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度论 白话译(84)

 办公用品专卖店 2014-11-17
     
          大智度论 白话译(84)
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问道人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大智度论 白话译(84) 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 云中老歌 - 云中老歌的博客
 

皆有上法。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余残是相应因。五善分摄四念处,四念处亦摄五善分,余残不相摄;不善,无记漏法不摄。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再往上还有法。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不有。身、口业及心不相应众行,是不相应因;剩下的是相应因。五善分包括四念处,四念处也包括五善分,剩下的不相关联;不善,不属于无记漏法。或有四念处不是有漏,或有漏不是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也是有漏,或不是四念处也不是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无漏四念处。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四念处亦有漏者,有漏四念处。非四念处非有漏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

(有四念处不是有漏的,是无漏四念处。有漏不是四念处的,是除有漏四念处,剩下的有漏法。四念处也是有漏的,是有漏四念处。不是四念处不是有漏的,是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

或有四念处非无漏,或有无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无漏,或非四念处非无漏。有四念处非无漏者,有漏四念处。有无漏非四念处者,三无为法。有四念处有无漏者,无漏四念处。非四念处非无漏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
或有四念处不是无漏,或有无漏不是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也是无漏,或不是四念处也不是无漏。有四念处不是无漏是有漏四念处。有无漏不是四念处的是三无为法。有四念处是无漏的是无漏四念处。不是四念处不是无漏的,是除有漏四念处,剩下的有漏法。)

是缘念处,缘念处中,一念处是色,三念处非色。三不可见,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者一入,不可见者九入及一入少分。三无对,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对十入,无对一入少分。

此缘念处,缘念处中,一念处是色,三念处不是色。三念处不可见,一念处应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身念处)身念处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可见的是一入,不可见的是九入及一入少部分。三念处无对,一念处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身念处)身念处有对是十入,无对是一入的少部分。)

身念处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无漏一入少分;受念处有漏意相应是有漏,无漏意相应是无漏,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漏想众、行众,是有漏;无漏想众、行众及无为法,是无漏。

(身念处有漏十入及一入的少部分,无漏一入的少部分;受念处有漏意相应是有漏,无漏意相应是无漏,心念处也是这样;法念处的有漏想众、行众,是有漏;无漏想众、行众及无为法,是无漏。)

三是有为,一当分别:法念处想众、行众是有为,三无为法是无为。不善身念处及善有漏身念处是有报,无记身念处及无漏是无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如是。

(三念处是有为,一念处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法念处):法念处的想众、行众是有为,三无为法是无为。不善身念处及善有漏身念处是有报,无记身念处及无漏是无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这样。)

三从因缘生,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从因缘生,无为不从因缘生。三三世摄,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是三世摄,无为非三世摄。

(三念处从因缘生,一念处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法念处)法念处的有为从因缘生,无为不从因缘生。三念处属于三世,一念处当分别:法念处的有为是属于三世,无为不属于三世。)

一念处摄色,三摄名。一念处内入摄;受念处、法念处,外入摄;一当分别:身念处,或内入摄,或外入摄;五内入是内入摄,五外入及一入少分是外入摄。以慧知。有漏者是一断见,无漏者非断见。

(一念处属于色,三念处属于名。一念处属于内入;受念处、法念处属于外入;一念处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身念处)身念处,或属于内入,或属于外入;五内入是属于内入,五外入及一入少部分是属于外入。用智慧知。有漏的是一断见,无漏的是不断见。)

有漏者可断,无漏者非可断。修当分别:身念处善应修,不善及无记不应修;受、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为善法应修,不善及无记及数缘尽,不应修。垢当分别:身念处隐没是垢,不隐没非垢;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有漏的可断,无漏的不可断。修行应当分别:身念处是善应当修学,不善及无记不应修学;受、心念处也是这样;法念处的有为善法应当修学,不善及无记及数缘尽,不应修学。垢也应当分别:身念处隐没是垢,不隐没不是垢;受、心法念处也是这样。)

三念处是果亦有果;一当分别:法念处或果非有果,或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数缘尽,是果非有果;有为法念处,是果亦有果;虚空、非数缘尽,是非果非有果。

(三念处是果也有果;一念处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法念处)法念处或是果不是有果,或是果也有果,或不是果没有果;数缘尽,是果没有果;有为法念处,是果也有果;虚空、非数缘尽,不是果没有果。)

三不受;一当分别:身念处堕身数是受,不堕身数非受。三非四大造,一当分别:身念处九入及二入少分,四大造;一入少分,非四大造。

(三念处不受;一念处当分别:身念处堕身数是受,不堕身数不是受。三念处不是四大造,一念处当分别:(应当分别的是身念处)身念处九入及二入少部分,四大造;一入少部分,不是四大造。)

