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成长需要

 昵称20398780 2014-11-14
一、孩子大脑的发育   

    在大千世界里,不同的生物,其大脑神经细胞(学术上称之为“神经元”)的数量也不同。一只苍蝇有10 万个神经元,老鼠有500 万个,而猴子,所有生物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其神经元有100 亿个。一个成年人则有1000 亿个神经元。
   
    大脑对人的一生影响甚大,这点大家都很清楚,然而脑是怎样发育,它怎样工作和怎样可以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等,却不是一般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的学问。事实上, 近年来科技突飞猛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脑神经学的进步使我们了解到胚胎里的生命和婴儿的脑的发育过程。对于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种种情况 时大脑怎样运作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今天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我们的脑(更确切地说,是“脑神经系统”),大致上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域。第一个区域收集来自各个感觉器官(视、听、味、嗅和触觉)和体内各部分的讯息。第 二个区域负责处理这些讯息,作出回应决定和储存这些讯息。这个区域是我们大脑最重要的区域,也是头颅中那个叫做“脑”的器官的绝大部分,一般我们谈到思 考、情绪、记忆、性格等时所说的脑,便是这部分。第三个区域负责执行脑作出的决定,传至身体各部分去做出相应的配合行动。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抬起手做出拍你的动作时,你的眼睛接收到这一讯号,经由脑的第一区域的神经元,传入脑的第二区域。在这里,脑会把所有在过去储存起来 的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关于这个动作的所有经验及可以作出的回应的种种选择找出来,加以判断,然后作出如何回应的决定。例如:若对方的脸上有怒容,这便是一 次攻击;若对方面上有笑容,也许这是一次玩笑。这个判断,经由脑的第三区域的神经元传给手、足,作出相应的行为,也同时传入体内各部分,使各个器官及系统 产生配合的反应。例如:若这是一次攻击行为,内分泌系统会快速地制造及释放出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同时消化系统会放慢,眼、耳等会加倍灵 敏等。   

    大脑中三个区域的神经元传递讯息的方法是运用一些生化物(学术上称为“神经递质”)。讯息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传送是使用电脉冲,当讯息到达那个神经元的末梢 的时候,一些生化物便会被释出,另一个神经元,因为有接收该种生化物的“接收器”(学术上称为“受体”),便会收到所传送的讯息,然后再经由同样的电脉冲 /生化物交替的过程,传送到其他的神经元。一个成年人的脑有1000 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往往与10000 个以上的其他神经元连接,由此可以知道,传递讯息的复杂过程是如此骇人地庞大、快速和全面。   

    近年来,科学家对那些生化物,开始做出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掌握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但是要说全部了解,还言之过早。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生化物是控制我们情 绪的关键,如今的医学、药物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和脑神经学等的研究都集中于神经递质和受体方面,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上面说过,一个成年人有1000 亿个神经元,人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相差极少。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并不是决定于他的神经元的数目,而是决定于他的神经元所建立起来的连接网络的大小。计 算连接网络大小的方法是计算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连接点。一个成年人的脑会有500 万亿个这样的连接点,而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这方面的差距可以达到25%!连接点越多,这个人越聪明。增强脑力,便是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数目。增强 脑力的方法,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形容至为贴切;多运用大脑,脑力便会增强;少用,脑力便会衰退。  #本文
    现在,让我们看看大脑发育的过程,肯定会使你赞叹不已。 
  当一个生命在母亲的体内孕育,脑纤维组织会在受孕后第23 天开始形成,神经元会在怀孕后第40 天左右出现,并且急剧地分裂、发展。在短短的4 个月里,神经元的数目会达到2000亿。(记得前面说过,一个成年人的脑只有1000 亿个神经元吗?)这2000 亿个神经元争取各种机会相互联系,活动最强的1000 亿个会成功做到联系,并且因而得到养料的滋润。较弱的1000 亿个神经元,因争取不到工作,便被淘汰。婴儿出世时大脑的体积是成年时的30%;在两年内,便会成长至成年的90%。由此可见,脑是婴儿最先发展的器官。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绝大部分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出来,在母亲的体内便已经开始。婴儿出世,开始独立地生存,外界的刺激既多且密,神经元的连接 网络急剧地发展。有些时候,其增长速度可达每秒钟增加30 亿个连接点!在8 个月时达到最高峰,会1000万亿个连接点(在数量上这时是最高峰,但从效率的角度看,连接网络能力最强的时候是3岁左右)。在达到最高点之后,又会有一 次淘汰过程出现:连接得不好的和少用的网络会消失,连接点的数字会下降至500 万亿,刚好又是一半。这会在孩子12 岁左右时完成。此后,一生的神经元连接网络的数字会大致上停留在这个数字的水平(除非接受一些特别的脑力训练)。


