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清官廉洁自律诗

 非常名5591 2014-11-17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地方索取名贵物品,在其离任还乡时,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成一诗追悔已过。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这两片石,是他一次游天竺山拾取的,当时,他遥望杭州和天竺山,深感愧疚,想每个游山的人都和他一样随便带走两片可爱的山石,那天竺山为期不远就“山将不山”了。他自觉贪污了千金似的,心里好不沉重。

 明代况钟,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正统5年(公元1440年)他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百姓话别,体现了他在老百姓面前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于谦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于谦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是与他青年时代读书写下言志诗《石灰吟》密切关联的:

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都是于百姓有害的。从他任满写的《任满偈城隍诗》里可见其思想面貌之一斑:

 一官来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

 去时还似到时贫。

 历代清官廉洁自律诗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朱熹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他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一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婿: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铬。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作知县,正直清廉,重士爱民,勤政为官。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蔡知县大为感动,吟诗抒怀: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无独有偶,郑板桥从潍县离任回扬州时,百姓也是夹道欢送,依依难舍,郑板桥胸中涌起无限波涛,遂画竹题诗以泻心迹:

 乌纱掷去不作官,

 囊中羞涩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山作渔杆。

 纵观中国古代置身仕途清官的“言为心声”,皆是以实际行动,拒腐蚀而不染,书写了勤政为民、大公无私的清官史。察古知今,21世纪的为官者要求更高,标准更高,人民的期望更高,无妨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照照自己,严于律己,做一个人民称须的好公仆。(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成国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