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无公害生产要领
发展无公害食用菌栽培是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食用菌品质,保障人体健康,增强菌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对食用菌栽培的综合管理,创造适应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菌繁殖的环境是生产无公害食用菌的关键。 选择地势高爽,不积水,周围无畜舍、垃圾、污水和其他污染源的地方作菇场。场地采取翻土、晒白、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进行消毒。水源水质清净无污染。严禁污水喷菇,浸洗。对菇场进出口和通气口安装纱门、纱窗,以防害虫飞入,并经常保持环境卫生,撒生石灰粉进行消毒。栽培、加工设施内外不得存放菇根、死菇、虫口菇、培养基弃料。 选用优质高产、抗杂性强的优良食用菌品种,并要求菌种无杂菌、害虫浸染,菌龄适宜,不老化。 防止菌种退化,可以提高产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减少农药施用量,是生产无公害食用菌的基础。防止食用菌退化措施如下: (1)培养菌种的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8℃。另外,培养好的菌种在常温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半个月。 (2)切实掌握好培养基出菌时间和温度,防止破坏营养成分,酸碱度要适宜。 三、合理选用原料 要严格按照WTO/SPS植物险疫的新要求,对使用的棉皮,麦草、玉米芯、豆饼等栽培原料要求无霉变,无农药残留。陈料在使用前曝晒2-3天,杀灭霉菌,降低杂菌基数。培养料配制时不得加入任何化肥、农约及生长激素类物质。配料,栽培及管理用水要清洁,无任何污染,覆土材料选用无农药、化肥污染的荒坡地下土,经太阳曝晒后使用。粪草生菌类栽培配方中的畜禽粪要求畜禽散养,不含激素、抗生素和化工产品。 一般来说,应依据食用菌菌丝体、子实体适宜生长温度,参照当地常年气象资料来选择适宜栽培期。 针对不同品种的不同营养需求,采用适宜的原料配方,并调节适宜的料水比、酸碱度,从而营造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杂菌滋生的优良环境。木屑、草料、马粪等的堆藏,下面要垫塑料薄膜或由毛毡防潮,上面要遮盖好以防雨淋或杂物落入;米糠、麸皮、饼料等易生霉菌,应密闭贮藏。 对培养料灭菌有常压连续灭菌、常压间隙灭菌、高压蒸气灭菌、发酵灭菌四种方法。前三种能源消耗多,生产成本高,但灭菌彻底;后一种简便易行,开放接种,成本低廉,但较费时费力,且培养中含有一定杂菌。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经过规范的灭菌程序,才能有效地防止霉菌污染,提高栽培成功率。 培养料要经高温消毒或发酵腐熟,培养料运进菇房后,要进行后发酵:出锅的料瓶或灭过菌的培养基应加以保护,防止二次污染;要加盖纱布或薄膜,入箱熏蒸还要用新洁尔灭等药水擦洗,防止污染。 熟料栽培,应在对培养料进行严格灭菌的同时,对所有接种用具也必须彻底灭菌,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接种,才能有效防止杂菌感染;对于生料或发酵料栽培,为缩短发菌时间,尽快形成菌种优势,也应当选择适宜的接种点数和接种量。 制种和操作人员必须建立起正常的清洁卫生制度,不断清除污物并加以药剂消毒。菇房、用具及室内一切设备,要经常清洗和消毒;进出菇房注意鞋底及衣着整洁,最好能及时更换。接种工作技术性很强,一定要耐心细致,切忌碰擦粘带;对一切用具及容器,能洗的要洗干净,能熏蒸的要熏蒸。能擦酒精的要擦酒精,能用酒精灯火焰烧的要用火焰烧;对大量的栽培种可以二人协作接种,把好火焰封锁关,一人持料瓶,一人专接种,不离灯火口,配合准确。 综合调控温、湿、气、光等多种因素,创造适宜不同食用菌发育阶段的小气候;及时采取清除、隔离、消毒等措施控制局部污染;在及时清除菇根、烂菇及受害菇雷时,进行水肥管理。考虑食用菌生长周期短的特点,为确保菌品食用安全,当菇房内害虫危害相当严重时,必须在食用菌全部采摘后,才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喷雾或熏蒸,并严格控制药量。 菇房要经常保持良好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超过95%。 九、提倡生物防治 培养料配制可采用植物抑霉剂和植物农药,如中药材紫苏、菊科植物除虫菊、酯类农药、木本油料植物菜子饼等,均可制成植物农药进行杀虫、治螨。也可以采用壮菇抑虫,在菌种选育、培养料配比、堆料发酵、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减少病虫害,育壮菌丝体、子实体,增强自身抗病抵害能力。还可以采取与特异性菇类轮作、间作等模式,如竹荪有一股浓香味,蚊虫闻而生畏,采用菇、荪轮作也有利防虫。 十、实行物理防治 接种室、发菌室、超净工作台等,采用30瓦紫外线灯或电子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灭菌。栽培房采用黑光灯或安装粘虫板来诱杀菇蚊、蝇、叶蝉等昆虫。菇房(棚)门窗安装防虫网、纱窗等。栽培及加工原料,工具、设施的消毒,要选用巴氏法灭菌,通蒸汽使温度达60℃维持10小时,不得使用甲醛、来苏、硫磺等化学药物。 采用人工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用黑光灯诱杀菇蝇、菇蚊等;培养料充分发酵(60℃,2~4小时)杀死线虫和痪蚊;剔去腐变部位,用石灰水消毒。改善环境,调整温度(如降低温度防治胡桃内状菌)、湿度(如降低湿度防治链孢霉菌)、 PH值(如降低pH值防治白霉菌等)。 十一、严格科学用药 坚持顶防为主,在必需使用化学农药时,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如敌百虫、辛疏磷、克螨特、锐劲持、甲基托布津、甲霜灵等,在没出菇或每批菇采收后用药,并注意少量,局部使用,防止扩大污染。严禁在出菇期喷洒农药,禁止在菇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甲基1605、1059、久效磷、水胺疏磷杀虫脒、氧化乐果、毒乐酚等一切汞制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 不使用有机汞制剂或有机磷制剂及残存时间长、又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臭味的农药。优先使用植物杀虫剂,如除虫菊、鱼藤、烟草浸出液及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等。 十二、产品加工符合标准 食用菌产品常因加工流程的不当引起含硫量超标等不符合相关标准的现象,为此,必须确立科学,正确的加工流程和操作制度,使用精密度好的先进机械设备进行加工。菇品包装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即干食用菌卫生标准、鲜食用菌卫生标准及食品包装卫生标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