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为主治疗慢性唇炎32例

 学中医书馆 2014-11-11

慢性唇炎为唇病中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常反复发作,持续难愈,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中药内服和西药外用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性10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平均34.7岁。病程2~15年,≤3年者30例。诊断标准:唇部干燥脱屑、渗出结痂、充血水肿等为其主要表现,反复发作,时重时轻,持续不愈;自觉发胀,瘙痒,灼热疼痛。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论治

  2.1.1 湿热型(9例) 粘膜损害为红斑、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有糜烂,瘙痒难忍,或疼痛兼作,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西医诊断为慢性唇炎急性发作期。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各6g,泽泻12g,炒车前子木通、炒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黄各9g,甘草3g。

  2.1.2 血虚风燥型(12例) 粘膜、皮肤损害浸润,口唇变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瘙痒剧烈,抓破渗水,舌淡红苔薄或净,脉细数或滑数。西医诊断为慢性唇炎迁延期。治则补血养阴、祛风止痒。方用清痒汤加减:当归生地黄、何首乌黄芪各15g,炒蒺藜12g,防风、荆芥、苦参、赤芍川芎各9g,僵蚕6g,蝉蜕5g。

  2.1.3 风毒凝聚型(11例) 粘膜损害增厚变粗、苔癣样变、色暗褐,无明显渗液、抓之起皮屑、瘙痒剧烈,伴大便干燥,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全身无明显的血虚征象。西医诊断为慢性唇炎迁延期。治则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方用全虫方加减:全蝎(研末)、苦参各6g,刺蒺藜、炒槐花、白鲜皮、黄柏、威灵仙各15g,皂角刺10g。

  2.2 西药外用 地塞米松1~2mg(0.5~1ml)加2%普鲁卡因0.5~1ml于粘膜病损基底部注射,每周1次,外涂金霉素甘油。

  2.3 疗程 中药水煎内服。每周连服5剂。每日1剂,煎服2次(分别于早、晚餐后约30min后服),4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治愈:症状消除、唇部外观恢复正常,1年内无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唇部外观大致恢复正常,病损有明显愈合趋向,愈合占50%以上。无效:症状及唇部病损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32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5例,占46.9%(1个疗程治愈者11例),其中湿热型6例,血虚风燥型8例,风毒凝聚型1例;有效13例,占40.6%,其中湿热型3例,血虚风燥型3例,风毒凝聚型7例;无效4例,占12.5%,其中血虚风燥型1例,风毒凝聚型3例。总有效率为87.5%。

  4 讨论

  慢性唇炎中医称之“慢唇风”。其临床表现为多型性损害,有干燥、皲裂、糜烂、水疱、渗液、结痂或脱屑。现代医学认为主要为外界刺激因素引起。而中医认为禀性不耐,湿热内蕴,复感风邪,致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是本病的病因。其中“湿”是主因。湿热为病尚可灼耗阴血津液,致阴津亏损、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因湿性粘滞,故病多迁延难愈,病久邪深而风毒凝聚。故在辨证治疗时分为湿热型、血虚风燥型及风毒凝聚型。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柴胡疏肝泄热以助清利肝经湿热,泽泻健脾渗湿,佐以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血虚风燥型治以清痒汤加减,当归生地黄、何首乌补血养阴,黄芪补气以生血,白蒺藜、荆芥、防风、苦参祛风燥湿,蝉蜕疏散风热,白僵蚕解毒、性温能燥湿,诸药皆能止痒,赤芍川芎凉血搜风。风毒凝聚型治以全虫方加减,全蝎熄风,解毒散结,配皂角刺、蒺藜则增加解毒祛风作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苦参燥湿止痒,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炒槐花疏风凉血、解毒。在辨证治疗时结合病损粘膜下注射皮质激素,外涂金霉素甘油抗炎护肤,由于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免疫)引起的炎症都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延缓肉芽组织生成、促使愈合,从而取得了预期的疗效。4例无效病例中都有揭剥鲜屑,搔抓唇部习惯及嗜食辛辣油腻之品。其中3例为风毒凝聚型,笔者曾注意到有血瘀之征,拟在以后的治疗中增加行气活血祛瘀之品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避免长时间唇部接触乐器等物品,禁习惯性咬唇、舔唇,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将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