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慢性湿疹? 湿疹,是一种炎症性皮肤反应,临床表现为:瘙痒,红斑,脱屑,及成群的丘疱疹。 湿疹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按照病情分类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 一般情况下,急性湿疹的特征是具有渗出倾向,例如皮损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或者小水疱,底部皮肤泛红,丘疹或水疱抓破后会出现糜烂,甚至继发感染,发炎化脓。急性湿疹中医证型上多属血热风燥或湿热蕴蒸之范畴。慢性湿疹的特征则是具有浸润、肥厚倾向,例如皮肤增厚、颜色变深、皮肤粗糙甚至有皮屑,瘙痒也比急性湿疹更加剧烈,中医证型上多属血虚风燥之范畴。而亚急性湿疹则是这两者的过渡期。今天,我们便来从中医视角简单介绍一下慢性湿疹。 在中医学中,湿疹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可根据发病部位命名,也有根据疹子形状命名的,中医学中的顽癣、浸淫疮、绣球风、血风疮、粟疮等均可按照慢性湿疹辨证。 慢性湿疹可由急性湿疹到亚急性湿疹,一步一步发展而来,也可直接患病。很多患者认为,急性湿疹的水疱消失,糜烂状况减轻,虽然有皮肤增厚、瘙痒加重的状况,但是疾病正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比起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更加难以治疗,易于反复,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中医如何看慢性湿疹? 在中医证型上,慢性湿疹可分为脾虚湿蕴型和血虚风燥型。 脾虚湿蕴型表现为:发病缓慢,湿疹部位皮肤潮红、瘙痒,抓挠破皮后会糜烂或者渗出水样物质,湿疹发病部位会脱落鳞状的皮肤屑,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疲劳、腹胀、大便稀溏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而体现在舌诊脉诊上则是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此类慢性湿疹发病原因通常是由于脾虚,脾胃无力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水湿停运,停滞于身体某处,由于气郁化火等内因,或是洗浴、淋浴、外感风湿热邪等外因,导致湿热交织,又兼身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致使湿热浸淫肌肤,发为湿疮。 对付这种原因引起的慢性湿疹,要以清热利湿、调理脾胃为主。除了及时就诊吃药之外,患者本人也应注意固护脾胃之正气,例如平日多吃薏苡仁、茯苓等来健脾利湿,不吃凉性、辛辣等有伤脾胃的食物。脾胃健康,水湿自然能够得到运化,从根本上解决湿疹发病的内因,此为釜底抽薪之法。 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病程时间长,患处颜色暗沉或发黑,或者有色素沉着、剧烈的瘙痒感,患处皮肤增厚、变得粗糙。伴随时常口干却不想喝水、食欲不佳、腹胀等身体症状。舌诊脉诊表现为舌淡,苔白,脉弦细。此类疾病,通常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湿气黏着,耗伤阴血,血虚不能够荣养肌肤,继而生燥生风,使得皮肤干枯瘙痒,甚至脱落皮屑。 这种证型的慢性湿疹治疗思路较为有趣。血虚风燥正常情况下要滋阴润燥,可是滋阴又容易助长湿气之势,以此为前提,近代外科名中医朱仁康先生曾创滋阴除湿法,创立方子滋阴除湿汤,在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他的弟子李博鉴先生则在临床中观察到,阴血不足的患者,证见湿邪留恋的病人虽然多,但是证见气血同虚的病人也不少,况且现在的药物苦寒之品用得较多,常不经意间便伤了脾胃,损伤正气。 李老便在老师的基础方上又加益气之药,疗效再次提升,有锦上添花之妙。因此这类证型的湿疹患者平时应多注意补益气血,可用大枣或黄芪切片泡水,平日里注重调整心态,尽量不要着急上火,注意保养身心。 湿疹患者的日常调护 1.改善饮食结构,忌烟酒、辛辣食品及中医所讲的“肥甘厚味”,例如海鲜等寒湿的食物,或者羊肉等湿热的食物,饮食尽量以清淡素食为主,可多吃糙米以及糙面。 2.保护好患区皮肤,避免刮伤、划伤、挠伤等状况发生,若有破溃之处,用清水冲洗或用酒精消毒即可,不要用创可贴或者纱布包裹,以免伤口不透气以致湿热更重。 3.减少洗澡的次数,洗澡时尽量用温水或者稍凉的水洗,用“冲凉”的方式洗澡即可,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香皂或沐浴露。 最后,尽管文章中有提到治疗思路,但患者发现身体不适时还是需要及时就医。由于湿疹特别是慢性湿疹病程较长,较难治愈,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平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多生火气加重病情。控制慢性湿疹,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
|
来自: 谷山居士 > 《皮肤 外科 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