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光一治疗月经病特点探讨

 学中医书馆 2014-11-11

月经病为妇科常见病,月经失调则往往是妇科诸病的最先反映。中医素有“凡医妇人,先须调经”(《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之说[1]。《景岳全书·妇人规》说“: 夫经者,常也,一有不调,则失其常度,而诸病见矣”[2]。言调经当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孔光一教授临证60余载,在治疗月经失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妇人内伤杂病的治疗中也重视配合月经周期调治,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孔教授治疗月经病的特点介绍于下。

肝脾不调是月经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临证指南医案》曰:“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拂郁,郁则气血亦滞。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3]。明确指出女子调经应重视肝和脾胃。肝之经脉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经太冲穴沿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贯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可见,肝的经脉循行于人体的阴器、胞宫及乳房。且“肝为冲脉之本”、“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因此,在病理上,妇人经带胎产诸病,均与肝密切相关。

《女科经纶》言:“妇人经血生于水谷精气”,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居中焦而为后天之本,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足阳明之脉下行,与冲脉会于气街,所以胃中水谷之气盛,气血生化正常,冲脉也盛,血海常满,经行正常。

饮食失节、劳累过度、生活起居失当均会损伤脾胃,而为“胜我”之肝木乘之,即“土虚木郁”。现代人社会压力增大,易致肝气拂郁,克伐脾土,即“木旺乘土”,从而出现月经失调,症见月经量少或多,月经先期或后错,或闭经,或经间期出血,或崩漏等。月经不调患者中常见肝脾不调,冲任失司,多伴有经行泄泻、经行头痛等。孔教授多从调肝理脾入手,法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理气,肝脾同调治疗月经不调。常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黄芩、青皮、陈皮、白术、茯苓、甘草等为基本方进行化裁,方取逍遥散之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使肝气调达;白芍滋阴柔肝,敛肝阴以养血;柴胡与白芍相配,柴胡苦辛,白芍酸收,两药同入肝经,一散一收,一升一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配伍运用辛散不伤阴,酸收不壅滞,共起养肝疏肝之效。赤芍、当归养血活血;肝体阴而用阳,当归、白芍相须为用,养肝体以助肝用,兼制柴胡疏泄太过[4]。孔教授调经,尤喜赤白芍同用,谓白敛赤散,养阴活血,相辅相成。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运脾健脾,补脾胃而不壅滞,俾营血生化有源,不使肝木克伐脾土;黄芩助柴胡疏肝解郁;青皮之用,正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本草纲目》)。

顺时调治是月经病治疗的重要抓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论述妇女月经:“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月有缺满盈亏,女子之血海满溢亦应周期而消长变化。孔教授调经时,注重顺应其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的节律,顺时调治。如周期第1到第7天为行经期,月满而亏,子宫排血泻而不藏,治疗以养血通经、健脾疏肝为主,多加入川芎、鸡血藤、生艾叶以助行经,此期尤忌寒凉,以防寒凝胞宫,经血不畅,瘀血内停;经净至周期第13天,此时冲任、子宫气血由亏损逐渐恢复,气血阴阳虚损之人此刻应根据不同亏损相应进调补,如气虚者加入太子参、黄芪;阳虚者加入肉桂、菟丝子;血虚者加入阿胶、丹参、制首乌;阴虚者加入二至丸之类;肾精不足者,加入桑葚子,潼蒺藜。周期第14至第15天为经间期,即氤氲之时(西医学称为“排卵期”),若有经间期出血的患者,孔教授于此时多加入太子参、阿胶珠、白茅根、丹皮、艾炭等寒热平调,益气清虚热,标本兼顾。月经前期,即周期第16至第28天,阳转入阴,子宫气血充盛,治宜因势利导,以理气疏肝、活血通经、温阳散寒为主,理气疏肝用柴胡、香附、枳壳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温经散寒多用生艾叶、炮姜、肉桂,兼减原方凉血寒凉之药;活血通经用当归、川芎、桃仁、益母草、丹参等,使经行通畅、下血顺利。

选药平和是月经病用药的主要特点

女子经水乃先天元气之所生、后天元气之所奉、赖阴气精血之滋养。孔教授治疗月经不调必时时顾其阴血元气,选药力求平和,不过用药量,药性过偏时多配合它药以监制。

患者若情志拂郁,气机不畅,久及血分,血瘀胞宫,经行有块、行而不畅,孔教授多用柴胡、青皮、陈皮、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药行气活血,使气机顺畅,瘀血得化,经血自下。于此,孔教授理气不用沉香、檀香等过于辛温燥烈之物,活血不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破血消癥之品,恐其药性峻猛,耗气动血伤阴;若肝火炽盛,迫血妄行,月经先期或经量过多者,则多用黄芩、黄柏、龙胆草、炒山栀等清肝泻热之药,又恐寒凉伤脾,常酌加一些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顾护脾胃之药,且凉药用量皆不超过15g。

