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澧州三大状元沉浮录

 文山书院 2014-11-10

 微澧州

文/鸣泉

在古澧州,进一步说是整个沅澧流域,科举时代产生的状元,实际上有三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自明清以来的史志文献,大多只记载一位,也就说只承认有一位,即元延祐五年(1318)的左榜状元郝希贤。而对于早于郝希贤206年高中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科状元的澧州慈利人莫俦,及与郝希贤有师生之谊并同科荣登右榜状元的澧阳人忽都达儿,人们都有意或无意不愿提及。即使郝希贤,也只载他是状元,其他均语焉不详。究其原因,是三大状元生前身后的宦海沉浮,造成了重重历史迷雾所至。

1、靖康之耻,毁坏了沅澧第一状元的清名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曾任宋兵部郎中的澧州慈利人莫卞年仅22岁的儿子莫俦,高中本年壬辰(1112)科状元,成为沅澧流域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莫俦入仕后,累历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但不久,即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1126) 年,更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至此,当时的沅澧士人看到,年轻的莫俦通过14年宦海奋斗,成为朝廷重臣,显示了九澧人杰的骄人风采。

不想北宋王朝的腐败,导致宋徽宗、宋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莫俦出于无奈而与金国周旋。张邦昌做“大楚皇帝”时,莫被封为尚书右丞相、权签书枢密院事。据说当时的亡国君臣亦是想以此稳住局势,尽量减轻一点人民的亡国之痛。建炎元(1127)年9月,赵构称帝,仅做了33天“大楚皇帝”的张邦昌伏诛,“大楚国”尚书右丞相莫俦理所当然的因此获罪。初被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乾道二(1166)年76岁时死于潮州。

莫俦在国难当头时投降敌国,后又为伪“大楚国”重臣,这对极重操行的儒士来说,其行为是极为卑劣的,也有愧于“状元”这一崇高称谓。以致于明、清以来,降臣莫俦不为地方所重,其姓名被彻底尘封,一般书刊不载其事。就连其《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遗著,和写得颇有气势的《题参鸾阁》等诗作,也少有人提起。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难述。

但今天,有读者认为,莫俦的状元之荣,尚书、学士之耀,其实是被靖康之耻毁没的。有史料说:金人前脚走,康王赵构即在应天府登基,是为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张邦昌甩下楚帝不当,亲到应天府谒见高宗,伏地恸哭请死。他自述本是宋朝廷臣,并不想当皇帝,接受金人册封实在是不得已。赵构曾问中书侍郎黄潜善如何处置?黄答:“邦昌罪在不贷,然为金人所胁,今已自归,唯陛下谅而处之。”於是南宋朝廷以张邦昌为太保,封同安郡王。作为张邦昌称帝的七大重臣之一莫俦,当然有罪。因此莫俦自陈:“久留敌营,备遭困辱,乞置散地。”诏以述古殿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莫俦以“汉奸身份”竟敢不求死而乞置散地,宋高宗也未治其死罪,足见当时实有苦衷,非后世学人轻率定性之“叛徒”。

不久,高宗起用主战派朝臣李纲。李纲认为张邦昌身为国家大臣不能临危死节,而挟金人之势易姓更号,宜正典刑,遂将张邦昌流放至潭州,旋诛死。莫俦则贬谪曲江。此时,莫俦家苍头奴为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朱胜非治疽而愈,奴为俦请,得复官,后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莫俦以贬官身份生活近40年后死去,作为个人,算是善终。但作为历史,人们或许应牢记:人才精英的进退荣辱,从来都是以保家卫国为根基的。国难当头之际,没有为国捐躯的胆略与才智,就不可能获得青史留名的殊荣。

2、隐姓逃亡,致左榜状元身后迷团难收

近年来,《中国历代状元大全》之类的文章介绍:“霍希贤,澧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延佑五年(1318)左榜状元。据《湖南通志》记载:‘延佑五年戊午霍希贤榜’的霍希贤,曾误为郝希贤。而载于旧志之中。‘旧志误姓郝’。《元史》纪第26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间,霍希贤曾任职知威州官。”认定霍希贤或者郝希贤是元代澧州籍状元无异疑。

又查史籍知:郝状元登第之后,即入京銮,做了朝官(秘书郎)。但他民主平等和民族和好的思想不改,致使他在朝堂上,常把汉民族人民的声音上达天听,不惜得罪一些胸怀偏激的少数民族高层统治者。虽然不足四年,到至治元年(1321),即遭排挤,贬出京城,但他义无反顾。临出京时,位居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翰林侍讲学士的大诗人袁桷(1266—1327,字伯长,庆元即浙江鄞县人),特用赵孟頫的一幅《子昂逸马图》,题写了“神骏飘飘得悠闲,天池飞跃下尘寰;青丝络首谁牧得,留与春风放眼看”的诗句相赠,与之怆然话别。这既是对“神骏”门生南归的关怀,更是对郝一身正气的钦羡和慰勉。袁桷为此写有日记,从中可以看出,当初确定郝希贤科考状元是有争论的,但郝教出的学生忽都达儿考出的好成绩,帮助他暂时抵消和击败了少数异族当权者对南方汉人的歧视。现在那一类当权者还是容不得南人有话语权,被挤出朝堂是无可奈何的事。

