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应用人才“三位一体”探讨 韦志中口述 从2004年开始,广东志愿者协会成立心理辅导的心声热线,邀请我担任导师为志愿者做培训。于是我每周四下午给第一期的志愿者做倾听、共情的热线培训。后来又有了第二期第三期,前后总计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我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根本性转变。 2006年6月12号,在广州开了第一届华南地区团体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这培训班是四天的课程。如果说心声热线只是一个初试牛刀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正式开班了,也正式收费,之前是公益的尝试。 到了2007年,华南地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从第一届一直开到第九届,从广州扩散到珠海、东莞,再到外省到天津、云南等地。这就开始踏上了带领工作坊和培训班的“学习之路”。为什么叫学习之路呢?因为今天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自己学习到了另一种方式,就是教授别人。这样的工作坊开了几年,尤其了2010年和2011年,我一年有一百五十天是在开工作坊带培训班。 到了2009年时候,我应了心理学同行的要求,“韦老师,我拜你为师吧”,在他们的怂恿下,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收了徒弟。从第一期的四川青城山拜师的十七个人,到山东,到山西,一共收了39个徒弟。应该说“收徒弟”也是我在学习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不要说单单是教学相长了,因为彼此都不成熟所导致的“梦游一家亲”、“狗咬狗一嘴毛”等师徒恩恩怨怨这个过程,也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把我的“火眼金睛”都练出来了。 学习的三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做了大量的社会实践,积累了三种学习方式。第一种的自己读书、听课的传统学习;第二种是实践应用;第三种是教授别人。 到2012年,各方面机缘到了,就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创办了心理学技术应用的在职研究生班。研究生班在实践方面跟我学习,在理论方面在高校科班里学习。过去我是师傅带徒弟,而这个研究生班又增加了在正规高校里学习,尽管是在职的,但是在设置上面还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方法这些方面的学习。 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我回过头来看,心理学应用人才的成长有没有一些规律呢?我今天就想从心理学应用人才三位一体的规律来谈谈。 一个人的学习肯定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的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就是我教你,你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金字塔”等相关理论告诉我们,被动学习过后留存在我们脑海记忆里是很少的,不是心甘情愿学习的。而体验式学习的留存率才是比较高的。 所以我不经意地把学习规律探索到这里了。一开始被动地看书学习,后来做去做应用,我是善于行动的人,所以就去做应用。因为这种“好为人师”,我又去教别人,从2004年开始教别人。这就是我探索的三种学习层次,第一种的自己读书、听课学习;第二种是实践应用;第三种是教授别人。 我们要按照传统的学习理论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传统的学习思想,我们为什么学习会快乐呢?因为我们把学习到的知识去做应用做实践,实践之后你会明白会通透,你会有酣畅感会舒服。你学习过了知识得到自己的亲自验证,你会有一种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你学习到的东西不去做实验,你就不会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我们学习的东西越过,越不去做实践,不光不快乐,还有可能痛苦,因为你学完之后还是不能深领其中的道理,不能为其所用。你学的越多,你越困惑,你压力就越大。知识越多,并不是越有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有学者说学习是痛苦的,不要让它成为快乐。我认为这观点有点偏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人类天生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有了解世界过程中发现世界的喜悦,这是本能的,快乐就是一种本能。为什么学习不快乐,一定是在学习的层次上面没有上去,被动的学习当然不快乐。如果是第二种实践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然就获得快乐。 但是这还不是最大的学习快乐。孟子曰人生三大乐事,第一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培养教育成真正的栋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学习者最大的乐趣能遇到天下志同道合的人并且能把你学习的东西传给别人。第三种快乐就是最高层次的快乐。我们刚刚说学习的快乐,现在又转向了教授的快乐。 现在为什么说老师很痛苦呢?因为老师没有享受到教授别人的快乐。教授别人是最优的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每一次我的培训班学生在学习之后表达感谢,说“韦老师我在这里学习是收获最大的”,我说“你不要这样认为,还有人会反对认为自己才是收获最大的”。等到大家都在争相说“我的收获最大的”,我在窃窃高兴,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才是收获最大的。我不仅收获到了大家交给我的学费,对我的认同,让我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同时我又领悟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因为当我把所有东西都交出去之后,等于把我这里的仓库清理了拿出来再太阳底下晒了一遍,内心就通透了,然后再装回去,就又不同了。