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wxhqyfpy 2014-11-18

一、黄酮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 (1)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2)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连接济连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 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槐糖、龙胆二、芸香糖、新橙皮糖、刺槐二糖等。 三糖类:龙胆三糖、槐三糖。 酰化糖类: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 黄酮苷中糖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

 2、黄酮类化合物颜色、旋光性、溶解性的特征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1)颜色: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有交*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种类、数目、取代位置有关。以黄酮为例,其色原酮部分原本是无色的,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了交*共轭体系,使其共轭连延长,因而显出颜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不显色)。 (2)旋光性:黄酮苷类由于在结构众引入了糖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3)溶解性: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羟基被糖苷化后,在水中溶解度则相应增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泽相应减小。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等极性有机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一般情况下,苷的糖链越长,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碱强弱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及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1)酸性强弱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及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7,4′ - 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2)-吡喃酮环上的醚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有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浓盐酸等生成洋盐,但生成的洋盐极不稳定,遇水即可分解。

4、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应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多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ν--吡喃酮环有关。(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橙红-紫红色,少数显紫-蓝色,当B-环上有-OH或-OH3取代时,呈现的颜色随之加深。(2)四氢硼纳(钾)反应:NaBH4可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反应产生红-紫色。(3)硼酸显色反应:当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下列结构时,在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可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

 5、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提取方法和主要分离方法的原理以及它们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黄酮类在花、叶、果中一般多以苷的形式存在,在木部坚硬组织中,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黄酮苷以及极性稍大的苷元(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一般可用丙酮、乙酸乙酯、乙醇、水或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用的最多的是甲醇-水(1:1)或甲醇。(1)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过程也可以用逆流法进行。常用的溶剂系统由:水-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等。溶剂萃取过程在除去杂质的同时,往往还可以收到分离苷和苷元或极性苷元与非极性苷元的效果。(2)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苷类虽有一定极性,可溶于水,但却难溶于酸性水,易溶于碱性水,故可用碱性水提取,在将碱水提取液调成酸性,黄酮苷类即可沉淀析出。在用碱酸法进行提取纯化时,应当注意所用碱液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在强碱性下,尤其加热时破坏黄酮母核。在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以免生成洋盐,导致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又重新溶解,降低产品吸收率。当药材中含有大量果胶、粘液等水溶性杂质时,宜用石灰乳或石灰水代替其他碱性水溶液进行提取,以使上述含羧基的杂质生成钙盐沉淀,不被溶解。

分离方法:柱色谱法、PH梯度萃取法、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管能团进行分离(1)柱色谱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及纤维素粉等。也可用氧化铝、氧化镁及硅藻土等。 [1]硅胶柱色谱:主要适用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醚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供试硅胶中混有的微量金属离子,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除去,以免干扰分离效果。 [2]聚酰胺柱色谱:对黄酮类化合物来说,聚酰胺是较为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位置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黄酮类化合物从聚酰胺柱上洗脱时的规律:[1]苷元相同,洗脱先后顺序是:叁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2]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即相应减慢。[3]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先后流出顺序一般是: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4]查耳酮比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6、黄酮类化合物色谱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1)原理:黄酮类化合物的苷元中,平面性较强的分子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用含水类溶剂如3%-5%HOAc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0.02);而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等,因亲水性较强,故Rf值较大(0.10-0.30)。同一类型的苷元,Rf值依次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应用: 纸色(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的混合物。混合物的鉴定常用双向色谱法。 硅胶薄层色谱法:用于分离鉴定弱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教好。 聚酰胺薄层色谱:特别适合于分离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

 7、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和查耳酮的UV光谱特征。 黄酮、黄酮醇:黄酮及黄酮醇母核上的羟基甲基化或苷化时,将引起相应吸收带,尤其是带Ⅰ向紫位移。当羟基乙酰化后,原来的酚羟基对光谱的影响将会完全消除。 查耳酮及橙酮类:共同特征是带Ⅰ很强,为主峰;而带Ⅱ则较弱,为次强峰。查耳酮中,带Ⅱ位于220~270nm,带Ⅰ位于340~390nm。 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特征是带Ⅰ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处有一肩峰。主峰位置,异黄酮(245~270nm)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270~295nm)。

二、黄芩中所含代表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鉴定方法和生物活性。 理化性质:黄芩苷为淡黄色结晶mp223℃,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热乙酸。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乙酸铅生成红色沉淀。溶于碱及氨水中初显黄色,不久则变为黄棕色。经水解后生成的黄芩素分子中具有邻三酚羟基,易被氧化转为醌类延生我而显绿色,这是保存或炮制不当的黄芩能够显绿色的原因。