郝被迫离京后,至少赋闲了三年。此间,在上一科左榜状元张起岩为首的友人暗助下,由澧州隐居山东。到元泰定年间(1324——1328),重新起用为荒凉的川西威州知州。知威州后,郝状元本想为国镇边,一显身手。一个任期未满,却惨遭暗算。九死一生中,得以潜逃:由少数几个忠心的随从家人,传出“不幸遇害”的消息,并弄出一条“柩船”,出威州,漂岷江,穿巴蜀,顺长江而下,最后停在可从长江直达的澧州安乡黄山之麓安葬,了结了一段郝状元“魂归故里”的历史,躲过了暗算者的贼眼。不久,澧州郝家合族(除安眠于澧州城北五里黄鹂堰的状元双亲外),悄无声息的走上了“流落之旅”。但郝状元家族流落何方?在元代的澧州是个秘密,元后的澧州亦无从查起。

有趣的是,元中叶后的山东东平,有一位流落而至的落泊文人,自称“霍希贤”,栖居于此,“兴家立业”,建起了一座“霍家庄”。立村霍庄的霍家来自何处?这在元代的东平也成一谜。元后若干年,东平霍家后裔亮出了霍家祖辈出了个状元,名叫霍希贤,并特别标明是元延佑戊午科左榜状元。这就造成了今人看到:一个同科同榜状元,有出身于湖南澧州和山东东平两说的史料。直至1999年12月的《台大历史学报》,还载文报道:海峡两岸的史学家,仍在为一个“元延佑戊午科左榜状元”,到底姓“郝”还是姓“霍”、到底是澧州人还是东平人而展开不断的论争,甚至长时间莫衷一是。还听说一两年前,有霍、郝两姓后裔,为常德诗墙所书状元姓氏的对与错发生争执,要求诗墙和对方家谱改错,大有霍、郝两姓争夺状元先祖之趣,更有一个澧州左榜状元身后迷团一时难收之势。

其实,已有研究者指出:一个旧居与新村此逝彼兴的时间基本吻合、同科同榜也同名、并且姓也谐音的状元,把“流落何方”和“来自何处”的问题搞一个“历史对接”,完全可以明白:却原来,湖南澧州的郝状元“不幸遇害”后,变成了山东东平的霍状元,“逃亡隐姓”,这应该就是上述谜底和历史的真实。笔者期望,当今的澧州和东平、霍派和郝派,学者和平民,均应为解开一个左榜状元的身后迷团而多合作,少争执;多研究,少空谈,历史的迷雾总会有葛清之时。

3、除籍澧州,右榜状元憾无确指籍贯

据《中国历代状元大全》载:忽都达儿,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居澧阳,字通叟。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祐五年(1318)右榜状元。授秘书监著作郎。又据《所安遗集》、《嘉靖茶陵州志》及《隆庆岳州府志》等记载:“澧州路忽都达儿(1296~1349),蒙古捏古氏,居澧州路。曾祖阿屯赤,为侍卫近臣;祖火者,任泰兴县达鲁花赤;父阿散,未仕,母冯氏,四川人。”又据《元延佑二年与五年进士辑录》载:“(冯氏)为宋某路提点刑狱冯立之孙女。忽都达儿为湖广乡试第一,廷试右榜第一,授秘书监著作郎.。历任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南台监察御史、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都水庸田副使、同知饶州路事。至正五年(1345)后,任同知衡州路事、济南路总管,官终婺州路总管.。至正九年(1349)卒,年五十四.。所撰《贺太子笺文》今存。”

这些史料显示,澧州在元延祐戊午科中,产生的不仅仅是一名左榜状元郝希贤,连那位右榜状元忽都达儿,也是居于澧州澧阳(今澧县),并以“湖广乡试第一”的资格参加廷试,夺获右榜状元桂冠的。今天或者可说,1318年的澧州,有过一次师生同科夺下左、右二榜之魁,产生过状元“双子星座”的历史荣耀!

约两三年前,几位研究古澧州文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者,带着状元“双子星座”为什么会出现在非汉族统治者视南方汉人为四等公民的澧沅地区的问题,检阅史料,惊奇的发现:是九澧“神骏”郝希贤,借助其溪东书院教席的身分,与他的蒙族学生忽都达儿一起,不辍恬吟,互教互学,终得以蟾宫折桂。已查到的相关资料透漏:那位“居澧州路”的蒙古官宦世家子阿散,苦于自己的“未仕”之痛,决心花大力气搞智力投资,而他的那位宝贝儿子忽都达儿的汉文学业又不那么理想,于是拜在澧阳才子郝希贤门下苦读。此时的郝希贤,身为文正书院教席,大约先是受聘兼任阿散府邸家教,后纳忽都达儿为文正书院的正式生员。在文正书院的科学教育和郝希贤的精心辅导下,忽都达儿的学业大有长进,社会地位低下的南方汉人郝希贤,也得到了上流社会官宦世家、特别是一等人蒙古家族的信任与关照。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澧州科考的一次“奇迹”,当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明清两朝的正史和方志,所记元代澧州状元只有郝希贤,不载忽都达儿。就是近一二十年来,多种历朝状元名录,亦有意无意的不确指忽都达儿是湖广澧州走出来的状元,更不确定其为澧州人。特别是长沙天心阁近年来所刻的《湖南历代状元名录》碑,虽刻有寄籍湖南的状元名录,却不录忽都达儿的丁点信息。笔者猜想,此种状况的出现,不是一个史料不全能说通的。真实原因大约是元朝灭亡后,各种史料均不视蒙古人曾居住过的中原和江南州县为其家乡的惯例还在起作用。不过今天,随着古澧州教育史、地方文化史研究的深入,人们认为,忽都达儿作为生于澧州、学于澧庠、以澧籍报考,获廷对第一的荣耀,又以师生同夺左、右榜状元的轰动感动过元代朝野,并在三湘以至江南政坛颇有好评的蒙古族澧州状元忽都达儿,是应该并有必要承认其澧州籍、改变其无确指籍贯历史的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