    在两次的淘汰过程中(神经元和连接网络),每次都淘汰一半,而只有最好的一半保留下来。上天让我们成长的条件是如此的丰厚,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很多科 学家相信,没有人运用脑的能力超过1%!所以,孩子不会有智力不足的问题,而只会有智力运用不足的问题。上面说过,大脑的成长,会靠外面世界所给它的刺 激,尤其是视觉、听觉、语言、嗅觉、肌肉控制及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幼年时未能充分运用脑力去学到正确的基本能力,长大后便会有严重的能力障碍。   

     从出生至12 岁这个阶段里,由神经元组成的连接网络会不断地发展出一些特别的组合去配合某些学习或者成长所需的条件,例如思考、说话、观察、态度、行为倾向等。这些特 别组合会快速形成,若没有被好好地运用,也会快速地消失。这些特别组合,更是儿童“天分”的显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学习窗子”出现, 特别适合某些活动,例如弹钢琴、绘画、运动,甚至学术上的特别领悟力。如果我们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不断尝试新事物,也许会正巧碰上合适的“学习窗口”,孩 子会有异常的表现,被认为有天分,加上孩子对此有兴趣继续学习(再加上家长的一点鼓励),孩子便找到了未来成就的方向了。一般来说,12 岁之前所有这些学习窗子都出现过了。

    孩子必须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并且不断地去运用他的感官和身体做出配合,否则,他会失去或者减弱他成长期学习的能力(这就是孩子总是顽皮的原因)。例如:一 个有正常大脑的孩子,如果到两岁时还未有过视觉经验的话,这个孩子将会失去视觉的能力;又假如他到十岁时仍从未听过任何字句,他将永远不能完善地学好任何 一种语言。所以,让孩子多尝试、多接触事物是十分重要的。   

    明白了孩子大脑的发育过程,家长便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去教导孩子了。 
 
二、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 岁之前完成:

第一个阶段:0 至1 岁 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 至3 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 至5 岁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 至11 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 至21 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表1 指出了在每一个阶段里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家长若忽略了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他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的个性特征和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倾向。   

表1 出生至21 岁的五个阶段   
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第一阶段0至1 岁信任与不信任 肚饿——被喂食物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1  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怕被遗弃的表现;
2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  需要别人照顾;
4  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2至3 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孩子在这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1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2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4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  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至5 岁主动性与内疚 1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  发展出主动性。
如果在这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在这阶段,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地做。 1  害怕犯错;
2  感到无助及内疚;
3  只懂得安慰别人;
4  回避风险;
5  隐瞒错误。
1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2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阶段6至11 岁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1  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3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1  凡事要求完美;
2  经常拖延及耽搁;
3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阶段12至21 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青春期:
1  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
2  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
3  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
4  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5  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若这阶段容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及身边的成人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1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2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  不能订立人生目标;
4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1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2  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三、0 至6 岁   

