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荨麻疹为何要用中药?

 一葉一如来 2016-11-18

      dazhinanke),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说起慢性荨麻疹它是一个常见的顽固难治的疾病,西药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停药就会复发。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是指反复发作或者间歇发作超过六周就是一个半月,就可以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疑难病,15%到20%的人一生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参与,大约10%的急性荨麻疹或转变成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风从哪里来?

 

慢性荨麻疹虽然对机体没有太大的损害,但是呢,他会给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病人求医,因为他的瘙痒特别剧烈,钻心的痒,抓耳挠腮的,大部分一到晚上就加重,怎么挠都不过瘾。没有得过的人是不懂这种痒的。由于发作时身上会发起一片一片的风疙瘩,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下去了,象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中医认为风邪是荨麻疹的主要病因。那么这个风从哪里来呢?

 

首先是外风。刮风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但是当它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的时候,就成了致病邪气风邪。而同样的气候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荨麻疹发作,有的人就不发呢?因为不发作的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荨麻疹发作的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肺脾之气充养的卫外之气即卫外部队虚而不能固表,风邪就滞留在皮肤和经络里面了。

 

如《风痉隐脸候》云“风入胰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脸”。汉《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曰“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金匾要略·水气病篇》说“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发痒”。《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大凡发病骤急,来势迅速,疹块大片,消退亦快,伴有剧烈痉痒,归为“风候”的特点。对于这种征候,我们采用固表祛风的办法治疗。

 

再一个是内风。内风所致荨麻疹,多因血虚而肝无以藏,“血虚生风”,内风阻滞肌肤腠理而发病。那么血虚为什么会生风呢?中医认为人的气血盈亏,如同海水一样,水多的时候,一点风不足以翻动水面,而水少的时候,轻微的风就可以掀起风浪,这叫外风引动内风。

 

血虚生风表现为风团疹块的颜色偏淡,瘙痒不休,夜间加重,迁延不愈,伴头晕昏蒙,面色黄白不华,夜寐不安,这时你可以看到病人的嘴唇颜色是发白的,舌质也淡,脉象是细的,细为血虚之象。这种情况好发于中年以上妇女,仔细一问,大多数容易健忘, 月经量偏少,再追踪一下以前,大多数还有贫血的历史。此时应滋阴养血、润燥止痒,正如《医宗必读》所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至于慢性荨麻疹反反复复,好一阵坏一阵,缠绵难愈,就要考虑另一个因素就是湿气了。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反复发作, 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 关键在于有“湿”、“虚”的存在。湿性粘滞, 风与湿合, 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 风邪稽留。湿气是留住风邪久久不能散去的关键环节。不少情况下,“湿”与“虚”同时存在, 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这时辨证就需要大夫的功力了。

 

如果以上因素都考虑到了,疗效还不明显时,就要考虑血瘀的因素了。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不论是外感邪毒客于皮肤,还是内伤所致毒邪蕴结皮肤,皆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生风致痒。因此,气血运行迟滞,闭阻络脉,日久成瘀为慢性荨麻疹主要病机。瘀的表现有的嘴唇发暗,有的舌面有瘀斑瘀点,有的舌下络脉瘀滞,妇女的话月经色暗黑有血块,男性有时会影响到性功能。《血证论》曰:“此血不去,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治血证, 总以祛瘀为要。”此时荨麻疹的治疗勿忘活血化瘀。

 

对于荨麻疹患者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要求与禁忌,烟酒是要忌讳的,除此之外我把它总结为七个字:辛辣发物真动怒。辛辣助湿生热,耗血伤阴,算是荨麻疹和皮肤病的大忌。海鲜、鱼、虾、蟹、羊肉这些发物,容易加重荨麻疹和诱发新的皮肤病,也要忌掉。很多皮肤病的诱因是由于生了一场大气引起的,临床上发现生气郁闷会加重皮肤病的症状。大家知道人体总管情志的脏腑是肝,肝在五行属木,情志不舒生气动怒则肝气太旺,本来是金克木,而木行太旺,反过来就会克制金行,肺属金,中医有个词叫木火刑金,导致肺气不利,而肺主皮毛管理皮肤,所以真动怒容易加重皮肤病的症状。



皮肤病的治法有哪些?


对于不同的皮肤病类型,中医首先要辨病,然后加上辨证。皮肤病多由膏粱厚味致湿邪内蕴,兼感风湿热毒或湿热之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日久深入血分,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现代人体质大多属于阴虚肝热脾湿型,皮肤病的总病机可以概括为血分湿热。对于皮肤病,我在临床上常用以下这些基本方加减治疗。

 

第一个方子是孔门皮肤病通用方


金银花15克 金银藤30克 青连翘10克 全蝉衣10克

炒知母10克 炒黄柏10克 净蛇蜕10克 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 川牛膝15克 法半夏10克 鲜茅根30克

鲜生地30克 滑石块15克 炒丹皮 5 克 白蒺藜10克

嫩白芷 3 克 生苡仁30克

 

这个方子是孔门常用的治疗皮肤病的基本方,以解毒、凉血、散风、渗湿于一方,针对血分湿热的病机,比较全面,体现了卫气营血同治的思想和透邪外出的思想。

 

第二个方子是四妙丸


炒苍术20克 川牛膝15克 盐黄柏10克 生薏苡20克

 

四妙丸记载于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为中医常用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湿疹、丹毒、湿热痹。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除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除痹,共为臣药。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第三个方子是三仁汤


炒杏仁10克 法半夏9克  飞滑石20克 生苡仁20克

白通草6克   白蔻仁6克   淡竹叶6克   姜厚朴6克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原方用治湿温,对皮肤病的时好时坏,反反复复,缠绵难愈,湿重于热证,我常用三仁汤加减。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第四个方子是清骨散


银柴胡10克 胡黄连10克 左秦艽9克   炙鳖甲15克

地骨皮12克 细青蒿10克 炒知母12克 炙甘草10克


清骨散记载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原方为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而设,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我把它扩展用于皮肤病的干燥,瘙痒,见到阴虚证时,勿忘此方,以阴虚怕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此时的瘙痒证属阴津不足,虚热内生,蒸灼肌肤致痒。与我在上一篇文章“慢性荨麻疹:风从哪里来?”中讲到的血虚生风不同,治以滋阴清虚热止痒。这就是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方中的细青蒿,就是提取青蒿素的原药材,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临证加减法


热毒壅盛:加蒲公英30克,紫地丁10克,胆草炭10克,栀子炭10克。

阳明热盛:加生石膏30克。

大便秘结:加酒军5克,元明粉5克。

风邪不散:加紫背浮萍10克,芥穗炭2克。

瘙痒较甚:加乌梢蛇10克。

湿热较重:加苦参15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

舌苔白腻:加苍术10克。

疹色鲜红:加生地榆15克,荷叶10克,赤芍10克。

疏风止痒:白鲜皮15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蝉蜕10克。

 

以上是我多年来治疗皮肤病的一点浅薄体会,慢性荨麻疹属于皮肤病的一种,可以参考这些方法进行加减变化,希望能对更多的皮肤病患者有所帮助。



健康|快乐|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