 三、葛根中所含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方法,鉴定方法和生物活性。葛根总异黄酮中各种异黄酮不具有5-羟基,故可以用氧化铝柱色谱法分离,以水饱和正丁醇洗脱,可依次洗下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

四、银杏叶中所含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物活性。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双黄酮和儿茶素类等。

 五、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纸色谱(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的混合物。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除PC外,TLC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也日趋广泛。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与聚酰胺,其次是纤维素。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与鉴定弱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教好。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是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聚酰胺薄层色谱:特别适合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

六、槐米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熟悉) 槐米中含有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粘液质等。其中芦丁是有效成分。芦丁溶解度在冷水中1:10000,沸水中1:200,沸乙醇中1:60,沸甲醇中1:7,可溶于乙醇、吡啶、甲酰胺、甘油、丙酮、冰乙酸、乙酸乙酯中,不溶于苯、乙醚、氯仿、石油醚。芦丁含有邻二酚羟基,在空气中能缓缓变为暗褐色,在碱性条件下容易被氧化分解。硼酸能与邻二酚羟基结合,达到保护目的,故在碱性溶液中提取芦丁,往往加入少量硼砂。 10陈皮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机构、理化性质和鉴别方法。注意含有橙皮苷。橙皮苷几乎不溶于冷水,在乙醇或热水中溶解度较大,可溶于吡啶、甘油、乙酸或稀碱溶液,不溶于稀矿酸=氯仿、丙酮、乙醚或苯中。与三氯化铁、金属盐类反应显色或生成沉淀,与盐酸-镁粉反应呈紫红色。

七、萜类和挥发油类 1、萜的含义和主要分类法。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萜类化合物多具有不饱和键,其稀烃类常称为萜烯。(1)萜类化合物主要还是沿用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分类,即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进行分类。(2)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数的多少,可进一步将每类萜分为无环萜、单环萜、双环萜……,也有按所连功能基的不同将萜类分为萜烯、萜醇、萜醛、萜酮、萜酯、萜苷、及萜类衍生物碱等。 2、挥发油的定义,通性和化学组成。定义: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而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通行:挥发油大多数具有芳香嗅味,并具有多方面较强的生物活性,存在与植物的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道等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大多数成油滴存在,也有与树脂、粘液质共存者,还有少数以苷的形式存在。化学组成: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中萜类所占比例最大,有些含有脂肪族化合物或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1]萜类化合物: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其含氧衍生物多是该油中生物活性较强或芳香嗅味的主要成分。[2]脂肪族化合物: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3]芳香族化合物:大多数为苯丙素的衍生物。 3、挥发油的分离提取方法。 挥发油的提取可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压榨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1]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挥发油和水不相混溶的性质进行提取。馏出液若油水不分层,可采用盐析法促使挥发油自水中析出,或将初次蒸馏液重新蒸馏,在盐析后用低沸点有机溶剂(乙醚)萃取挥发油。