    人类的本能远大于我们所表现的。幼儿有极丰富的学习能力,如果加以有计划的激发,下一代就可能有无数的爱因斯坦、毕加索、居里夫人等伟人出现。   
   近年的科学研究不断地证明:孩子越小,学习能力越强。传统上我们往往注意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由出生至入学的这一段,即0 至6 岁这个阶段。   
  0 到3 岁,可称为幼儿时期,是基本上以家庭为主的幼教。3 到6 岁,称为幼童时期,是基本上以幼稚园为主的幼教。6 岁前的幼教是右脑学习(感性学习),属于直觉式的训练,也就是潜意识能力的训练。6 岁后是左脑学习(理性学习),是意识能力的训练。6 岁前的孩子不在乎重复及单调,本身丰富的想像力可以使单调的讯息变为有趣的东西。他全然不介意每天都听同一个故事,虽然他对内容已经滚瓜烂熟,甚至在家长 说错时会马上加以纠正。家长在说这类故事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孩子神情的投入及眼睛的不断转动(在脑里运用想像力的表现)。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一个人大脑的能力决定于神经元③构成的连接网络的大小,连接网络是根据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而主要的连接网络发展工作在一个人的12 岁之前完成,故此幼儿时期的学习是基础的建立,最为重要。以学习外国语言为例,任何成年后才学外语的人都知道那份困难。如果学习班里有10 岁以下的小童,小童的成绩总是比大人的好:发音既准,文法与生字又掌握得快,便是这个道理。幼儿的脑神经网络,以量来说,最高是在出生后8 个月左右;以质(能力)来说,最高约在3 岁左右。所以20 岁学外语的不及10 岁,10 岁不及3 岁。而3 岁又不及在出生后第一年便学。不要忘记:脑神经网络是配合外界刺激而生长的,当婴儿受到外语的刺激时,他脑里的神经网络便会相应发展,也就是说,所发展出 来的网络是最适合学习外语的网络。与其相比,成年人只是运用已有网络去做本非为此的工作,当然学得比孩子慢了。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以下是婴儿出生第一年的一些重要知识:
 ● 胎儿出生的第一个月(28 天),叫做新生儿时期。新生儿时期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时期,是独立心理活动的开始。
● 儿童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儿童心理的发生是跟儿童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等条件下,儿童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与脑结构的发展分不开的。这跟儿童大脑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机能的发展分不开。因为心理不是别的,它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大脑活动的产物。
 ● 儿童生下来的时候,只有“非条件反射”的功能,非条件反射是遗传下来的,是本能性的,它的适应性非常低,但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 条件反射在儿童出生两周后才开始产生,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很低级的,适应性也是很差的。条件反射是由脑来实现的一种信号机能,反映和揭示刺激物的意义,从而 使人能根据事物的信号和意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标志着作为独立个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
  ● 在出生后大约一年的时间内,儿童身心各方面都有了极为显著的发展。在成人的影响下,儿童不断掌握随意动作的能力,并且获得对简单事物的初步认识。这一年的 变化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人类特点的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交际的能力,经过逐步的发展,终于都开始出现了。
  ●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现实。例如:饿了就吵叫,饱了就安然睡去;对甜的东西表示欢迎,对苦的东西表示拒绝。
  ● 动作:动物出生后不久,动作能力就发展得很好,可以自由行动起来。而人类的幼儿,在出生后的前半年,首先发展的是一些感觉的能力(如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至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爬行和走等运动能力,都是随后才发展出来。
  ● 触觉:儿童大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自觉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他无意地抚摸被褥、亲人或玩具等。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反复,儿童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 #本文内容来自好
  ● 感觉:皮肤的感觉很早便开始了,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颈和眼皮等。皮肤感觉对幼儿来说至为重要。对早产的婴儿多做抚摸皮肤的行为,对提高存活率有很大的帮助。  

 ● 味觉和嗅觉:约在出生的30 天左右,经过20 多次的重复经验,幼儿便可以对有香味的食物有所反应。4 个月的儿童,就能比较稳定地区别好的气味和不好的气味。
  ● 视觉:婴儿出生的两至三周内,常常可以看到其两眼不协调运动。这是因为他眼球运动所需的肌肉控制能力尚未形成。两三周之后,两眼不协调的情况会消失,而且 可以开始对光线或物体有所反应,但不能长久地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视觉集中的能力,需要在第五周左右才能掌握。第三个月时才会圆满地集中和灵活运动。 婴儿从第四个月开始对颜色有不同的反应,特别是红色最能引起兴奋。约从第五个月开始,他能够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月亮等。此后,视觉的发展,就已经 不是集中注意,而是对事物的积极观察了。

