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呕吐、腹泻、神志异常一例

 水共山华 2014-11-17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35 岁,因呕吐、腹泻 3 个月于 2009 年 7 月 6 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2009 年 4 月,进食不新鲜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每天 10 次以上,为褐色稀糊便,可见脓,里急后重,下腹疼痛,食欲减退,伴发热 38.0℃,服用头孢克肟、莫西沙星等抗生素治疗后无好转。2009 年 6 月底在北京宣武医院查便常规,白细胞(WBC)0~1 个,高倍镜视野(HPF),大便潜血(OB)弱阳性,便中寄生虫、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尿蛋白阴性至(+/-),血 WBC2.88×109/L,血红蛋白(HGB)95g/L,血小板(PLT)88×109/L。血清白蛋白(Alb)29g/L,血钾最低 2.5mmol/L,抗核抗体(ANA)1:1000(+),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抗 U1 核糖核蛋白(UIRNP)抗体(+)。腹部 X 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肠管积气、积液,腹主动脉周围、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增多、增大。腹部超声:双肾盂轻度分离。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腹泻无缓解,并出现一过性神志异常,呼至不应,自行恢复。患者发病以来有光过敏,记忆力下降,夜间大小便失禁,体重下降 20kg。

为进一步诊治转入北京协和医院。查体:低热,颜面部蝶形红斑,肠鸣音 1 次 /min,移动性浊音阳性,右上腹及右下腹压痛。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性大,胃肠道受累,失蛋白肠病,胃肠动力低下。诊治经过:人院后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血 WBC3.76×109/L,HGB88g/L,PLT184×109/L。尿常规:蛋白(Pro)≥3.0g/L,红细胞(RBC)25 个 /μl,管型 4.70/μl,为颗粒、透明管型。便常规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77U/L↑,谷草转氨酶(AST)40U/L↑,谷氨酰转肽酶(GGT)256U/L↑,碱性磷酸酶(ALP)243U/L↑,Alb34g/L;肾功能正常,血钾 3.0mmol/L,血钠 126mmol/L。动脉血气分析 pH7.453,PaCO231.6mmHg(1mmHg=0.133kPa),PaO295.4mmHg。血清补体 C3 0.49g/L↓、C4 0.08g/L↓、血清总补体(CH50)正常。血清 IgG26.0g/L↑,红细胞沉降率(ESR)115mm/h。ANA1:1280 均质型和斑点型(HS),抗双链 DNA(dsDNA)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156IU/ml,抗 dsDNA 免疫印迹法(IF)测定阴性,抗 Sm 抗体(印记法)28、29、13.5kD,抗 RNP(双扩散法)1:64。立位腹平片:腹部局部肠管胀气扩张。腹部超声:左肾盂扩张,宽 0.7cm,输尿管上段扩张,宽约 0.6cm。腹部 CT+ 小肠重建:小肠肠管弥漫轻度扩张;膀胱挛缩,壁不规则增厚,双侧输尿管全程略增宽;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图 1)。胃肠通过时间实验(GITT)显示钡条完全排出时间大于 10d(图 2)。胸部高分辨率 CT(HRCT):右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7 月 10 日给予甲泼尼龙 40mg,2 次 /d×7d 治疗,7 月 17 日改为泼尼龙 60mg/d。患者恶心呕吐、腹痛减轻,小便控制明显改善;腹泻次数仍较多,并出现记忆力下降、性格暴躁,夜间情绪较白天不同,诉要“病死”。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压力 53mmH2O,细胞总数 2/mm3;囊炎、麦胶性肠炎或肠气囊肿等。受累的部位可从口腔到肛门。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腹痛、腹泻、便血等。

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也称狼疮性肠炎或胃肠血管炎,是最常见的 SLE 肠道受累表现。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狼疮患者中的发病率为 0.2%~9.7%,亚洲发病率最高;有急性腹痛的 SLE 患者中发病率达 29%~65%。研究发现此类患者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滴度显著升高,且与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 糖蛋白抗体相关,结合病理分析,考虑炎症性血管炎或血栓性血管炎是主要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发热、腹胀、腹泻、呕血、黑便,甚至肠坏死和穿孔。腹部增强 CT 有助于诊断,可发现特征性的肠壁增厚“靶环征”,肠系膜水肿、系膜血管狭窄或充血“梳样征”,并评估病变范围。

