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太极拳文化基因的几个问题(翟金录)

 戈壁的红柳 2014-11-15

楊式太極拳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氣魄大、形象美的套路造型,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贊譽和實踐演練,而且以極快的速度和極寬的廣度向世界傳播。是什么樣的文化基因,決定了楊式太極拳“活動的雕塑、流動的音樂、優美的山水畫、歡暢的抒情詩”這種風格?是什么樣的文化基因決定了楊式太極拳“御身、健身、娛身、醫身、修身”的功能?楊式傳人在這些文化基因形成中都作出了哪些貢獻?就此,作者進行了初步探討,並求教於方家。

一、形成历史

在楊式太極故鄉永年縣,流傳著“楊祿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楊澄甫傳天下”之說。這一基本的脈絡,很利於追蹤楊式太極拳的歷史。

楊祿禪生於1799年,。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前後,他長期追隨河南溫縣陳長興學藝。以其原有深厚的外家拳功夫和睿智的天賦,楊祿禪在刻苦的悟練中,在開放性的交手實踐中(其故鄉廣平府是晉魯冀豫四省接壤區域中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武林高手云集),他的太極拳功夫在武林中已經達到一個巔峰狀態。

經武禹襄家族的推介,楊祿禪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來到北京,找到了極好的社會環境。京城各派武術名家薈萃,武術信息量大,傳播快,有深厚的皇家文化,這些外部條件都會激蕩、滋潤楊祿禪從陳長興學來的太極拳術,使之產生變化。就象“徽班”進京,吸收皇家文化的營養,發展成“國粹”京劇一樣,北京特有的文化環境,為太極拳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系統理論指導和實戰的寬闊舞臺,楊家直接在京城,與政治文化界的上層人士的交流更拓展了楊祿禪的眼界。他從陳长兴學來的拳理、拳法,在北京得到了系統的反思,整理和提高。這時楊祿禪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太極拳”這一名稱,是在楊祿禪這一代人確定的。

楊班候和楊健侯是在其父於北京站穩腳跟後進京的。他們在父輩的基業上,又前進了一步。不論是技擊和對拳理的闡釋上,都又有新的成就。楊班侯在武林中名聲鵲起,京城留傳他的故事甚多。“拳打萬斤力”、“擂打雄縣劉”等都是真刀真槍干出來的。後來,考慮對手太多,為防暗算,受父之派,回到故鄉置業傳拳。楊班侯在永年傳人頗多,最有名的是陳秀峰和李老萬。班侯留下不同套路,最出名的是“班侯小架”,運轉圈小,出手發聲。班侯再傳弟子,目前在永年各個鄉鎮均有代表人物。從他們的行架運轉中,可看到很多楊式太極拳早期的特征。這種小架套路,仍是建立在技擊為主旨的理念上,練起來頗為辛苦。

健侯宗師為人謙和寬厚,其兄返回故里後,北京楊家的太極拳主要靠健侯支撐,弟子甚多。有的弟子雖跟健侯習拳多年,但按師意,最後拜在其子澄甫門下為徒。健侯、澄甫父子,把楊式太極拳向健身方向推進了一大步。他們自己技擊交手的功夫爐火純青,他們的弟子也都身手不凡,但向社會推廣的,是一套適合廣大人群的楊式大架太極拳。這套太極拳簡化掉高難度的技擊動作,變得舒緩大方。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使然。

在目前稱為“楊式太極拳定型架”上,楊祿禪之孫楊澄甫貢獻最著。在楊式三代上,澄甫先生的學生最多,特別是陳微明、鄭曼青等人,都是國學大師的人物,這些人在楊式太極拳拳理拳法的闡述上,都作出了歷史性的贡獻。這使楊式太極拳無論從套路上還是理論上,都達到完備的程度。

楊家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進京,至1928年楊澄甫隨政治中心南移而離京赴上海、南京。杨氏三代人在北京設帳共有八十余年。他們以拳為生命,采納各武術家之長,吸收各派理論的滋養,在濃重皇家都城文化的陶冶下,編創出獨具風格的套路並總結出完備的理論,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盛事。