三念处有上,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及虚空、非数缘尽,是有上;涅槃是无上。四念处若有漏是有,若无漏是非有。

(三念处上面还有法,一念处应当分别:法念处有为及虚空、非数缘尽,此上面有法,所以叫有上;涅槃上面再也没有法啦,所以叫无上。四念处如果有漏是有,如果无漏是'不是有。)

二念处相应因,一念处不相应因,一当分别:受念处、心念处,相应因;身念处不相应因;法念处想众及相应行众,是相应因;余残是不相应因。四念处分摄六善法,六善法亦摄四念处分。

(二念处相应因,一念处不相应因,一念处当分别:受念处、心念处,相应因;身念处不相应因;法念处想众及相应行众,是相应因;剩下的是不相应因。四念处分包括六善法,六善法也包括四念处的部分。)

不善分、无记分,亦如是随种相摄。三漏摄一念处分,一念处分亦摄三漏。有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有漏。无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无漏。如是等义,千难中广说。

不善分、无记分,也是这样随种相摄。三漏摄一念处分,一念处分也摄三漏。有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也摄有漏。无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也摄无漏。象这样等义,千难中广说。)

问曰:何等为内身?何等为外身?如内身、外身皆已摄尽,何以复说内外身观?  

(问:什么是内身?什么是外身?如内身、外身都已包括完啦,为什么再说内外身观?)

答曰:内名自身,外名他身。自身有二种:一者、身内不净,二者、身外皮毛爪发等。  

(答:内指自身,外指他身。自身有二种:一、身内不净,二、身外皮毛爪发等。)

复次,行者观死尸胮胀烂坏,取是相,自观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离此法。死尸是外身,行者身是内身。如行者或时见端正女人心著,即时观其身不净,是为外;自知我身亦尔,是为内。

又,修行的人观察死尸胮胀烂坏,取此相,观察自身也是这样,像这样的事我未离此法。死尸是外身,修行的人身是内身。如修行的人或有时见端正女人心著,即时观其身不净,这是外;自知我身也是那样,这是内。)

复次,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四大为内身,四大造色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自身及眼等诸根,是为内身,妻子财宝田宅所用之物,是为外身。  

(又,眼等五根是内身,色等五尘是外身;四大是内身,四大造色是外身;觉苦乐处是内身,不觉苦乐处是外身;自身及眼等众根,这是内身,妻子财宝田宅所用之物,这是外身。)

所以者何?一切色法,尽是身念处故。行者求是内身,有净、常、乐、我不?审悉求之,都不可得,如先说观法。内观不可得,外或当有耶?何以故?外物是一切众生著处。外身观时,亦不可得。

(为什么?因为一切色法,全是身念处。修行的人求此内身,有净、常、乐、我不?全部仔细祥审寻求,都不可得,如前面说的观法。内观不可得,难道外还会有吗?为什么?外物是一切众生著处。外身观时,也不可得。)

复作是念:我内观不得,外或有耶?外观亦复不得!自念我或误错,今当总观内外。观内、观外,是为别相;一时俱观,是为总相。总观、别观,了不可得,所观已竟。

犹作此念:我内观不得,外物或者有?观外物也不得!自念我或者误错,现在应当总观内外。观内、观外,这是别相;一时全观,这是总相。总观、别观,了不可得,所可观的已经观罢啦。)

问曰:身念处可得内外,诸受是外入摄,云何分别有内受、外受?  

(问:身念处可得内外,众受是属于外入,如何分别有内受、外受?)

答曰: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粗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

(答:佛说有两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又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因为十二入由众受生,内六入部分生的受这是内,外六入部分生受这是外。粗受是外,细受是内。)

二种苦:内苦、外苦。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

(两种苦:内苦、外苦。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身苦是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这些是身苦;心苦是忧、愁、瞋、怖、嫉妒、疑,这些等是心苦。)

二苦和合,是为内苦。外苦有二种: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是二种苦,名为外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二苦和合,这些是内苦。外苦有两种:一、作王的人胜自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此两种苦,叫作外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这样。)

复次,缘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  

(又,缘内法,这些是内受;缘外法,这些是外受。)

复次,一百八受,是为内受;余残是外受。  

(又,一百八受,这些是内受;剩下的是外受。)

问曰:心是内入摄,云何言观外心?

问:心是属于内入,为何说观外心?)

答曰: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缘内法故是为内心。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内五盖、内七觉相应心,是为内心;外五盖、外七觉相应心,是为外心。如是等种种分别内、外,是为内、外心。

答:心虽属于内入,缘外法而称为外心,缘内法这些是内心。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收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内五盖、内七觉相应心,这些是内心;外五盖、外七觉相应心,这些是外心。象这样等种种分别内、外,这是内、外心。) 

问曰:法念处是外入摄,云何言观内法?  

