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第22篇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妇女常见病中,咽中好象长有被烤热的息肉,这个也是多发病,因为妇女大多数人阳气不足,气血循环差,容易生息肉之类的病证,可以用厚朴半夏汤来治疗。
半夏,味辛,苦,性滑利。辛能行气散结化瘀,苦能泻浊痰,滑能开利散结。厚朴,味辛,苦。辛行气散结,苦泻浊瘀。茯苓,味淡,淡味属甘味,能养液润燥而软坚。生姜味辛,辛能行气开结。干苏叶,味辛,性温。辛行气开结,温能助辛之力而温化阳气。
本方以辛,苦,淡味用药,辛行气开结,苦泻浊,淡养液而润。
《金匮要略》第20篇第6条: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关于治疗呕吐证,前面学习过小半夏汤,呕吐有干呕和湿呕,干呕要清热化痰,湿呕要温中化痰。这里没有说有发热,那就不是干呕了,这里是胃中有水饮,要温胃化饮复胃津才能止呕。
干姜,味辛,性热。辛能行气生热,暖脾胃温手足,调阴阳,止呕吐,降冲逆,提脱陷,止泻利。人参,味甘,甘入脾生津液,养胃润胃平冲逆。半夏,味辛苦,性温,辛能行气理气,苦能降浊饮,可以化痰散结,消水饮,退肿胀。这三味药,辛,甘,苦三味,苦降浊,甘辛温能生举布施阳气,一升一降,气机得平复如常,则湿浊水饮导致的呕吐就会自愈。
《金匮要略》第17篇第16条: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胃反呕吐者,这个胃反,本篇第3条专门讲了这个胃反,就是早上吃了晚上要吐出来,晚上吃的清早上要吐出来,胃肠太虚弱造成这个样子。如此胃肠虚弱,怎样演变发生的呢?治病要求于根本,天下没有万能的秘方,这个胃反的原因是刚开始病人有发热,被医生误治发汗重伤津液后,胃中大虚,虚则生寒,胃中虚寒则无力蠕动,因而反胃,朝食暮吐。
本来是热证阳证,结果被医生误治发汗后成了虚寒证,而呕吐。胃肠极度虚寒而呕的病证要如何来治呢?張仲景给出了大半夏汤。为什么要用半夏呢?半夏化痰利饮,为呕家圣药,凡呕,必用半夏和胃降冲逆。为什么要用人参?人参是胃病专药,能大补胃津,养阴生津而复胃气,能加强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为什么用白蜜?白蜜能润肠通便,还能润肺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又能加强大肠的传导功能。三味药重在调节胃肠,为胃家要药。可能有人会问,即然胃中大寒,为何不用热药呢?因为病人曾受热伤而耗散津液之后才变成寒,如果再用燥性的药来温胃,就会再一次耗伤津液,当时会感到有好转,但过后胃肠会更加虚弱的,病情难以转归的。这一条讲的是寒性胃反的胃气调养法。《金匮要略》第17篇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呕而肠鸣,这个引起呕逆的原因很多,治呕时要综合其它证状互为参考才可以作出决定,再一问,病人又有肠鸣,这个肠鸣是胃肠阳明虚寒,寒伤太阳,凡寒证都属于太阳病,这个肠鸣可以认定为太阳阳明合病,即然胃肠不正常,胃肠中一定很燥了,燥伤阳明。心下痞者。心下指的是腹部,痞就是胀满膨胀,是软的,说明里面有气,加上前面说的肠鸣,说明腹部胀满是因有痰饮水气,才会这个样子,如果是食积,那就不会有肠鸣了。如果腹满是因有水气病,病人会腹痛,会下利不止的,所以这里认清发病机理非常重要。根据证状的綜合参考,可以认定为痰饮所致的呕逆。痰,无热不生痰,饮,无寒不生饮。所以这是一个寒热互结的证候。寒属太阳,热属少阳,所以本病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太阳病,不一定是只有感冒发烧才算太阳病,凡一切寒证,水饮证,都属于太阳病,病人会有恶寒的感觉。
这个半夏泻心汤,就是治疗三阳合病的。半夏味辛性温,为肺胃之要药,它善利水饮,最涤痰沫,降肺逆而治咳嗽,调胃气而止呕吐,是中医治疗头晕目眩的要药,能消心腹胀满,能消咽喉肿痛,安惊悸与吐衄,有温通之功,配合清肺降火之品,可治吐衄。临床用药要用姜汁制用。黄芩味苦性寒,入肝胆经,最善清肝胆郁火,火降则热自除,所以它能上止呕吐,下止泻利,使上不病热,下不病寒。但是呢,由于其性寒,凡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不可用。黄连,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经,专清心火,最除烦热,由于性太寒,临床用量不可过大,宜小量使用,尤其要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久用则败胃气。黄芩,黄连,是针对少阳烦热而用药的,热除则痰自不生。半夏化痰利饮和胃,干姜温胃去寒化饮,这是针对阳明胃用药的。人参,大枣,甘草,大补胃津而能生阳驱寒,这是针对太阳用药的。实际上,太阳与阳明是表里关系,太阳为表,阳明为里,补阳明胃津实际也是补充了太阳的阳气。半夏泻心汤,即能驱寒,又能清热,又能和胃化痰利饮,三功合一。是中医治疗胃肠病的重要方剂。这一条讲的是三阳合病时,心下痞满而呕的治法。
《金匮要略》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吐,凡是看到病人有呕或吐,反胃的证状,如果看到病人饮食不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辨其寒热,如果胃中有热,一般情况下会胃口很好,如果是因胃中太热而呕不能食的话,病人会有口苦咽干,胸满腹满而短气的现象,但现在没有这些证状,心下痞满也没有,说明不是热呕,是寒呕,胃中太虚寒了,寒则生水饮,胃中有水饮也会呕吐。
治疗胃中水饮而引起的寒呕,可以用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由半夏一升,生姜一斤组成,这个半夏的用量很大,生姜用量更大,大剂量的用下去,半夏消痰利饮安胃,生姜通经遂而利水饮,两味药都是温性的,宣通降逆之功很强,一下去就把胃寒去掉了,痰饮也消掉了,胃中安和了,则饮食得进,呕吐则止。
这一条讲的是胃中有寒饮不能进饮食而呕吐的治法。
金匮要略》第17篇第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干呕而利者,从前面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干呕不是轻证,属比较严重的证候,是一种寒热夹杂的病证,太阳证时也有可能呕,但不会是干呕。阳明病时也会呕,但一定会有腹满的。现在,这些证状都没有。这里仅仅是一个干呕,说明胃中很干了,一定是有少阳火郁才会这样。火灼津液则胃中干燥而呕。再看其它证状,病人还有下利拉稀,这说明胃肠中有太多的水份,这个水份本该走小便,现在却不走小便,停在胃肠了,这要考虑把这个水导向小便,所以要加半夏和生姜来利胃肠中的水,让它走小便。
黄芩汤由黄芩,甘草,芍药,大枣四味组成,黄芩解少阳火热,能清热消炎,甘草和大枣调胃生津,这是一个少阳与太阳双解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芍药呢?芍药味酸,为阴药,性凉,有清热凉血的功能,可解少阳火热之津伤,配合黄芩,能泻其火伤肝阴之郁,起疏肝之用。
黄芩为少阳药,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为阳明胃药(太阳与阳明互为表里,治阳明也即治太阳。)这一条讲的是三阳合病时干呕而下利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