这是学习的三个层次,我觉得我找到了这种感觉。 学习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实践是一种学习,我把它称为“讲学”。作为一个教学者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你把你知道的去教授给别人,去应用到社会中,比如为大众做演讲,教学生专业,这就是讲学。四处讲学,就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这是第一种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已经很高了。 第二种,“游学”。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鱼带小鱼”,他认为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面走,小鱼在后面跟。我觉得老师与学生是一个从游的关系,就是学生跟随老师去游学。我的实践证明的是,老师时而在前带领,学生紧紧跟随;老师时而在后,学生在前面,老师做推动;老师时而在左右,学生只管做,老师在左右照看。这种就是游学。所以这几年我的课堂基本没有固定,看似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我本身就喜欢四处游荡,这种飘逸的性格使我的课堂基本是游学的形式。今天刚刚决定第三届研究生班的第三次集中面授的地点是兰州,叫“相约黄河,知行并进”,把知道的赋予行动,进而能更好的知是这次教学的主题。 第三种,叫“神学”。神是心领神会,神会贯通的神。你和你要学的知识要通神,和你要跟随的老师要通神,这就是心领神会,也就是我们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杨老师,他教会了很多硕士、博士,是心理学的大家,我跟杨老师学习即没有名分,也没有行拜师之礼,我内心里面把杨老师当成我的恩师,他的人品和学问是我佩服的是我要跟随的。杨老师07年送了我一本书,《现代心理技术学》,我就把这本书背在了包里面,一背就背了一年,我没有怎么看,但是那一年我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不经意地把我的研究视角和方向、实践转向了心理技术,后来又有了全国唯一的心理技术方向的在职研究生班,这就源于我跟杨老师的神学。说来惭愧,我没有读过杨老师的很多著作,也没有跟随他许多年,这种学的背后,让我觉得你要信这个老师,信这门学问,你就能心领神会。后来我就琢磨出来这么一种学习——神学,这种轻轻还包括我的其他老师,比如张粹然老师,我听张老师的课都没有超过三天,但是张老师的禅宗思想就被我学了不少。这种学不是你给我说个概念、逻辑、数据,而是我的领会,我后来把很多禅宗和道德经的思想用在了心理学上,这就是神学。 这三个学,都算是高层次的学习境界了。讲学在于行,游学在于跟,神学在于信。这种信不是盲目地迷信,而是发自内心地一种连接。 心理人才应用的三个方面。 从我走向讲台教授他人,到走传统模式收徒弟,再到带领研究生班,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心理学的应用人才在社会上的应用就是三个方面。 一个是心理教育,一个是心理技术,一个是心理项目。 第一,广义的心理教育,包括了咨询、治疗、危机干预、成长、预防等等。心理学教育人才可能是一个讲师,一个心理团体带领者,一个个体心理咨询师。目前对心理学人才的建设缺少这种广义的思维,只有狭义的思维,以为就是解决别人的问题,但是你不知道任何人的问题的背后都要用广义的心理学教育视角才能看到。当我们用广义视角培养心理学人才时候,就既可以做团体也可以做个体,既可以做讲座,也可以带领小组。这就是广义的心理学教育人才。今天的心理咨询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是因为我们一开始时候就向西方学习直接搬过来一些治疗流派的,这就有了偏差不匹配,你搬过来的是精神科的理论,教的是没有医学背景的社会人士,应该带着广义心理教育的本领和视角服务这个社会,才可能使他们有出路,是心理学真正地服务社会大众。 第二,心理技术人才,心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种人才可以把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转换成具体可操作的流程,即可以研发,也可以应用,这好比他自己生产的板凳,他就当然知道这个板凳的属性,在用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今天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在培养心理学人才时候,是教他们用这个工具,而不教他们这个工具是怎么产生的,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他们的时候,要加上教他们这个技术的来源,比如,我们今天的培训班,教授这个人怎么催眠,催眠怎么应用,但是不教催眠背后的原理和背景。教授各种流派的技术,却永远不知道技术的产生背景,当我们一了解之后就恍然大悟,因为这些技术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烙印,都有时代需求,都有创始人的个性使然。我们学荣格的心理分析,荣格所处的时代和你的时代完全不同。我们学海灵格家庭排列,海灵格的人生经历、世界观、自然观也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培养心理技术人才,不教他们研发,而只教他们用,他们怎么会用好呢?这不光针对社会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来说的,包括大学的培养模式,要不偏重于原理,要不偏重于应用,这都是不科学的。这种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而不知其三的心理技术人才教育害了今天到处学习还一无是处的好多心理咨询工作者。 第三,心理学项目管理和执行人才。心理学最终应该是一个项目式的,心理学是空的,心理学一定要和其他东西结合才行,心理学和物质工具结合,心理学和课堂结合,心理学不结合,最后就是空的。学习和应用心理学一定要附在一些载体上面,所以才要有项目。比如EAP、SAP(学校帮扶计划)就是项目,心旅伴(心理学和旅游结合)就是项目,他们都可以具体操作。心理学之所以开展不下去,几十万的心理咨询师之所以没有用武之地,就是因为不会经营项目。白云心理医院,做了这么多年,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心理医院之一,他们到现在的心理咨询没有挣到钱,靠戒毒挣钱养心理咨询,戒毒是一个具体项目,心理咨询不是一个具体项目。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每天来访量是一千多人,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医学,有病就去医院看病,而不是到你那里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一直以来是曲高和寡,因为你的心理咨询不具体,不可操作。