二、套路结构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有楊式太極拳大架、中架、小架之排列;有定步、活步、大捋、推手之系列;有桿、刀、劍、戟之器械;總之,是一個寵大的體系。我們平常看到最多的是楊式大架這一以健身為主的套路。

楊式大架最能體現楊式太極拳中正安舒、動作輕靈、意超於形,調意、調氣、調神的导引功能。久練內氣鼓蕩,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中架姿勢偏低,低盤穩重,便於技擊。小架重意不重形,拳架更低,可在方桌下進退,是達到“神明”階段的練功架。

推手系列有完整嚴密循序漸進的程序,是練習“聽勁”、“知人”功夫的。也是同門師兄弟切磋技藝的方式,是文雅的練功。推手是長功的一種方式。

楊式太極器械是在套路嫻熟的基礎上演練的兵器。他是太極理論的延伸。楊式太極系列中,除器械中的桿(槍)、刀、劍之外,還有戟,戟用法簡練,主要優點是繞夾敵方兵器。楊家原準備單就這些兵器出專著,後因楊澄甫先生去世過早而未果,這是武術界十分遺憾的。

楊式太極拳套路,推手和器械,十分龐大完備,除健身套路外,其技擊體係之嚴謹,訓練方法之科學,掌握過程之艱辛,非親傳身受不得要領。得到要領后,非長期演習和心悟不能上身。楊家練功之嚴格和辛苦,是外人想象不到的。

三、理论体系

楊家前兩代人的理論成果,主要體現在“老拳譜32目”上。這本老譜秘傳在楊家,楊澄甫學生處有抄件。1961年在楊澄甫去世25年後,楊式第四代傳人楊振基要去中共華北局教拳,澄甫夫人侯助清把家傳“老拳譜32目”交給了他。我們現在看到的楊家祖傳“老拳譜三十二目”的全部面貌是三十多年後1993年楊振基先生編著的《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中刊登的影印件。

楊澄甫先生在楊式太極拳理論體系的架構上,貢獻十分突出,這里有兩個條件是歷史提供的:一是清朝滅亡,民國興起,思想空前解放。二是社會渴求太極拳,社會精英蜂擁而至,有不少飽學之士拜在楊門之下,為梳理、闡發楊式太極理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陳微明、鄭曼青尤為突出。陳微明是宣統皇帝的啟蒙老師,鄭曼青是詩、書、畫、拳、醫五绝之才。他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編輯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等書,把老師的講述用規範的語言,對楊式太極拳詳加解讀,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象“太極十要”等,字字珠磯,真真切切,真是太極大師和國學大師結合的經典。毫不客氣地講,這些著作,不僅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就象唐詩不可超越一樣,楊式太極拳理論不可复制。

楊澄甫先生的眾多弟子,把楊式太極拳帶到了全國各地,但著述不多。其再傳弟子,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匯集第四代傳人的經驗領悟和存留文章,形成了有關楊式太極拳的多部專著。其中不少真知卓見,彰顯第四代傳人英邁氣概和不俗風格。同時也論述了楊家師徒的眾多史料,為人們真實把握楊式太極拳提供了富貴的資料,是楊式太極拳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廣大楊式太極拳愛好者,用新的知識座標和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的實驗手段,分門別類地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成果甚豐。特別是大群體演練太極拳的理論總結更帶有時代特色。這些都體現楊式太極拳隨時代前進的旺盛生命力。

楊式太極拳以武術的形式,承載了豐厚的傳統的中華文明,表現了中正安舒、精神內含、剛柔相濟、威而不猛、神形兼備、氣魄雄渾、形象俊美的不凡風格。楊式太極拳可以包融不同年齡、不同信仰、不同體質、不同文化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上世紀五十年代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的“簡化太極拳”是政府的力量把楊式太極拳普及到整個中華民族,也是楊式太極拳造福中華民族的年代。在東西文化大潮相互傳播的今天,我們探討楊式太極拳文化基因的相關問題,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一文化現象,同時吸取時代的營養,更好地發展這一文化,使這朵奇葩帶著時代的特色,更加艷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