SLE 相关失蛋白肠病发生率为 1.9%~3.2%,近一半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可能与黏膜溃疡、血管炎和补体或炎症因子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PLE 患者全身水肿明显,可有双侧胸水、腹水,仅 50% 出现非脂肪性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肠管扩张、肠壁增厚等肠系膜血管炎表现,血清补体和白蛋白明显减低,常与其他系统受累伴发。患者 ANA 均为斑点型或斑点均质型阳性,47% 患者抗 Ro 抗体阳性,78% 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为轻中度狼疮活动。与特发性失蛋白肠病和肠系膜血管炎患者相比,此类患者血沉、胆固醇更高,血脂更低。诊断是除外性的,Tc-99m 人白蛋白放射性示踪检查有助于诊断和监测病情,蛋白丢失部位多在小肠。肠镜检查意义不大,多数情况下镜下黏膜正常,活检病理亦无特征性改变。

假性肠梗阻,常见于疾病活动期,2/3 患者可合并输尿管肾盂积水和 / 或膀胱炎(膀胱体积缩小)。此病少见,国际上只有数十例报道。发病机制可能是因为自身抗体或血管炎引起的平滑肌细胞、神经损伤或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甚至浆膜炎和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anti-PCNA)、抗 Ro 抗体和抗 RNP 抗体的阳性率较高。食管或胃窦十二指肠测压证实消化道蠕动波减弱减少,甚至消失。CT 等影像学证实肠管内大量积液、肠壁增厚,膀胱缩小和肾盂输尿管积水。

肠系膜血管炎、假性肠梗阻、失蛋白肠病并非截然分开,可以同时出现。本例患者以假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合并膀胱炎和肾盂输尿管积水。患者起病早期无明显蛋白尿而血白蛋白明显减低,不除外存在肠系膜血管炎引起白蛋白丢失;患者血白蛋白减低并不显著,腹泻突出,水肿不明显,不符合失蛋白肠病常见表现;后期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可能由狼疮肾炎引起。

病情评估和预后

Xu 等报道合并胃肠道受累患者与非肠道受累的 SLE 患者 SLEDAI 评分相似,但死亡率明显增加(10.3% 比 2.2%),死亡原因有肠道穿孔和出血、肺栓塞、肺泡出血。提示此类患者 SLEDAI 评分不能完全反映病情活动度。监测消化道症状、影像学、治疗反应和严重急腹症的发生,有助于判断预后。

治疗方案选择

一般治疗:如合理的肠道休息,肠外营养支持,失蛋白肠病和假性肠梗阻患者可考虑奥曲肽治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尚无标准可循。不同临床表现,治疗选择和疗效不同。

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及时大剂量激素治疗常能使其缓解;Kim 等发现肠壁水肿严重(肠壁厚度大于 9mm)、激素治疗时间短、激素累积剂量小者易复发;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面积肠缺血或肠穿孔应尽早手术治疗。

Mok 等曾总结治疗经验,单用足量激素治疗,88%PLE 患者可获得缓解,31% 在减量维持中复发。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1g/ 月冲击治疗)或硫唑嘌呤(每天 1~2mg/kg),完全缓解率可达 90%,平均随访 5 年,复发率仅 6%,且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否初始治疗即选用免疫抑制剂,目前仍有争议。Kim 等报道 7 例 PLE 患者,其中 4 例胆固醇大于 6.4mmol/L(248mg/dL),患者对单纯激素治疗(每天 1mg/kg)反应良好,而另 3 例胆固醇小于 5.7mmol/L(219mg/dL)患者仅在加用环磷酰胺(每月 500mg/m2)后才缓解,提示胆固醇水平可能帮助初始治疗选择。