  ● 听觉:听觉在母亲体内便已开始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常会有听觉不甚灵敏的情况,那是因为耳内羊水还未清除干净。在三个月内,儿童便能明显地注意到声音的来源。在第三、四个月,儿童能对音乐表现愉快的情绪及对刺耳的声音表示不快。
  ● 知觉:即是对事物整体分析的综合反映,由出生后开始逐渐发展,出生后两天的婴儿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模型。比较其他图片来说,他会表现出对人脸图片注视更久,在两至三个月左右时,开始有深度和空间知觉。 
四、6 至12 岁   
       由出生到12 岁左右的小童,是一部不断学习、不断修正的机器。这部“机器”精力无限,不能安定,对很多新事物都感兴趣。表面看来,孩子不肯听话;不能好好地坐一会儿; 越叫他不要动,他越会伸手去动;变化无常,家长简直应接不暇。其实,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很正常,他正在努力地发挥和运用体内的“学习机器”,给自己最多 的机会去吸收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   
  6 岁之前,孩子用右脑学习,特性是幻想力特强。6 岁之后孩子开始较多用左脑学习。
以下是一些该注意的事项:   
(1) 右脑学习,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情的整体吸收和创作力。这是极为重要及基本的智力。6 岁前的孩子老是要家长讲故事,就算每天讲同一个故事也不会闷,而且听得津津有味。他会记得故事内容,如果家长说漏或说错了片段,孩子会马上提醒家长。重复 同一故事,实际是在帮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把整体感受和创作力训练到完善。
(2) 事情的“道理”需要推论思考,这是左脑的工作。孩子在6 岁之后才开始发展左脑学习。故此与6 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教导6 岁以下的孩子做一些事,应强调什么是对他最好,帮助他培养出纪律性;6 岁以上的孩子,才要教他明白事情的逻辑,这当然需作适当的训练,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培养出好的抽象思考能力。
(3) 孩子的神经元所组成的连接网络(即智力)比成年人的强很多,但表达能力则比成人弱很多。孩子能够感受和洞察到事情的存在(例如家长之间的不和、忧虑等), 但是如果家长不提,甚至蓄意地隐瞒事情,孩子便会以为事情不能提出来讨论(他也欠缺表达能力去做讨论),于是在心里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产生一些错误的信 念、价值观和规条,可能一生都有不良影响。家长如能明白这点,就应该尽量不隐瞒事情,抱着“无事不能谈”的态度。同时,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表达能力弱,与 孩子谈话时不“代替”孩子说话,而是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意思。   
      6 至12 岁的孩子顽皮,不断搞新花样,喜欢玩耍而不爱读书;总是坐不稳,走不定,不断地左弄弄,右弄弄,不然的话,就是嘴巴不停。很多家长都因此感到很累。要解释 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类行为,我们需要从他们脑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如何与孩子身体成长相配合这个角度分析。孩子出世时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懂,脑与身体各部 分的能力虽已具备,但需要编入程式,使他们在生理及心理上能够发展出处理生活上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综合能力。身体是由大脑驱动的,大脑由无数神经元组成,神 经元的运作能力,决定于它们所组成的连接网络,而这个连接网络的产生,则要靠外界出现的刺激因素。接受的刺激越多和越有所不同,产生出来的连接网络便越丰 富,人也就越聪明。科学研究证明,在幼儿期较少玩耍的孩子的智商比幼儿时经常与他人一同玩耍的孩子低,便是这个原因。

