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吃点心--青精八宝饭

 苏迷 2014-11-12

如果单以形式而言,青精八宝饭,除了色泽之外,无论是辅料的配置,装碗扣盆花式等,几乎和其它几款八宝饭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要说起青精八宝饭所用主料“青精米”,那无论是它的历史,还是它在吴地的影响,那是任何一款八宝饭都无法与之比肩而论的。尤其是它所具备的强身健体之神奇功效,更是为后世人一直推崇为食中奇珍。

青精米,也称为乌米,初看颇似超市中所售的黑米,然而两者却完全不是一回事。青精米的胚料就是吴中特产太湖白糯米,只是在一种“乌饭草”的叶汁中反复浸泡后而呈现出了黑色。煮成米饭后,因其饭粒正黑如瑿,乌油滴水,故而又被称之“乌米饭”或“乌米糕”。吴地使用青精米用来制作点心的历史,直上至少可追溯至唐朝初年。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引《真诰》所记,首先将此点心由仙家而引人民间的是一位名叫邓伯元的苏州人(旧称吴郡)。唐代初年邓伯元曾学道于福州鹤林山,由太乙真人授餐青精饭,以作云游四方时抵御饥饿之用。邓伯元当年得传的青精饭是将采集来的南烛树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暴”之后,而成“米粒紧小,正黑如瑿,珠袋盛之,可通远方”的路食点心。由此以后,青精米便从仙界步入了凡间,并广受后人所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云:“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久居苏州的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各自也有:“青精饭熟云侵灶 ,白(左衤右劫)裘成雪溅窗”;“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等诗句。

长期以来,青精饭一直被人认为是食中奇珍,最初为道家之服食之物,后来也逐渐为佛家采用,并易名而为乌米饭。此说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至于此中的原委,也许是因为食用它时不仅带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并还具备了强精益气的功效而广受居民所爱而致。在顾禄的《清嘉录》中,又有别称为“阿弥饭”:“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曰‘阿弥饭’,亦名‘乌米糕’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阿弥陀佛起何时,经典相传或有之。予意但知噉饭好,底须拜佛诵阿弥。”此名起于何时,至今未见详述,猜想可能很吴语中“乌米”和“阿弥”同音有些关系。由此可见得,乌米饭名虽为饭,但形状却为糕式。和道家不同,佛家的“阿弥饭”节时特性更明显。每年的四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苏城各寺院也都以“僧家以乌叶染米作黑饭赠人”(乾隆《吴县志》)的形式来庆贺。

据老人回忆,以前在苏州,每年清明前后,上山采叶,捣汁蒸制乌米糕,可谓是“户户皆食之”。直到1949年后,这个习俗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直到近几年来,才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木渎的方伟锋先生,是位热衷于吴地文化的有心人,为了将这曾在明清时期流行甚广的“乌米饭”习俗得以再传,这些年耗费了不小的精力和财力。蒙他盛邀,在他的“吴珍堂”内品尝到了由他综合古法复原出来的青精八宝饭。就制法而言,青精八宝的过程和其它的八宝饭大同小异,给人印象深刻的主要在用料。制作前,先将上山采摘来的“乌饭树”叶洗净,放在石臼中用木楮捣烂成汁,再将新香糯放入液汁中浸泡二十四小时,捞出后晾干后再浸泡,如此几番后白糯即成了青精米。在八宝的选料上,方伟峰也作出了一些调整,优选进了白果、梅干、黄桃、脆梅、杏仁、樱桃等吴中山林特产,所以,吃起来不但口感新奇,而且也更凸显出了青精八宝的地域特质。尤其值得称道是,吴珍堂的八宝饭并非如通常的那样一大碗,而是分盛在一只只袖珍小碗中,这让人不由想起了梁实秋在《八宝饭》中所说的一段话:“从前八宝饭上桌,先端上两小碗白水,供大家洗匙,实在恶劣。现在多是一份小碗小匙,体面的多。”

2014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影片拍摄地“吴珍堂”所出的乌米系列大礼包,一夜之间成了2014年点心市场上一个新亮点。游木渎,品尝乌米饭”,一夜间也成为了一句热门广告词。几年前就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伟峰,也随之成了当地的一位大名人,这还真应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老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