 博采众长, 擅长心、脑、老年病的诊治,现将其从痰瘀相关理论研究辨治中风的经验归纳如下。

中风属危急重病, 临床极为常见。该病多为本虚标实, 在本为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 痰湿壅盛, 瘀血阻滞, 气血逆乱。尤以“痰”与“瘀”为疑难怪病之根, 危急病证之源。“痰”与“瘀”虽属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但两者相互影响对中风转归有着密切关系。

中风与痰瘀相关的理论

1痰瘀同源 痰是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而津血又同源, 故痰瘀同源是建立在“津血同源”的理论上。津血来源于水谷精微, 故有“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之说。从病理上,津血又是形成痰瘀, 导致中风发生的物质基础。由痰致瘀是因为痰阻气滞, 血脉不畅所致, 而由瘀致痰, 则因瘀血停积, 阻滞经络, 以致津液化血受阻, 或离经之血化饮, 饮聚成痰。

2痰瘀同病 由于津运障碍, 妨碍血液循行,则因痰致瘀; 血运失调, 脉络不通, 则因瘀致痰。痰瘀互结, 导致痰瘀同病, 故认为, 痰阻则血难行, 血凝则痰易生; 痰停体内, 久必成瘀, 瘀血内阻, 久必生痰。二者在病变过程中互为因果而同病。痰瘀同病的共同体征: 1 疼痛: 痰瘀阻滞, 不通则痛, 出现头痛、肢痛, 且痛有定处, 拒按, 刺痛等。2 肿块: 痰瘀凝聚多形成肿块, 如血肿等。3 精神症状: 痰瘀犯脑, 脑脉受损, 清窍闭阻则出现神识昏蒙, 牙关紧闭, 语謇等证。4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由于痰瘀阻络, 气血痹阻, 筋脉失养而致。

3痰瘀同治 由于痰瘀存在同源、同病, 故采用同治的方法。古人有 治痰则活血, 血活则痰化, 治瘀要化痰, 痰化则瘀自消! 的说法。此外, 在痰瘀同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气, 气行则血行, 气顺则痰消。因为痰瘀为患, 应根据两者先后及主次关系进行施治。由于痰瘀的生成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 故调整五脏功能, 扶正补虚则痰瘀也可自消。

痰瘀在中风变化中的基本规律

在中风病变过程中, 存在着痰瘀相互变化规律, 特点如下。

1 痰瘀互存 痰瘀是导致中风的主要致病因子和病理物质基础。由于痰瘀为病, 表现为津液的凝滞可成痰, 而瘀血的形成又往往可由血中痰浊阻滞化生; 离经之血(瘀) 也可化饮, 饮聚成痰。由此可见, 从津血同源, 阴精为病, 成为痰瘀, 说明在中风发病的过程中, 痰瘀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临床多见中风的病人引发脑缺血、缺氧以致发生脑坏死和脑水肿等病变, 就类似中医由瘀化痰的病变, 两者互存, 难以分割, 对中风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痰瘀转化 痰瘀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在其病变过程中, 应注意两方面特点。一是由痰化为瘀, 或瘀转化为痰的过程, 多为渐进式发展,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是痰瘀转化过程就是主要矛盾的转变过程, 中风由痰转化为瘀时, 由原来痰为主要矛盾转变为瘀为主要矛盾; 由瘀转化为痰时, 由原来瘀作为主要矛盾变为痰为主要矛盾。故在中风的治疗中采取急则治标的原则时, 应确立先治痰还是先治瘀的主从法则。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 但痰化则气机调畅, 有利于活血; 瘀祛则脉道通畅, 又有助于痰清。此为 痰化瘀消,瘀祛痰散! 之意, 也进一步说明痰瘀的转化对中风的发展与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3 相互消长 痰瘀相互转化在中风的病程中, 不仅是简单绝对化的变化过程, 也是相互消长的过程。西医认为: 由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脂质沉积于血管壁,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若血压骤升, 易导致血管破裂, 发生中风, 伴随而来的脑细胞缺血、缺氧等引发脑坏死和脑水肿。中医认为: 血中痰浊与离经之血(瘀) 阻滞脑络,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发生中风。其原因是, 血中痰浊阻滞络脉, 津液入脉之路受阻, 以致痰浊难以消融, 渐致痰浊内蕴, 妨碍血液循环, 血滞成为瘀血, 此为痰转变瘀; 离经之血(瘀) 阻滞血脉, 脉络不通, 则气化失于宣通, 以致津液停积而成饮, 或饮聚成痰,此为瘀转变痰。这种痰浊和离经之血是形成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痰瘀的转变均属痰瘀相互消长过程, 在治疗过程中, 通过化瘀则痰亦可消, 通过治痰则瘀也可自消, 故痰瘀共同消长过程, 也是促进中风进退变化和转归的过程。