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未必是盈利的。这一切说明什么?中国人看病去医院,学习到学校,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心理咨询这种从西方引进来的产物刚好尴尬地在中间摇摆,现在出台一个变态的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不能摇摆到治疗领域了,自己又没有找到自己,这就是末路的到来。如果不注意打造“三位一体”的心理技术人才,心理学的社会应用没有未来。 心理学的三重性。 人文视角看心理学的人会认为研究自热的人光讲脑不讲心,自然视角看心理学的的人又会批评人文太唯心,不实际,容易走向迷信不科学。而社会视角的心理学更注重外部,而忽视内部。心理学是人文、自热、社会三重学科的结合性,决定了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的难度和特点。可是今天心理学人大多偏重某一视角,三角关系互相融合程度不够,而不是一个整体观来看待。其实,中国人的视角往往是有整体观的,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是小宇宙。佛家思想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世界,中医看病也是看全身,这都是我们的整体观。今天我们应该用整体观来看待心理学的三重性。 心理学应用人才就应该根据三重性来培养。科班学习就是研究理论,扎实研究方法,铸造自然学科的思维和方法,但是只有这个他还称不上是一个心理学人才。还要加上人文视角,研究人和人心。根据我的经验,科班学习加上师傅带徒弟,应该是现在包括高校在内的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的出路。师父带徒弟就是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能够闻到具体的人情世故,能够脚踩大地,就是我们说的接地气。为什么现在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不接地气呢?因为他的老师就是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师父”。徒弟跟着师父就是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今天硕士、博士一个学期能见到几次导师呢?好老师就是会负责的老师。 科班教学与师父带徒弟还不够,还有加上实践,不断地做,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验证你科班的学习,验证师父的教导。有句话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科班学习的知识不是真理,它是别人的真理不见得是我的真理,它是那个时候的真理不见得是现在的真理,我爱真理,所以就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当年爱因斯坦讲课,在黑板画了一个苹果,问大家这是什么。没有人回答,大家都在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要是我回答了不就显得我很浅薄了吗,肯定别有深意。爱因斯坦说今天我们讲的是科学与迷信。你只相信科班的学习,不去做实践,你就是迷信。现在很多心理学家不去做实践,每天就做他那些积累的知识,一个报告里面没有自己实践的结果,更多的是在罗列这个研究那个研究,有可能太坚持一种科学的背后就是迷信,你迷进去了就可能走向迷信。 所以科班的学习要和实践结合,最后结合师父带徒弟,三种关系拉得紧紧的,这样就吻合了心理学的三种学科,自然、社会、人文。 现在中国的心理学应用人才建设出现了两个偏差,一个是在学院里面,一个是在社会里面。一条大河把两岸隔开,“理论派”的人在左岸,“实践派”的人在右岸,他们不互相来往,我们就需要建设一条大桥,让两边的人互相来往。有人问我,你整天做实践算是实践派吧?你又在大学里面做兼职算是学院派吧?我既不愿意做一个所谓的“学院派”,也不愿意被人称为“实战派”,我更想自己是一个“两面派”。我几年前就预言,台湾人来了,台湾人是科班,读硕士、博士大多有海外背景,本地教育体制很好,跟西方很接轨,但是他又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师傅带徒弟,跟导师去做实践。他们的博士是能演讲的。我们大陆的学者很多是不能的。所以我很多年前就说如果大陆的心理学人才还不能理论联系实践的话,台湾的心理专家一来,大陆的所为专家就没用武之地了。这一次的心理学家大会,几乎都是台湾人,所以我写了微信,“台湾人来了”。我不怕台湾人来,因为我能做应用研究也善于做实操,而且有一点比台湾人更具优势的是,我不是接地气那么简单,我就是从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从地里摸爬打滚上来的,我才是“地头蛇”。我们只要做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一切都很顺利。 说心里话,我是在为这个行业忧虑,大学里继续培养心理学人才,所以我特别想到大学里跟心理学系商量,专业硕士前一年在大学科班学习,第二年跟着我走,带我的研究院做研究和实践,到第一线摸爬滚打,真刀真枪。现在高校学生出来之后就业路子很窄,自己开机构不一定活得了,到企业不一定对口,大学教师大多都要海归博士了。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很多跟风学习,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成为了没有多少本事却心气过高的“老油条”。 作为一个自己实践,从心声热线到培训班再到研究生班,对中国的心理学应用人才建设有聊一点思考,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之道。作为一个探索者我还会继续探索下去,不断地研究中国本土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心理技术应用在职研究生班不继续开了,接下来会到每个省开督导班,每年一届一个省,第一期是2015年在江西省开。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是自己做到,然后是帮到,最后是教到,教会别人。 这个三位一体我正在实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整个中国的心理学人一起来讨论! 2014年9月4日于广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