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好中医的途径

 maqianzi 2014-11-17
学好中医的途径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昔日的名老中医们,现仍健在的是极个别了,而他们的治学和临床经验却一直在教育和引导着后学者,为我们的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日读到该书,结合目前的中医教育状况,觉得实在有必要从这些老前辈的治学经验中学习和探索学好中医的途径。
 勤学、仁爱、善思
书中记载的名老中医们多是在1895年以后出生的,正生活在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人民生活极端贫苦,军阀割据、战争不断,经常颠沛流离。而就在这样一个饥寒交迫的乱世中,要想学好中医来谋生又是何等艰难!可是,老前辈们都是极其勤奋好学的,甚至半工半读,经常学习到深更半夜,奋发努力,孜孜以求。这种对中医的虔诚笃信和求学精神对现在具有优厚学习条件的学子们实在是一种有力的鞭策了,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弘扬中医。
由于出身贫苦,老前辈们深知人们的冷暖饥饱,深知人们经受的苦难和病痛,几乎所有的老中医们都提到了要仁爱大众,甚至无偿施诊施药,无论权贵还是贫贱,均一视同仁,绝不可明哲保身,见死不救。而今,我们更应当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本着仁爱和普济苍生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们解除痛苦,恢复健康。自觉拒绝“红包”和药品回扣,拒绝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药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大众,服务大众。
在探求医学真理的过程中,老前辈们提出做学问一定要善于思考,诚如赵金铎老中医所说“非要有一番贯穿错杂、磅礴会通、端本寻支、溯流讨源的取类比象、逻辑推理的思维不可”。应当对浩繁的医学卷帙辨别真伪,决不盲从,“师古而不泥古”,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创新,而且要在医疗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七损八益”,有的把七、八理解为男子女子,有的理解为阴阳,也有的理解为“七上八下”一样的概数,而方药中老中医仔细思考、佐证后认为应该理解为阴阳,“损”作为“制”字理解。这种善思、求真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博览群书,内化精深的中国文化蕴涵
做一个好的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有俗话说“秀才学医,罩里捉鸡”,老前辈们都强调掌握精深的中国古文化知识是加强中医功底的前提。由于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因此与儒学、易学、佛学、道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已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浑为一体了。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自然也应当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博览群书,无论是经史子集的古典著作、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医著作,还是西医学的现代进展,都可以做到“开卷有益”,作为一种知识储备。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哪一位老中医是顽固地反对现代医学的,而往往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共同为人们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服务。
当然,仅仅是博览还不够,还要加以分析归纳,吸精去粗,由博返约。也就是要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共同的规律。对于一些自己心仪的医家医著,要做到精读精研,把他们的经验内化为自己能运用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临床思维。如很多老中医就特别推崇叶天士和张锡纯,对他们的学术经验和医学著作能做到滚瓜烂熟。这就需要潜心学习、潜心做学问了,岂是现今某些浮躁者所能做到!
 熟读中医经典著作
那个年代学习中医,包括一些私立的中医学校,都是从中医经典著作入手。一种是从奥涩难懂的“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入手,另一种则是从较为通俗易懂的“四小经典”著作(《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入手。“四小经典”已经基本上被现行的教科书所代替了,大家都公认的、特别重视的是“四大经典”,还有后来的温病学著作。几乎所有书中的老中医都是练背书的“童子功”出身,尤其是张仲景的著作无一例外都认为要熟记熟背。也有的老中医坦言初背并不理解,待到后来借助历代医家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才慢慢懂得,再到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更是深深感到受益匪浅,往往有恍然大悟、如鱼得水之感。提到背诵,背一些好版本的方药和临床教材也是不无裨益的。
虽然,现在中医院校都有配套的系列教材,内容也都是来自于一些中医经典著作,但熟读、精读一些中医经典原著仍是必要的。由于原著“文繁、理奥、趣深”,所以要借助一些参考书来理解,对于一些重点章节,仍主张不仅要熟读、读透,也要下一番苦工夫,把它背诵下来,待到临证用到时,自然豁然开朗。实际上,熟读和背诵的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在临床中体会和验证,发展和创新。如此多的名老中医极力劝导学习的著作,无一例外重视经典的共识,实在值得让那些将中医经典列为选修课、将课时一减再减的中医院校深思!
 注重师承
书中的大部分名老中医是跟师学徒(包括家传)出身,少部分是在私立中医学校学习的,实际上当时的中医学校也都是由著名中医学家所创办,教师也都是名医,所以仍是师承的本质。只有极个别的是自学成才,坐堂时在药柜边“偷学”同堂名医的“绝活”。由于中医是由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异彩纷呈地共同构成的,多跟师学习,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是传承中医精髓、增长临床经验、快速成才的一条捷径。昔日跟随了17位老师而成为名满大江南北的名医叶天士更是明证。值得提出的是,有名老中医提到,这个“师”除了是指正规拜的老师外,也可以是其他师长、朋友、同学、学生,甚至是乡间凡夫,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有长处就可诚恳拜师吸取,甚至“不耻下问”。
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有机地结合中医的师承教育规律。国家已经安排了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带徒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传承中医学术的效果。然而,这点规模还是远远不够的,各中医院校、中医院都应当有组织地安排一批又一批的“师带徒”。无论是在校的学子,还是在职的中医师,都应当主动地、自觉地学习老中医经验,背诵一些名医的名方,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自然会“下笔如有神”,思如泉涌,而倍感轻松,信心百倍。
 坚持临床实践,写好“脉案”
所有名老中医们都是那么酷爱临床,无论是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旧政府打压,还是西学的冲击,他们都坚持在临床一线,一心一意用中医药为人们切实解除苦痛。湖南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熊继柏教授就说道:“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的理论必须和临床实际相结合,才会鲜活灵动,才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也必须多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中医基本理论,提高临床技能。也只有在临床中看到中医的切实疗效,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热爱中医、发展中医,否则就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成为中医院校自己培养的自己的“掘墓人”,实在可悲!而今,我们见到中医院校里许多从事中医基础教学和科研的老师们几乎从不上临床,正可谓“无本之木”,实在令人费解。断了临床实践的生命源泉,那些所谓的科研成果,多少能有真正的价值呢?中医理论体系本身源于临床,也必须在临床中体会、积累、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坚持临床实践,是学好中医最根本的一条。
昔日的名老中医们都非常注重写好“脉案”,不仅要毛笔字漂亮,更要用中医基本理论阐释理、法、方、药,简明扼要,丝丝入扣。在今天就是要写好中医病历了,最关键的仍然是对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叙述,这样主要是能锻炼自己纯正的中医临床思维,这也是一个好中医成长的关键之一。 学好中医的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