[2]溶剂提取法:选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30℃~60℃)、乙醚等,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提取挥发油。提取液可蒸馏或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即可得到粗制挥发油。[3]压榨法:词法适用于含挥发油交稿新鲜植物药材的提取。[4]CO2超临界流提取法:利用一种植物在临界温度和压力时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常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提取挥发油。CO2超临界提取应用与提取挥发油,具有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商品质的突出优点。挥发油的分离方法:[1]:冷冻析晶法:将挥发油于0℃~-20℃以下放置使析出结晶,经重结晶可得单体结晶。[2]:分馏法:单萜类化合物的沸点随着双键的增多而升高,即三烯>二烯>一烯;含氧单萜的沸点随其官能团极性的增大二升高,即醚<酮<醛<醇<酸;酯比相应的醇沸点高。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在沸点的温度时往往被破坏,故通常都采用减压蒸馏。一般在35℃~70℃/1333.22Pa被蒸馏除阿里的是单萜烯类化合物;在70℃~100℃/1333.22Pa 蒸馏出来的是单萜含氧化合物;而在80℃~110℃133.22 Pa被蒸馏出来的则是倍半萜烯及含氧化物。[3]化学分离法:根据挥发油中各组成成分结构或特殊功能基的差异,用化学方法处理;[4]色谱分离法:吸附柱色谱:吸附剂多采用硅胶和氧化铝,洗脱剂多用石油醚或乙烷,混以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硝酸银络合色谱: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多具有双键,可按其双键的数目和位置的不同,与硝酸银形成络合物的难易一稳定性的差异,采用硝酸银-硅胶或硝酸银-氧化铝柱色谱或薄层色谱进行分离。 4、环烯醚萜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理化性质。(熟悉)环烯醚萜类的基本母核为环烯醚萜醇,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其半缩醛C1 -OH性质不稳定。多为白色结晶体或粉末,多具有旋光性,味苦。分子量小,具有极性官能团,偏亲水性,易溶于水和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氯仿、乙醚和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环烯醚萜苷的亲水性较其苷元更强。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 5、紫杉中所含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熟悉内容)紫杉醇为紫杉烷型三环二萜,其分子结构中有较多的取代基,如羟基、酮基、酯基、酰胺基、苯基等。紫杉醇在PH4~8范围内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很快分解,对酸相对较稳定;在甲醇钠溶液中发生剧烈反应;可与MnO2试剂发生氧化反应,不易被还原。紫杉醇为中性化合物。 6、龙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及提取分离方法(熟悉内容)龙胆中的主要成分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常用浸渍法以甲醇或乙醇从龙胆的根、茎粗粉中提取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7、挥发油化学常数的含义(熟悉内容) [1]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索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以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酸碱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2]酯值:是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的指标。以水解1g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3]皂化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8、挥发油的气相色谱鉴定方法(了解) 在挥发油的气液色谱中,作为流动相的气流(载气)一般是用氢、氮或氦。在挥发油分析鉴定中常选用非极性的饱和烃和烃润滑油类(如硅酮、甲基硅油等)和极性固定相类(如聚酯、聚乙二醇类等)作固定液。 单萜类在130℃柱温分离,倍半萜烯在170℃~180℃以上温度能更好的分离。含氧衍生物一般在130℃~190℃之间分离。目前多采用程序升温法,可使挥发油中的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一次获得分离。 9、薄荷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了解) 薄荷油,油中主要是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薄荷醇有3个手性碳原子,共有8中立体异构体。

