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民居与白贲之美,江南民居

 浅月琉璃 2014-11-10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广义是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江苏长江以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例如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广义是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江苏长江以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例如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就位于广义的大江南地带。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如苏州、杭州、松江、常州、湖州、嘉兴等(此为传统的江南六大府),这是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另外清初所设江南省还包括徽州府,徽州虽多山,地貌不似水乡泽国,但在文化的认同上同属江南,民居色彩面貌也别无二致。
  江南,是一个文化概念,自河姆渡文化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清时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历代文人墨客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用诗词歌赋打造了一个美轮美奂、引人无限遐想的烟雨江南。
  江南,是一个美学概念,“杏花、春雨、江南”,寥寥数字就把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勾勒得美不胜收。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江南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栖居地,世外桃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不论富商大贾,还是文人墨客,都出奇的拥有着相同外观的房子,粉墙黛瓦,清新淡雅,如初出芙蓉,又似小家碧玉,极尽白贲之美。
  
  一、江南民居的特点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在一些著述中将其定义为乡土建筑,主要包含住宅、祠堂、书院、戏台、商铺、作坊、牌坊以及一些公共设施等。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民居的样式和风格大相径庭。
  典型民居形式有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州民居、陕西窑洞、江浙水乡民居、云南一颗印等;少数民族典型的民居有蒙古包、新疆阿以旺、藏族碉房、客家土楼及多民族采用的干栏式建筑等。
  江南一直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的优越使江南自古物产富庶,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苏杭人间天堂,更是“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交通的便利又使得江南贸易往来不断,工商繁荣兴盛。在这种条件下人口自然大量繁衍,而江南地区多水,耕地宝贵,宅院自然不会像北方四合院般宽敞开阔,而是精巧别致,虽也是“合院”的形式,但索性把厢房和正厅连在一起形成天井,四水归堂,也讨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口彩。
  结构上,江南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墙面多粉刷白灰,屋顶覆小青瓦,结构也比北方住宅单薄,墙底部常以石砌,室内陆面也铺石板,这些都有利于防潮。室内厅堂构架或隔扇门窗的木材或仅髹以桐油,或涂栗、褐、灰等色,富贵人家也无非在梁架施以精致的雕刻,少有彩绘,色调雅素明净,与建筑外观“黑、白、灰”的色彩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协调一致的色彩风格。
  
  二、黑白灰的色彩面貌
  
  “黑、白、灰”在色彩理论中被称为无彩色,他们没有纯度,只有明度,因此,它们极容易跟有彩色系的颜色搭配,只要明度应用得当,几乎与什么颜色相配都是和谐的。同时黑和白具有非常强的显明性,显明性即指色彩清晰明确,江南建筑色彩的显明性最充分的表现为粉墙黛瓦的强烈对比,它们的组合能高度吸引人注意,尤其在花红柳绿的自然环境中又很少见到这两种极端的颜色,因而显得更加突出。
  粉墙黛瓦是江南民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粉墙,其实就是白色的墙,砖墙外石灰抹面,即为粉墙。《园冶》载:“历来粉墙,用纸筋石灰,有好事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者。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而黛瓦其实是青黑色的瓦,北方叫小青瓦或蝴蝶瓦,大小与北方的相近,但很薄,遍布屋顶、墙头。在平视情况下,江南民居建筑呈现出的是大面积的白墙,新筑者,望之洁净素雅,一尘不染。屋面覆瓦,鳞次栉比,有的筑马头墙或观音兜,均为青瓦所覆。当杏花春雨季节,立于阁楼之上举目四眺,霏霏细雨溅湿了屋顶,显得格外深沉,其色彩与平视时面貌迥异,亦别有情趣。
  另外,在江南民居中灰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色彩。灰色在江南民居色彩中面积大、层次丰富,对黑白色彩的协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南民居的灰颜色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墙面、墙角以及地面等部位。粉墙黛瓦是一种笼统的色彩感受,新筑的墙面自然素白洁净,但建筑的生命是可以用世纪来衡量的,大量的明清民居至今依然服务着江南人民的生活,纵使历经多次修缮,但那斑驳的墙面依然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历久的墙面在自然的造化下,不再一尘不染,而是斑斑驳驳、如水墨般氤氲,在春夏秋冬、清晨或傍晚,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自然总赋予它不同的色彩倾向,可谓“一白生万象”。
  墙体下部与地面接近的地方也是露面的石材,也有的用卵石砌筑,起到踢脚线的作用,地面也用石材铺就,长方形的条石、大大小小的圆形卵石等组成各式纹理,形成不同深浅的灰色效果。如此,江南民居自上而下——黑、白、灰的色彩面貌就完整起来了。
  
  三、白贲返朴的审美意蕴
  
  贲者,饰也,《周易》第二十二卦,卦象为下离上艮。在八卦中,离代表火,艮代表山。贲卦的卦象为“山下有火”。王廙(王羲之的叔父)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宗白华说:“夜间山上的草木在火光的照耀下,线条轮廓突出,是一种美的形象。
  贲卦六爻分别是:“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六二:贲其须。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上九:白贲,无咎。”贲卦字面上是男婚女嫁的过程,以“饰”为线索贯穿,由简至繁,终归于简。因此历史上很多言辞著述都把此卦理解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卦象,尤其是上爻所谓“白贲”意境,更是为历代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大家所推崇。六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说:“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穿了锦绣外加细绢罩衫,是为了避免文采太过显露,贲本来是斑纹华美,绚烂的美,但贲象发展到最后是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与“镂金错采”的皇家宫殿相比,江南民居建筑色彩实为“白贲返朴”。
  《史记·高祖本纪》载萧何建未央宫,高祖质询:“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这也成了宫殿建筑用色的指导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外化象征的宫殿则有必要而且有能力通过修饰而获得极其富丽的色彩效果,至明清时期皇家宫殿装饰“错采镂金 雕缋满眼”。色彩加入政治因素便具有了更加丰寓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阶级性。政治因素对色彩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和强制力。《明史·舆服志》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民居大多还是以自然本色及无彩色为主的原因之一。不过当一种政治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就变成了人们自然而然的自觉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清代李渔云:“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从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熳烂。”
  江南人才荟萃,因而许多住户是诗书传家。又由于物产富庶,工商繁盛,这些城镇历来是官宦退隐、富户聚集、学士散居之地。那些有文化素养的人当然是精心营造房舍;而一些富绅商贾也附庸风雅,聘请饱学之士筹划,所以在许多城镇中留下了不少精美的院宅。这些住宅多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自然环境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技术和很高的审美观念,色彩装饰上当然追求书卷气,亦即以“雅”为审美意蕴的文化氛围,厅堂之上多刻“忠孝”之事,楹联之上多书“耕读”之词。如此儒雅之居,外饰当然不会铺锦列绣,五色杂陈,眩人耳目。
  “水本非色,而色自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陈从周《园林谈丛》)江南民居不事豪华,材料多为本色,淡雅清新。借助光与影的互动效果,形成艺术素描特色。天井庭院种植了花卉树木、蔓草修竹,微风吹来,光影移动,树影、竹影和花影尽染在粉墙上,且与粉墙虚实交织,动静互变、情趣盎然、生机勃勃,构成了一幕动人的画景。难怪苏东坡的《花影》云:“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借壁为幕,花影为题,迁想妙得,思味无穷。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刘熙载《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四、结语
  江南民居的色彩面貌既符合地域的特征,又受到的人文因素的影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它构建了如诗如画的建筑景观和人居环境,是一种自然化了的人文景观。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统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