(问:法念处是属于外入,为何说观内法?)

答曰:除受,余心数法能缘内法心数法是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为外法。  

(答:除受,其他的心数法能缘内法,心数法是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这些是外法。)

复次,意识所缘法,是名为内法。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外法。  

(又,意识所缘法,这些称为内法。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此中除受,剩下的心数法称为内法;其他的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这些是外法。)

四正勤有二种:一者、性正勤,二者、共正勤。性正勤者,为道故四种精进,遮二种不善法,集二种善法。

(四正勤有两种:一、性正勤,二、共正勤。性正勤是为道而行四种精进,遮两种不善法,聚集二种善法。)

四念处观时,若有懈怠心,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五种信等善根时,不善法若已生为断故,未生不令生故,勤精进。信等善根未生为生故,已生为增长故,勤精进。精进法于四念处多故,得名正勤。

(四念处观时,如果有懈怠心,五盖等众烦恼覆心,离五种信等善根时,不善法如果已生为了断,没有生不使生,勤精进。信等善根没有生为了生,已生为了增长,勤精进。精进法在修四念处时用的多,得名正勤。)

问曰:何以故于七种法中,此四名正勤?后八名正道,余者不名正?  

(问:为什么在七种法中,此四名正勤?后八名正道,其他的不名正?)

答曰: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行道趣法故,畏堕邪法故言正道。性者,四种精进性;共者,四种精进各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若色、若无色,如上说。

(答:四种精进,心勇发动,因为畏错误而说正勤;因为行道趣法,畏堕邪法说正道。性是四种精进性;共是四种精进各为首,因缘生道。或有漏,或无漏,或色、或无色,如上面说的。)

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行四正勤时,因为心小散,以定摄心,叫如意足。譬如美食,少盐就没有味,得盐就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两足,又得好马好车,所到如意。修行的人这样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因为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智、定力等,因为所愿都得而称如意足。)

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

(问: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为什么不叫如意足?)

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定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

(答:彼虽有定,因为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修行的人不得如意愿。四种定是指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因缘定而生道,或有漏、或无漏。)

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定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共善五众,名为共如意。欲生等四种定,名为性如意。四正勤、四如意足,如性念处、共念处中,广分别说。

(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因缘定生道,或有漏、或无漏。共善五众,名为共如意。欲生等四种定,名为性如意。四正勤、四如意足,如性念处、共念处中,广分别说的。)

五根者,信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一心念不散,是名定根;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

五根,信道及助道善法,这叫信根;行此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这叫精进根;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这叫念根;一心念不散,这叫定根;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叫慧根。

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如五根中说。是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若有是法,必随正定;若无是法,必堕邪定。  

(此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这样称为力,如五根中说的。此五根、五力,包括在行众中;常共相应,随心行,是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如果有这些法,必随正定;如果没有这些法,必堕邪定。)

七觉,如先说义。  

(七觉,如前面说的义理。)

问曰:先虽说义,非以阿毗昙法说。

(问:前面虽已说义理,不是用阿毗昙法说的。)

答曰:今当更说,如四念处义。是七觉分,无色,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慧知,非断见,非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非有,相应因。

(答:现在当再说,如四念处义。此七觉分,无色,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因缘所生,包括在三世里,属于名,属于外入。用慧才能知道,不是断见,不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也有果,不是受法,不是四大造,上面还有法,不是有,相应因。)

二善分摄七觉分,七觉分摄二善分,不善、无记、漏、有漏法不相摄。无漏二分摄七觉分,七觉分摄无漏二分。如是等种种,如千难中广说。  

(二善分包括七觉分,七觉分也包括二善分,不善、无记、漏、有漏法不相关联。无漏二分属于七觉分,七觉分包括无漏二分。象这样等种种,如千难中广说的。)

八圣道分,如先说。正见是智慧,如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中说。正思惟,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正方便,如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中说。正念,如念根、念力、念觉中说。

(八圣道分,如前面说的。正见是智慧,如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中说的。正思惟,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发动,觉知筹量。正方便,如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中说的。正念,如念根、念力、念觉中说的。)

正定,如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中说。正语、正业、正命,今当说。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以无漏智慧除舍,离余口邪业,是名正语。正业亦如是。五种邪命,以无漏智慧除舍离,是为正命。

(正定,如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中说的。正语、正业、正命,现在应当说。除四种邪命,摄口业,用无漏智慧除舍离其余的口邪业,这叫正语。正业也是这样。五种邪命,用无漏智慧除舍离,这是正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