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氏风筝,京味京韵--孟掌柜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1-16

风筝的起源

  风筝是汉族人发明的,起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

风筝的季节

  在北京放风筝是一件每年春天都会去做的事儿,很多人都专门跑到潘家园去买那些做工地道的风筝,挑时也是十分地仔细,哪根竹子扎得好,能飞多高,通过风筝的骨架就能看出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到春季,简直就成了风筝的天堂,其实不止这里,凡是空旷地儿,在有点风的日子,都能看到放风筝的小朋友、老爷子,甚至小伙子、大姑娘。大家换上漂亮的春装,三五成群、两个一伙儿地尽情享受春的气息。

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是民间风筝艺术,由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研究制作。

  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融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结晶。它具有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历史悠久、制做工艺精湛、对风筝制做高度概括的“四艺”、诗情画意的歌诀及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它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曹氏风筝如今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为民间美术。

北京风筝京燕儿 

  北京风筝的代表是“大”字形的沙燕儿,又叫京燕儿、扎燕儿,老北京那句“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说的就是它。据曹氏风筝传人孔令民说:“每个沙燕造型都有象征意义。短小肥胖的‘雏燕’象征儿童;宽大的‘肥燕’象征男性;颀长的‘瘦燕’象征女性;‘比翼燕’则代表夫妻百年好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