举个例子,孩子很小的时候,若有多种语言在生活环境中出现,神经元所受到的刺激便会制造出所需要的连接网络去配合,这个孩子长大了学外语时会觉得很容易。 
    接触每一件新的事物都是对神经元的一次新的刺激因素,都会促使其连接网络的一些新发展。但是如果这件事重复出现,而且内容完全一致,神经元便只会重复使用 第一次刺激时发展出来的连接网络,而不会有新的发展。由此可见,同一件事但用十次不同的做法,会给孩子发展更多新的神经元连接网络的机会。   
    若想孩子发展出好的神经元连接网络,除了供应足够的营养外,最重要的便是有足够的刺激因素。若只是任由环境出现的事物带来刺激因素,孩子所能得到的发展智 力机会就太少了。故此,小孩子总是不断找寻新的事物,尝试新的行为,对每一件事都有兴趣。如此,他才会得到最多的刺激因素,他的脑力才能有最好的发展。所 以孩子搞新花样,被家长说顽皮,其实正是在努力学习中。   
    孩子需要学习礼貌,懂得和其他人相处时的仪态,故此应该教他学会在某些时候安静地坐下谈话。同时,给他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容许他有大量的活动(玩耍),使他的脑力有充分的发展,这是同样重要的。   
    孩子活动时间的运用也需要注意。今天的家庭比以前丰裕得多,家长往往希望孩子留在家里(理由是安全),宁愿孩子把时间花在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机上。孩子 的确应该自小便懂得使用电脑,电视也有有益的节目,电子游戏亦能使家人欢乐一堂,有其价值。可是这些科技产品不应占孩子活动时间的大部分,因为孩子需要很 多不同的刺激因素,光靠这些是不够的。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们可以学到沟通、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取得支持、化解冲突、建立和谐关系;孩子参加野外活 动,可以学到照顾自己、解决困难、利用环境条件、互相帮助、提高自信心和认识大自然;孩子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工厂、电台等可以充实人生知识;孩子参观老 人院、孤儿院、农场、医院等可以帮助他们在感性方面的成长。这些,是在家中面对着电视、电脑无法学得到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玩耍和参加课外活 动。这样做,还能减少孩子带给家长的烦劳。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
五、12 岁以上   

(1) 一般来说,14 岁至成人称为青少年期,一些早熟的儿童,12、13 岁便已进入青少年期。

(2) 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是准备塑造自己成为一个成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对家长来说比以前的几个时期更难处理。

(3) 教养青少年子女的要诀

  ● 家长不能强迫青少年子女,青少年子女也不能强迫家长;双方都不能勉强对方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

  ● 若亲子沟通或关系欠佳,需要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只有当家长有积极的改变时,子女才会改变。

(4) 青少年带给家长最大的烦恼是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可以归纳为六类:

  ● 引起注意:

积极型——恶作剧、顽皮、打扮出格。

消极型——答应了却不做,忽略分内该做的事。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 追求权力:

积极型——反抗、不服从、顶嘴、有敌意。

消极型——固执、抗拒。

  ● 报复:

积极型——故意做令家长伤心的事、暴力破坏、粗野。

消极型——用怨恨的眼光看事待人。

  ● 自觉能力不足:

积极型——不守常规,专做刺激性强的事,包括赛车、做危险运动、饮酒、吸食毒品、性滥交。

消极型——轻易放弃、不愿尝试、甘心落后、逃学或用其他种种方法逃避,包括饮酒、吸食毒品。

  ● 表现优越感:努力追求最高成绩、最高荣誉;看不起家长和别人;用优越感和别人对立。

  ● 寻求同辈接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做种种事情,以求取同辈们广泛的接纳。   

     上述六类行为,在成人社会中亦经常可以遇到,若是轻微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第五、六类,在工作环境中其实是必须的行为,只是不可过分。这里所指的是青少年负面的、不负责任与不顾后果的表现。 

(5) 针对家长对这六类行为的反应,青少年通常会作出以下的回应:

  ● 暂停。但不久又再犯,或者改变方式去做同样的事。

  ● 抵抗。或是表面屈服,内心抵抗;或是越强制则越顽强地反抗,直到家长让步为止。

  ● 不理。继续其行为,不论家长怎样反应。

(6) 家长处理以上六类不良行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

  ● 针对“引起注意”:

故意不理其不良行为,不要有求必应,但要密切地注意和表扬其积极正面的行为。

  ● 针对“追求权力”:

不跟他斗,保持平静;家庭中的决定,让他参与、合作。

  ● 针对“报复”:

避免处罚,运用多种方式重复表示孩子其实受人喜爱;处处以信任建立关系。

  ● 针对“自觉能力不足”:

对孩子不断地鼓励,避免批评;引导孩子参加正面而容易显示力量的活动,尤其是能够增加其责任感的活动。

  ● 针对“表现优越感”:

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优越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把别人压下去;并且强调与别人一起合作才有真正的成就和更多的得益。

  ● 针对“寻求同辈接纳”:

引导孩子认识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定下值得交往的朋友的标准。 
 
(7)概括地说,青少年的问题多是因孩童时期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其教养的方法不对而产生的,家长必须立下决心改变教养方法,才会有效果。下面几点,应该注意:

  ● 不能期望短时间有效果。家长必须有耐性地坚持正确的做法,直到孩子自觉应有所改变,才会有真正的改善出现。
  ● 家长应提醒自己: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比处处强调家长的特权更会有效果。

  ● 家长与孩子日常的沟通方式及生活中的配合,需要认真地检讨。

   ● 家长刚开始改变教养方法时,孩子可能更加变本加厉。如果家长坚持改变,孩子就会慢慢地察觉到老方法没有用,于是就会产生顺应改变的动机。对已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家长应以帮助他建立出以下的信念及行为模式为目标,见表2:  
表2 青少年的正确信念及行为信 念 行 为

与群体的关系 对自己的人生 与别人的相处 面对冲突
我有所属,因为我对群体有贡献。 我可以自己做决定,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与人配合,我也有平等权利。 我可以从冲突中退出,亦能以自敬和敬人的态度处理事情。
助人,合作,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决定及执行。 自动自觉地做事,丰富自身内涵。 寻求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亦尊重别人。 不理会他人的挑衅;接受他人意见发现自己有错时会承认和道歉。
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自信、自爱和自尊,而建立的过程也依此次序:须先建立自信,自爱才能建立,然后自尊才能跟着建立。自信就是信赖自己的能力(可以取得人生里所追 求的成功快乐的能力),所以能力是自信的基础。能力的基础是经验。一次不做便没有经验,做过一次便有一次的经验。所以,让孩子多做事,便是建立经验,继而 建立能力,再而建立自信的方法。鼓励孩子多用本身的能力,无论是思考或行为,在种种事情上多肯定他做到的效果,孩子便能建立自信。   
妨碍孩子建立自信的行为,在现今社会的家庭生活中,比比皆是:

(1) 只看到孩子的失败,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失败从来都不是全黑全白的表现。孩子差一分及格,我们只看到这一分的欠缺而怪责孩子,却不会肯定孩子已取得的分数。望子成龙,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尚未做到的2%,而忽略了他已做得很好的98%!

(2) 代孩子做他本来可以做的事。我称这为代替孩子成长。很多家长以为为孩子多做一点,例如代他背书包、收拾课本、做带到学校的三明治及午餐等,才显出他们对孩 子的爱。其实这使得孩子不能充分地成长,不能建立出一份完善的自我价值,又怎么可以称之为“爱”呢?孩子可以做的,让孩子做。慢慢地,他注意到自己能做种 种事的能力,他与其他同年的孩子比较一点也不逊色,更在某些事上显出超越他们,他的自信便能建立。一个事事要人代劳的成人,哪里会觉得自己成功、有能力? 孩子也是一样!