假性肠梗阻(IPO)治疗应选择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用抗生素抑制细菌过度生长,促动力药物和全肠外营养支持。侯勇等报道 11 例 IPO 患者均给予足量激素治疗,4 例行甲强龙冲击治疗,7 例合并运用 CTX,除 1 例死亡,其余病情均缓解。Perlemuter 等报道部分患者经 1g/d 甲强龙冲击治疗,全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达 2~8 周。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反应较好,延迟诊治可能造成不可逆结果或功能损坏,如肠壁纤维化和神经丛损伤,死亡率高达 18%。

SLE 患者合并急腹症,如有穿孔、出血或坏死表现,应及时手术治疗。据报道早期手术治疗(24~48h 内)无死亡,48h 后手术者死亡率大于 90%。本例患者无严重急腹症发生,肠壁水肿不突出,但肠积液明显,腹泻次数多,延长足量激素治疗时间,并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最终获得良好疗效。

狼疮脑病与硬膜下积液、心境障碍

SLE 的神经精神系统损害,又称神经精神狼疮(NPSLE),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前者又称狼疮脑病。NPSLE 的中枢神经损害,正如狼疮胃肠道表现一样,变异性很大,临床症状丰富,诊断困难。1990 年专家共识中列举的狼疮脑病的表现有 29 条之多,199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对狼疮脑病的分类定义将其简化为 19 条: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脱髓鞘疾病、头痛、运动障碍、脊髓疾病、癫痫综合征、急性精神混乱状态、焦虑障碍、认知异常、心境障碍和精神病等。其病理机制包括缺血性损伤、出血、白质病变、神经元功能异常和心理反应缺陷。

队列研究显示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病率为 30%~40%。已知危险因素有狼疮明显活动,曾有狼疮脑病发作和持续中高滴度抗磷脂抗体阳性。全面详细的狼疮脑病评估,包括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脑电图、神经精神功能测试、肌电图、血管超声和眼底检查等。脑脊液检查仅约 50% 患者轻度异常,主要用于排除颅内感染;头颅 MRI 是最基本的检查,典型的表现是 T2 加权像皮层下和脑室旁白质点状高信号。常规 MRI 对狼疮脑病敏感性为 40%~50%,特异性为 60%~80%;特别是对弥漫性狼疮脑病,常规 MRI 不一定能发现异常。一些新的影像方法,如 MRS(核磁波谱)、MTI(磁转移成像)、PET/SPEC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 / 单光子发射型断层成像)逐渐运用于临床。抗体检测是另一个诊断研究热点,多种抗体与狼疮脑病相关,如抗神经元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磷脂抗体、抗干燥综合征 A(SSA)、抗 Smith、抗组蛋白和抗核糖体 P 抗体等。

SLE 相关的硬膜下积血引起头痛,肿瘤样占位效应的报道并不少见;硬膜下积液报道罕见。Shas-key 等 1995 年报道 1 例女性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脑炎和脑膜炎,出现硬膜下积液合并急性意识功能障碍,经大剂量激素治疗后积液吸收,意识好转。本例患者病程中有嗜睡史,心境障碍,35 岁壮年期 MRI 发现硬膜下积液和老年样脑改变,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除外感染后,考虑狼疮脑病诊断成立;患者无明显器质性脑病,无需强化治疗;继续足量激素治疗,患者上述症状好转。

心境障碍是仅次于头痛的狼疮脑病症状,发生率 10%~20%,一些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率甚至更高。Zakeri 等在伊朗 SLE 患者自评量表调查中发现 60% 患者符合抑郁状态,最常见的 3 种主诉是乏力、易激惹和悲伤。许多其他慢性免疫相关疾病,如白癜风、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中抑郁症状也很普遍。本例患者病程中性格暴躁、易激动、诉“要死”,符合抑郁状态,可能与心理反应缺陷或神经元功能异常有关,对症治疗后好转。在 SLE 患者治疗中,监测精神情绪状态,可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开始治疗,改善预后。

编辑: 雨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