八、皂苷 1、皂苷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1)结构特点:皂苷的结构可分为苷元和糖两部分。如果苷元为三萜化合物称为三萜皂苷,如为螺甾烷类化合物,则称为甾体皂苷。由苷元的一个羟基或羧基与糖形成的苷称为单糖链皂苷,由两个羟基或羧基与糖形成的苷称为双糖链皂苷。 (2)分类:甾体皂苷、 三萜皂苷 2、皂苷的理化性质性状: [1]分子量大,不易结晶,大多数为无色或乳白色无定形粉末,少数为结晶体。 [2]具有苦味及辛辣味,粉末对人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尤其鼻粘膜。例外,甘草有显著甜味,对粘膜刺激较弱。 [3]大多数具有吸湿性,应干燥保存。 [4]多数三萜皂苷呈酸型,例外,人参、柴胡皂苷为中性。自植物体内常以与金属李自如钾、镁、钙等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数甾体苷呈中性。 溶解性: 皂苷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难溶于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在正丁醇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常作为提取皂苷的溶剂。次级苷在水中溶解度小,易溶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等。 表面活性:皂苷水溶液经强烈震荡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可以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 溶血性: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现象。皂苷之所以能溶血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红细胞壁上的胆固醇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红细胞的渗透性,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而崩解。 溶点与旋光性:皂苷无明显的熔点,一般测的都是溶解点。皂苷元的熔解点随分子中的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升高。甾体苷元几乎都是左旋,不饱和的皂苷元或乙酰化物均较相应的饱和化合物更趋向于左旋。 皂苷的水解:皂苷苷键的裂解,通常可用一般苷类化合物苷键裂解的方法,如酸催化水解、氧催化水解、酶解等。 3、皂苷和皂苷元的提取方法及皂苷的沉淀分离法。(1)皂苷的提取: [1]通法提取:皂苷类常用醇提取,如果皂苷分子中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较多,亲水性较强,用烯醇提取效果好。 [2]甲醇或乙醇提取-丙酮或乙醚沉淀法。 [3]碱水提取法(2)皂苷元的提取:皂苷元多数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采用两相萃取法。 皂苷的精制与分离:[1]分段沉淀法:利用皂苷难溶于乙醚、丙酮等溶剂的性质及相互间溶解性的差异,将粗皂苷先溶于少量甲醇或乙醇中,然后逐滴加入乙醚、丙酮或乙醚-丙酮(1:1)的混合物溶,摇匀,皂苷即析出。 [2]胆甾醇沉淀法:甾体皂苷与胆甾醇可生成难溶性分子复合物,利用这条性质可以与其他水溶性成分分离开来,达到精制的目的。 [3]铅盐沉淀法: [4]色谱分离法: 4、皂苷的显色反应: [1]Liebermann反应: 样品溶于乙酐中,加入一滴浓硫酸,呈 黄→红→蓝→紫→绿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2]醋酐-浓硫酸反应:将样品溶于醋酐中,加入浓硫酸-醋酐(1:20)数滴,呈色同上。三萜皂苷(红色或紫色)甾体皂苷(兰绿色)。 [3]三氯乙酸反应:将含甾体皂苷样品的氯仿溶液滴在滤纸上,加三氯乙酸试液一滴,加热至6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 [4]氯仿-浓硫酸反应:样品溶于氯仿后加入浓硫酸,在氯仿层呈现红色或蓝色,硫酸有绿色的荧光。[5]五氯化锑反应:显蓝色、灰蓝色或灰紫色斑点。 5、人参、甘草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机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物活性及贮存保管注意事项。(1)人参:人参皂苷可分为三类, 人参皂苷二醇类(A型)、人参皂苷三醇型(B类)、齐墩果酸类(C型)。A型、B型的皂苷属于四环三萜,C型皂苷元则属于五环三萜。A型和B型结构特点是在C-8位上有一角甲基,C-13位有一βH,C-20为S构型。人参皂苷的提取与分离:人参皂苷单体成分的分离一般采用硅胶色谱法,常以氯仿-甲醇-水和正丁醇-乙酸乙酯-水等作为洗脱系统。(2)甘草:结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为18αH型,呈小片状晶体。另一种为18-βH型。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为甘草中的甜味成分,为无色柱状结晶,mp220℃(分解),易溶于稀热乙醇,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或乙醚,但极易溶于氨水中。皂苷的水溶液有为弱的起泡性和溶血性。甘草皂苷可以使用碱溶酸沉淀法进行提取与分离。 6、甾体皂苷的IR(紫外)光谱特征:(熟悉)由于甾体皂苷元大多无共轭体系,因此在近紫外区无明显的吸收,如果与浓硫酸作后,在270nm~275nm范围内可出现最大的吸收峰,可能与E、F螺环缩酮有关,可以用于甾体皂苷元的定性定量测定;凡含C-12羰基的甾体皂苷元都在350nm出现最大吸收峰;含有单羟基或双羟基的饱和甾体皂苷元,在310nm处均有吸收。 7、分离和纯化皂苷的吸附色谱法和分配色谱法:[1]吸附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氧化铝和反相硅胶,洗脱剂一般采用混合溶剂。[2]分配色谱法:一般用低活性的氧化铝或硅胶作吸附剂,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水或其他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进行梯度进行梯度洗脱。 8、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及贮存保管注意事项。(熟悉内容)柴胡中所含皂苷均为三萜皂苷,其苷元为齐墩果烷衍生物,具有下列五种结构类型。 9、分离皂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了解内容)一般使用反相色谱法,可采用分配色谱法进行分类。一般用低活性的氧化铝或硅胶作吸附剂,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水或其他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10、知母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了解内容)知母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皂类和芒果苷,其类别分别为螺甾烷醇类、异螺甾烷醇类和呋甾烷醇类。

