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龄孕妇要警惕糖尿病

 任万胜 2014-11-09

    养生导读:高龄孕妇要警惕糖尿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育政策的改变,孕妇的年龄有高龄化趋向。高龄孕妇需要多注意疾病隐患,尤其是糖尿病。临床上妊娠糖尿病多见于高龄孕妇,超过30岁的孕妇被定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高龄孕妇要警惕糖尿病。那么,高龄孕妇如何预防糖尿病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高龄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大:

  1、高龄孕妇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如今大约有2%~3%的女性在孕期会得糖尿病。该病多出现在妊娠的中晚期,且常见于高龄产妇。通常24岁以下孕妇得糖尿病的机会很少,超过30岁的孕妇就应归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除年龄以外,另一个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就是体重,孕前超重的妇女和肥胖孕妇得糖尿病的机会比较大,此外家族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妊娠期糖尿病危害很大,可能导致患病孕妇难产,而胎儿也可能出现畸形、发育迟缓、体型巨大、肺脏发育不良等状况。

高龄孕妇要警惕糖尿病

  2、妊娠期糖尿病易诱发巨大胎儿。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的糖尿病,大约8%的孕妇会发生,在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中尤其易发。在妊娠期间,胎盘会分泌大量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激素,其中部分激素会抑制母体血液循环中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因此,孕期母亲需要额外“制造”2倍-3倍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如果身体不能制造足够量的胰岛素,就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而当妊娠结束,胰岛素的需求恢复正常,通常妊娠期糖尿病也随之消失。但要注意的是,尽管妊娠期糖尿病会自然消失,但千万不能听之任之,因为高血糖不但对母体产生危害,可能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容易继发尿路感染,还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健康。

  3、胎儿也有可能得糖尿病。

  在妊娠期间,胎盘会分泌大量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激素,其中部分激素会抑制母体血液循环中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因此,孕期母亲需要额外“制造”2倍-3倍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如果身体不能制造足够量的胰岛素,就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而当妊娠结束,胰岛素的需求恢复正常,通常妊娠期糖尿病也随之消失。但要注意的是,尽管妊娠期糖尿病会自然消失,但千万不能听之任之,因为高血糖不但对母体产生危害,可能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容易继发尿路感染,还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健康。

二、高龄孕妇如何预防妊娠糖尿病?

  1、饮食方面。

  在饮食调节方面要注意控制主食量、不要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少吃多餐。通常孕妇在怀孕中期后食欲会相对较好,这时一定要控制主食量,限制米、面、薯类等食物的摄入量,同时为了确保身体的正常需要,一天的主食量也不宜低于250克。

  孕妇还应注意不食如糕点、饮料、冰激凌、巧克力、水果等高糖食品。因为进食过多高糖食物,会导致孕妇的血糖升高,病情加重或生出“巨大儿”。这种巨大胎儿体质差,除脂肪多外其他都缺。“巨大儿”出生48小时后,若没有大量的糖份供给,就会出现低血糖,智力受到影响。

高龄孕妇要警惕糖尿病

  吃多餐会加重胃的负担,不利于糖分代谢,况且女性怀孕期间对糖的吸收能力增强,代谢能力相对减弱,如果吃饭多运动少,就会导致大量糖分无法代谢,造成血糖升高。因此预防妊娠期糖尿病,除调节饮食控制怀孕期间的体重,孕妇还应加以适量的运动。林医生认为除医生要求静养的情况外,孕妇们都应自主起居,且每天至少应保持半个小时到一小时步行的运动量,多余的糖份变成能量被释放出去,就不会存在血管中,自然也就不易引起妊娠糖尿病。

  2、加强孕期监测。

  ①、产前筛查:怀孕早期或中期进行产前筛查,一般检查孕妇血中甲胎蛋白、游离雌三醇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再结合孕妇年龄、孕周等,可计算出怀孕唐氏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儿的风险度,如果属于高风险,应接受产前诊断,可进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或脐静脉穿刺取脐血检查染色体核型。另外B超检查胎儿发育状况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②、孕妇糖筛查:应在怀孕24~28周进行糖筛查,糖筛查阳性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可早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若家庭中父母或祖父母有患糖尿病者,首次产前检查时就应进行糖筛查。由于高龄孕妇合并糖尿病或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更大,此项检查非常重要。

  ③、胎心监护:在怀孕最后的一个月,高龄孕妇要特别注意胎动情况,有条件者应每周做一次胎心监护,了解胎儿的宫内安危情况。

  看了以上介绍的内容,现在你知道了高龄孕妇为什么要警惕糖尿病了吧,高龄女性要怀孕要做足准备,预防糖尿病哦。
 
 
来源:养生之道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