对中风病从痰瘀论治原则

采用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法则, 根据中风痰瘀标证不同, 采用以下治法。

1以治痰为主 导致中风发生的痰邪可分风痰、热(火) 痰、湿痰。风痰为肝风夹痰上犯清窍, 横窜脉络; 热(火) 痰乃痰郁化热化火, 内闭清窍, 脉络受阻; 湿痰则多由脾虚生痰, 湿痰蒙清窍, 经脉阻滞。

1.1 熄风化痰法(风痰) 多见眩晕, 昏仆,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强言謇, 头痛如掣,肢体麻木, 筋惕肉, 手足抽搐, 舌质红, 苔黄或黄腻, 脉弦滑等症,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1.2 豁痰开窍法(浊痰) 多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两手握固, 半身不遂, 面白唇青, 痰涎壅盛, 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 舌质暗淡,苔白腻, 脉沉滑等, 方用涤痰汤加减。

1.3 清热涤痰法(热痰) 症见神志昏迷,半身不遂, 鼻鼾痰鸣, 肢体强痉拘急, 项强身热,躁扰不安,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褐黄或干或腻,脉数等, 方用星蒌承气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1.4 健脾化痰法(湿痰) 症见半身不遂,口面斜, 舌强言謇, 口角流涎、神疲乏力, 痰多纳呆, 舌质胖, 苔白腻, 脉沉细滑等, 方用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2以治瘀为主 导致中风病的瘀邪, 主要由血热、气滞、气虚所致。

2.1 平肝通络法 本法适用风火上炎, 风、痰、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症多见头痛剧烈, 频繁呕吐, 旋即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半身不遂, 面赤身热, 口臭烦躁, 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 苔黄厚而干, 脉滑数等,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2 凉血散热法 本法适用血热迫血妄行冲脑的血瘀证, 症见突然昏仆, 心烦不安, 面红目赤, 口舌歪斜, 大便秘结, 舌红或红绛, 苔黄, 脉弦数,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2.3 行气活血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病的稳定期属气滞血瘀型, 症见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强言謇, 胸胁胀满, 肢体走窜疼痛, 舌质暗红, 边有瘀斑,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细而涩,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2.4 益气活血法 本法适用中风后遗症的气虚血瘀证, 症见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强言謇,肢软乏力, 舌质淡紫, 苔薄白或白腻, 脉细而涩,或细弱,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3 合理使用虫类药 合理使用虫类药, 对改善和治疗中风病的痰瘀阻络, 加速脑细胞的功能恢复和后遗症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虫类药有搜剔经络中深处之邪作用, 现根据治疗中风常用的虫类药, 按主治功效分类如下。1 平肝熄风虫类药:蜈蚣全蝎僵蚕地龙蝉蜕等。2 活血散瘀虫类药: 水蛭、虫、虻虫、蛴螬等。3 化瘀散结虫类药: 僵蚕蜈蚣、壁虎等。

总之, 张教授认为在治疗中风病时, 化痰之品虽有开窍通络之功, 祛瘀之品亦可通经活络, 但因疗程较长, 故要注意用化痰药不宜过燥, 以免耗伤真阴; 用祛瘀药需防其久用耗伤气血, 适当加用滋阴益气养血之品。由于痰瘀互结可出现在中风病各阶段, 因为气逆则血菀, 气逆则痰阻, 气有余便是火, 火扰神明, 导致血溢及血流不畅, 故痰瘀交阻于经络, 治疗须以调气为先, 兼顾活血养血, 化痰通络。张教授据此自拟祛瘀化痰醒脑汤: 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川芎丹参蜈蚣, 痰热盛加鲜竹沥, 浊痰为主加姜汁。在治疗中风时常可收良效。痰瘀虽属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 但具有同源、同病、同治的特点, 在病理上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相互消长, 故二者具有密切内在联系,始终贯穿于中风病的全过程。研究痰瘀相关理论,对提高治疗中风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