(3) 怕孩子冒险出意外,不让孩子去尝试、突破。这种保护会使孩子最终产生事事却步的心态。人生里一些风险是无可避免的,虽然说可免则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之内, 对安全没有太大威胁的活动(例如爬山、露营),可以培养出孩子在困难环境中照顾自己的能力,更能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升。孩子若在受家长保护的环境中 学不到面对挑战时如何照顾自己,将来在人生中独自面对挑战时,所须付出的代价往往会大得多。

(4) 多批评少嘉许的语言。这使孩子难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孩子出生的时候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内心的一份彷徨和恐惧是十分大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 很多的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才能建立起对自己成长中培养出来的能力的认识和信心。其实无论孩子所做的事怎样失败,其中都有可以肯定之处;他的行为怎样不当也 都有能力的表现。先加以肯定,再帮助他把能力用在家长希望孩子有所提升之处,会省力很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说话,让孩子感到有他自己的地位,会使孩子更易 产生责任感和自律。孩子既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家庭的事会影响孩子;孩子也有能力影响事情的结果,故此,孩子的参与和支持是重要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的 自信、自爱和自尊最容易培养出来。 


七、孩子10 至12 岁的转变   

    香港每年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八成以上的年龄是在9 至14 岁之间。这不是巧合,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最为脆弱。   

    孩子成长到10 至12 岁之间会有一些重要的转变,如果家长不谅解和不懂得配合这些转变,对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沟通会快速地恶化;抗拒、隐瞒等行为亦会出现。一般人说 的代沟、反叛性格都在这个时期产生。更严重的争吵、不理睬、离家等行为也可能发生。特别是这些转变来得既快又大,令家长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与孩子 大脑成长发育的方式有关。   
    孩子由13 至14 岁左右到成人的阶段,对大脑的发育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准大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拟成年人的行为(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 的资格),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为了进入这个“准成人”阶段的准备工作便是在10 至12 岁的一段时间进行。   
    孩子可能在过去常常听从家长指示,在家长的身边亦步亦趋、很随和顺意。可是在一两周内,孩子会忽然变了另一个人,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外出,而且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他的主意大都不会很好,没有效果,但却总是坚持己见,宁愿事后受骂。   
    原来,为了准备踏入“准成人”的阶段,孩子的脑里开始了一个预编的程式。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拖着他的手走路,但是孩子做“准成人” 时,却必须不让人拖着,而且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个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孩子想甩开家长的手,这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就是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例如不再喜欢 跟随家长去什么地方,送上学也只让家长送到远离校门的路口。这时候的孩子会有很多主意,就算是一件曾做过多次,一向用家长所教的方法做得效果不错的事,现 在都不肯照着沿用的方法,而是改用自己想出来的,往往效果不好的方法。弄糟了以后问孩子为何不用旧的好方法,他也答不出来,这是因为在当时,内心就有这样 的一份冲动。这份冲动来自他脑里遗传基因预编的程序,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家长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便不会事事施压,坚持孩子听从自己的指示或用旧方法了。毕竟家长是想孩子他日成为一个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成功 处理人生中种种挑战的人,甩开家长的手是必然的第一步。刚开始时所想到的方法当然不够周详,可这正是好的自立锻炼呢!   

    若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以为孩子变得反叛了,处处不听话、事事顶嘴、沟通困难、关系变得紧张。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鼓励。每当孩子做得效果不好,向他表示你对他有信心,支持他再试。另外,多与他谈谈,听听他的想法和感受。   

    另有一事,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有强烈反应,家长若处理不善,或会引起很大的后果。这就是孩子交友的问题。在10 至12 岁阶段,孩子对结交朋友会有很固执的意见,家长为了防范孩子误交损友,或会对孩子加以限制,孩子因而会有很强烈的反应。家长如果处理得不好,亲子之间的关 系会在短短数周变得很坏。在严重的情况下,孩子会不惜为了与某人交友而瞒骗家长,与家长反目,甚至离家出走,虽然那个某人一个月后已经不再是孩子的朋友!  