孔教授调理月经,所用药物皆属临床常见之味,不用怪药、奇药、贵重药物,药性亦十分平和,以免耗伤正气,损其阴血。其斐然疗效,源于四诊详细、辨证准确、遣方谨慎、各药味配伍得当,体现出孔教授辨证论治的精准高超。正如费伯雄所言:“义理之得当,而不在于药味之新奇”。

灵活加减是月经病论治的重要方面

孔教授每于临证之时,无不仔细询问、详观舌脉,常告诫学生要因人而治,灵活变换方药以主症兼症共治。临床上若见月经量多、经色鲜红,经前颜面起疹、色红个小,为经前肝经风热,上熏头面,多加夏枯草、菊花、蒲公英等质轻上扬之品,清宣郁热,使清热不碍行经。若月经期间感冒,热壅三焦,咳嗽痰多,脘腹胀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者,多在二陈汤基础上加连翘、银花、炒山栀、车前子,清热利湿;若木旺克土,中焦不运,痰湿内壅,见纳谷不馨、反胃恶心,大便溏薄,苔白厚腻者,多用苍术、厚朴、白蔻仁,燥湿运脾;若经行腹痛,寒凝胞宫,见小腹冷痛,畏寒喜温,四肢冰凉者,多加肉桂、炮姜、艾叶、吴茱萸温煦下焦;若经行腹痛剧烈,则用元胡、炒灵脂、乌药、小茴香温经止痛;若肝胆湿热下注,月经黏腻多块,阴痒、带黄稠者,则用龙胆草、炒山栀、黄柏清肝泻火或合入四妙散,清利湿热;若经期血虚肠燥,大便不通者,多加火麻仁、当归养血通便;若行经泄泻,此木旺克土,多加山药、白术等健脾益气;若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尺脉尤弱,元阳不足者,加川续断、怀牛膝、鹿角霜、杜仲、肉桂益火之源;若脾虚湿盛,冲脉不固,带脉失约,白带量多,清稀如水,则加白术、茯苓、陈皮、车前子等补脾利湿。

临床上兼证繁多,孔教授主张主症与兼症并治,灵活选药,尤其对于寒热错杂之证,提出分经论治,寒热平调,攻补兼施。

验案举例

患者某,女,29岁。初诊时间:2009年4月7日。患者诉3年来月经稀发,或3、5月一行,行则量少,色暗,有血块,伴少腹冷痛。服西药黄体酮月经则行。现月经5月未行。刻下症:左下腹及腰酸痛畏寒,带黄,时有偏头痛,经前便稀,脉弦尺弱,舌尖红苔薄黄。根据脉证诊断为闭经,证属肝郁气滞,脾肾两虚。治以疏肝理气,健脾补肾,活血温经。处方:柴胡10g,赤芍、白芍各10g,当归10g,川芎6g,黄芩10g,青陈皮各6g,白术10g,川续断10g,甘草5g,龙胆草6g,肉桂3g,干姜3g,半夏10g,益母草15g,麦冬20g,菊花10g,7剂。4月24日复诊述:服药后4月13日月经即行,行7天,量比以前增加,血块较少,色暗,左下腹及腰酸痛减轻。经间期血海渐充,精化为气,阳气内动,当为养血、益冲任。故药减川芎、益母草,加入茯苓15g,丹参20g,15剂。意在健脾益气,养血和血。5月4日三诊,经将期,双乳胀痛,腹痛,便欠畅,舌红苔薄黄根腻,月经前期血海充盛,治宜因势利导,活血通经,使经血得下。于前方减丹参、龙胆草,加入川芎6g,炒山栀5g,炒山楂15g,郁金10g,7剂。月经前期减清热凉血之药,防寒凉遏闭经血,加用川芎、炒山楂、郁金,加强疏肝解郁、活血通经之力。6月9日四诊,自述5月16日经行,量可,块少,左下腹及腰酸痛已除,经将期,带黄,便通畅,舌淡红苔薄黄根腻。上月如期经行,经行情况较顺利,在5月4日方的基础上减炒山栀,加入藿香10g,龙胆草5g,7剂。患者带黄,苔黄腻,考虑湿热内蕴,故加入龙胆草、藿香,利湿化浊。7月7日五诊,6月18日经行,期准,色较红,量可,块少,无明显不适,便畅。患者服药已经3个月,月经连续3个月如期而至,行经顺利,病情稳定,因素有头疼问题,遂后诊以治疗头痛为主,调经为辅,随访一年,月经皆正常。

按: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拂郁,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故月经稀发;冲气上逆,故头痛经前加重;肝郁化热,木病妨土,湿热内蕴,故带黄、苔腻、经前便稀;阳气拂郁于上,下元空虚,“阳气不足,寒从中生”,故行经时少腹冷痛、腰酸畏寒,迟脉弱。孔教授认为本病虚实夹杂,疏肝时健脾补肾;清中上焦之热兼顾温下焦之寒,故治以上下兼顾,寒热并调,通补兼施,终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