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依法治国,以审计解码土地财政|时事话题

 洞庭散人资料库 2014-11-10

今年8月中旬,由国务院牵头,范围一直下到县级,主要针对2008年至2013年五年内的土地出让金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整治、耕地保护及土地执法情况,所涉机关包括财政、国土资源、住建、发改委、林业、农业等在内多个系统的史上最大土地财政审计正式拉开帷幕。在两个半月之后,这一全国性的土地出让金审计工作已经收官,据悉,审计署可能会在近期或明年年初公布审计情况。

土地出让金是近年来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其规模相当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从2007年开始,全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进行管理,但是地方在收支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自由操作空间。例如,用土地出让金偿还地方政府到期债务,修建楼堂馆所(2008年审计报告显示),或者资金干脆不知去向,都成为常见现象。

此前,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财金办副主任韩俊曾多次去地方调研发现,招拍挂制度下,卖地多少是清楚的,但如果问卖地的钱去哪儿了却避而不答。当然,除却舆论比较关注的支出详情,在收入方面,实际亦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国土部、审计署2011年例行督察时,就曾发现51个城市989个项目欠征土地出让收入303.65亿元。故而,数额庞大的土地出让金,其收支、管理、保存的来龙去脉到底如何,亟须通过全国范围彻底的一次审计来描摹出它的基本脉络。

当然,整治或者规范各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环节的种种问题,并非此一轮审计的最终目的。长期以来,在房价调控、社保统筹等方面,央地事权与财权是否匹配一直都处于原因争议的暴风眼。一种近乎主流的观点认为,1994年之后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掌握了财政上的主动权,地方财权被大大限制,在此背景下,地方竞争的程度却越发激烈,其后,房地产的迅速崛起成为地方政府吸纳资金的救命稻草。个别城市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对房地产行业的依存度竟然超过50%(贵阳)。另据统计,2008年到2013年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15万亿元。

土地财政连续暴涨,导致了央地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在人事关系上,地方必须服从于上级安排,但另一方面,在具体事权的编排上,地方却有了较大自主空间。这样导致了地方与中央在事权的衔接统一上,频频出现摩擦。上述观点尽管流行,但也仅为一家之言。事实上,有批评者便指出,简单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观点,忽略了党委与政府分属不同系统的基本事实,即实际上存在中共中央与地方党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中共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四大关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问题频发的土地管理领域堪称法治“顽疾”。如何摸清土地管理工作的详细情况,如何理顺数额巨大的土地出让金对于央地关系的冲击,这些都属于两个半月来全国土地出让金审计工作所背负的目标。或许可以这样表达,在极端重要的央地关系调整中,土地出让金的审计只是其中一环,但如果无法从宏观政治发展的角度切入,我们对于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地出让金审计工作的观察是不充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