其实,这方面的情况是不难处理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心里的需要。当孩子完全成长后,在他的世界里得到同辈的接受和有自己的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事。他要学会 与别人建立友谊,而且要树立为友谊付出代价的意识。家长的反对,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不让他发展出这份能力的意思,他当然强烈地反抗了。   

在另 一方面,一个10 至12 岁孩子眼里“某个人是朋友”所代表的价值观,往往与家长心中的一套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家长心中的“不长进”对孩子便没有什么意义;反之,那个朋友所 表现出的机智、反抗命令等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力量,孩子却十分向往。家长若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孩子内心的一套价值观。   

我建议家长:假如 你不许孩子与某人交朋友而他的反应十分强烈的话,可以稍微降低要求,例如订立规则:一个星期见面不超过两次,外出必须在晚上11 时前回来,请那位朋友到家中一同玩耍等(可乘机作出深入的观察)。再进一步,可以对孩子说,既然那个人有资格做他的朋友,那个人的父母也有资格做你的朋友 了,鼓励孩子安排让家长认识那人的父母。两个孩子的父母有了联系,双方都会更安心。   


更有效和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已经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家长必须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了。过去,家长可能扮演一个带领、指导、权威的角色,这代表力量、正确做法和标准。在未来的阶段,家长若想维持 (或者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一直到孩子成年后都可以保持一份融洽良好的关系,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去做孩子的朋友。家长的绝对权威仍然有用,但必须收 起来,待有绝对需要时才拿出来用。(反正这份权威,待孩子长大到15 至16 岁时,剩下的也不会很多了!)   
朋友与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朋友 有对等的地位,是互相支持、信任和帮助的。有困难和困扰时,我们都会找朋友去舒解。好的朋友,不会老是说他自己怎样正确,也不会(亦不能)逼对方接受他的 意见。好的朋友,更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继续支持。最重要的是,与好的朋友谈话,双方都可以表达意见,没有一面倒的权威 说话,更不会句句都是批判和指责!   
有时,我们见到一些父子或母女,年龄加起来已超过100 岁,但两人还是十分融洽、亲密,就像忘年之交的好朋友一般。他们都是当年孩子在10 至12 岁时无意中建立起朋友的地位,一直便都可以维持一份羡人的亲密友谊。如果家长过去的处理模式已经使得双方的关系很僵,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找一个双方 都比较轻松的时刻,主动地与孩子谈谈自己(家长)的一些烦事,例如公司里出现的困难,把语言强调在内心的困扰(情绪)上。第一二次孩子或者不会有积极的反 应,因为他不习惯这种情况,不知如何是好;也或者他不相信家长这样做是真心的。家长应多尝试几次,加上在其他事上已经减少施加压力,孩子终于会接受,开始 与家长谈论家长的困扰。主动说出内心困扰而要求孩子交谈,是邀请其做朋友的表示。家长有困扰时会找孩子倾诉,当这份友谊建立后,孩子有困扰亦会找家长倾诉 了。   
在10 至12 岁(若不能更早)的时期与孩子建立一份朋友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必须明白,若想永远维持成功愉快的亲子关系,这份关系需及早建立,最重要的是在10 至12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出现“权威的监督关系”被“朋友的支持关系”所超越。这样说或者不符合传统的主张,但我们必须明白今天的孩子无论在智力成 长、社会影响和吸收资讯方面,都急剧地趋向早熟。家长要想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应该改变做法,以效果为目标而不应盲目追随传统了。 
 
很多家长 问我关于孩子过早谈恋爱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女孩,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十三四岁便可能会有异性朋友,大部分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知如何处理,只会不 断反对,结果很可能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女儿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呢!如果不想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最好是在女儿10 至12 岁或更早的时候便与女儿建立好朋友的关系,能够互道内心语言。   
其实,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自己也对很多事情不知应该怎么办,十分渴望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以母亲身份去给她这些意见是最适当的,但家长必须先成为她的朋友,她才会让家长知晓她内心的想法,并与家长分享她的感受。   

不明白孩子在10 至12 岁的上述种种需要,最典型的证明便是每有家长问孩子事情,孩子总是回答说:“你不会明白的。”若你的孩子经常有这样的回答,你便应试试本文提供的做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