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标·内容·方法

 昵称503199 2014-11-14

目标·内容·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谈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部分教师和考生而言,考什么、怎么考,是其最为关心的部分。考查目标和内容领域是命题人员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复习备考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命题经验,谈谈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备考。

    一、梳理现代文阅读考查目标

中考及学业考试的测量目标只能来源于课程标准。2012年的中考,依据的依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分阶段列出了具体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命题者确定考试考查目标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对第四学段(79年级) 阅读目标进行分析,看哪些目标是考试要考查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很显然,第1112条是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关于现代文阅读,第123条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中是不可测量的,第4567891013条是可测量的,能够作为具体的考查目标。如何考查,在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进一步提到: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条是从整体上谈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第45条则强调了79年级的阅读考查重点内容。“精读的评价”从阅读的五种能力角度提出了“怎么考”的问题。“词句理解”就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情况下主要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词语、句子特定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意把握”是对文本初步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包括阅读时对语言因素所传达出的信息进行记忆、思维和想象的心理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要点概括”需要正确理解信息的内涵,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为要点的思维能力,这是深层阅读的前提,从试题编排上,一般放在前面。“内容探究”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积淀、文化素养,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作品感受”则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能联系文本、生活实际或自身,领会作者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二、建立系统的阅读考查内容领域

清晰了以上五种阅读能力的考查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建立起阅读考查的内容领域,即“考什么”。单纯看课标的阶段学习目标,其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大。如果结合具体的考查材料来分析,现代文阅读不外乎涉及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类)、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本材料。下面,我们从五种能力角度,参照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大致分析出如下阅读考查内容。

(一)文学作品

1.词句理解

    ①理解重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②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字面意义、文体意义、情境意义)及表达的情感,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③分析段落布局结构差异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

④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的风格、特点及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鉴赏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2.文意把握

    ①拟定标题或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②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整体感知。

    ③文本结构及线索把握。

    ④文章主旨把握。

    3.要点概括

    ①人物形象和中心事件概括。

②理清行文思路和故事情节。

③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概括。

④人物行为梳理。

4.内容探究

    ①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②结合自身经验和阅历,评价文章主旨。

③文本背景、环境或引用材料作用分析。

    ④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评价。

⑤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评析。

    ⑥调动生活积累,延伸文本内容。

⑦联系实际,链接材料,比较鉴赏评论。

5.作品感受

    ①针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境,谈自己的体验。

    ②设置真实情境,换位思考,表达内心感悟和启迪。

(二)说明文

1.词句理解

    ①理解词语在文本情境中的特定含义,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②理解含有某种推理信息的句子,句子的表达方法、效果及作用。

③对说明语言特点包括对特定词语(诸如“大约”“也许”“之一”等虚词)使用准确性的理解,及采用说明方法的理解。

2.文意把握

①标题的内涵及作用。

②说明对象的把握。

    ③文本内容的把握。

④文章结构顺序的把握。

⑤说明方法的作用。

3.要点概括

    ①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②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

    ③给文章拟标题。

④为事物下定义。

4.内容探究

    ①探究因果关系,分析归纳。

    ②拓展迁移,作出解释和判断。

    ③评价点评,提出意见建议。

④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5.作品感受

    ①词句表达寓含的情感。

    ②时事性材料引发的认识、联想和感悟。

(三)议论文

1.词句理解

①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②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③从材料中找出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④从材料中找出信息所在的位置。

2.文意把握

①拟定标题。

②找出可以作为文章中心论点的语句。

③论点与论据段落的领属关系。

④文意理解的正确性。

3.要点概括

①全文内容或结构进行概括。

②段落内容或结构的概括。

③针对某些词句含义的概括。

4.内容探究

①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论证思路。

②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③找出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④为文章观点补充或选择恰当的论据并分析。

⑤探究文章语言表达。

⑥结合链接材料进行探究。

5.作品感受

①结合生活谈体会。

②结合论点或观点谈看法。

③结合语句谈理解。

④结合名言谈启示。

⑤结合原文评写法。

三、依据内容领域展开有效训练

命题就是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出考查目标,再具体化为考查内容。探索阅读的具体内容领域,能够提高阅读备考的针对性。面临中考一两个月,进行所谓的阅读能力培养已不现实,而使学生掌握适宜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则是阅读备考当务之急。因此,备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复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力求做到复习内容和考查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把握三类文本特征,突出重点内容。从近年看,文学作品和说明文的组合方式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占绝大部分,是中考组卷的主要方式,议论文虽有涉及,但是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考查难度较低。因此,结合三类文体的内容体系,有重点地加强阅读思路训练。三是训练五种阅读能力,把握做题规律。命题设计一般都是按照文章阅读学“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着力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是从整体上对文本把握,“词句理解”“内容探究”是对文本细节的分析探究,“作品感受”则是阅读意义上的再一次“整体”。中考阅读材料的题目,大都是这样安排顺序,从这五种考查方式去探寻做题规律,是一种很好的现代文阅读备考途径。(单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