九、强心苷 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结构特点:[1]甾体母核A、B、C、D四个 的稠合方式为A/B环有顺、反两种形式,多为顺式;B/C环均为反式;C/D环 顺式。[2]甾体母核的C-10、C-13、C-17位的取代基均为β构型。 C-3和C-14位有羟基取代。C-3位羟基多数为β-构型。C-14位羟基都为β-构型。[3]根据C-17位上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可将强心苷元分为两类,(1)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类)其基本母核称为强心甾。由23个碳原子组成。(2)乙型强心苷元,其基本母核称为海葱甾或蟾蜍甾。由24个碳原子组成。 2、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根据它们C-2位上羟基的有无可以分成α-羟基糖(2-羟基糖)和α-去氧糖(2-去氧糖)两类。α-去氧糖常见于强心苷,是区别其他苷类成分的重要特征之一。强心苷大多是低聚糖苷,少数是单糖苷或双糖苷。按糖的种类以及和苷元的连接方式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Ⅰ型强心苷: 苷元-(2,6- 二去氧糖)x - (D-葡萄糖)y Ⅱ型强心苷:苷元- (6-去氧糖)x-(D- 葡萄糖)y 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 3、强心苷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1)甾体母核的显色反应: [1]醋酐-浓硫酸反应:溶液呈黄→红→蓝→紫→绿的颜色变化,最后退化。 [2]Salkowski反应:氯仿层显红色或青色,硫酸层显绿色荧光 [3]Tschugaev反应:反应液呈现紫红→蓝→绿的颜色变化。 [4]三氯化锑反应:呈现灰蓝、蓝、灰紫等颜色斑点,此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用于纸色谱或薄层色谱的显色。 [5]三氯乙酸-氯胺T反应:利用次反应区别洋地黄类强心苷的各种苷元。(2)C-17位不饱和内酯环的颜色反应 利用此反应,可区别甲、乙型强心苷。 (3)α-去氧糖的颜色反应 [1]Keller-Kiliani( K - K )反应:此反应是α-去氧糖的特征反应。但只对游离的α-去氧糖或α-去氧糖与苷元连接的苷显色,α-去氧糖和葡萄糖或其他羟基糖连接的二糖、三糖及乙酰化的α-去氧糖,由于在此条件下不能水接触α-去氧糖二部显色。 4、强心苷的溶解性、酸水解法及UV光谱特征(熟悉内容) (1)溶解性:强心苷一般可溶于水,醇、丙酮等极性溶剂,微溶于乙酸乙酯、含醇氯仿,几乎不溶于乙醚、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而苷元则难溶于水等极性溶剂,易溶于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 强心苷的溶解性与其分子所含糖的数目和种类、苷元所含的羟基数目和位置等有关。 [1]糖的数目:糖基多的原生苷比其次生苷及苷元的亲水性强,可溶于水等极性大的溶剂而难溶于极性小的溶剂。 [2]羰基数目:羟基越多,亲水性越强。 [3]羟基的位置:当强心苷分子中羟基数目相同时,其苷元上的羟基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者亲水性强。 (2)酸水解法: 温和酸水解:用稀酸,在含水醇中经短时间加热回流,可使Ⅰ型强心苷水解为苷元和糖。此法水解条件温和,对苷元的影响较小,不致引起脱水反应,对不稳定的α-去氧糖亦不致分解。 强烈酸水解:Ⅱ型和Ⅲ型强心苷,由于糖的α-羟基阻碍了苷键原子的质子化,使水解较为困难,用温和酸水解无法使其水解,必须增高酸的浓度(3%~5%),延长作用时间或同时加压,才能得到定量的葡萄糖。但常引起苷元结构的改变,失去一分子或数分子水形成脱水苷元,而得不到原来的苷元。 UV光谱特征: 具有,△αβ-Γ-内酯环的甲型强心苷元,在217~220nm处呈最大吸收。 具有△αβ-δ-内酯环的乙型强心苷元在295~300nm处有特征吸收。 5、酶水解法及其在强心苷中生产中的应用(熟悉) 在含强心苷的植物中,有水解葡萄糖的酶,无水解α-去氧糖的酶,所以能水解除去分子中的葡萄糖,而得到保留α-去氧糖的次级苷。 乙型强心苷较甲型强心苷易被酶水解。 由于甲型强心苷的强心作用与分子中羰基数目有关,其强心作用的强度为: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 6、强心苷一般提取分离方法。(了解内容) 强心苷有亲水性、亲脂性、弱亲脂性之分,但均能溶于甲醇、乙醇中。常用甲醇或70%~80%的乙醇作溶酶,提取效率高,且能使酶失去活性。种子或脂类杂质较多时,须用石油醚或溶剂汽油脱脂后提取;原料是含叶绿素较多的叶和全草时,可用稀碱液皂化法,强心苷稀醇提取液经活性碳吸附也可除去叶绿素等脂溶性杂志;经氧化铝或聚酰胺柱吸附,可除去糖、水溶性色素、鞣质、皂苷、酸性及酚性物质。 分离混合强心苷,常采用溶剂萃取法、逆流分溶法和色谱分离法。两项溶剂萃取法和逆流分溶法均是利用强心苷在两项溶剂分配系数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分离亲脂性单糖苷、次苷和苷元,一般选用吸附色谱,常以氧化铝、硅胶为吸附剂,用正己烷-乙酸乙酯、苯、丙酮、氯仿-甲醇、乙酸乙酯-甲醇等作洗脱剂。

十、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1、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鉴别方法。 天然胆汁酸是胆烷酸的衍生物。胆烷酸的结构中有甾体母核,其中B/C环稠合皆为反式,C/D环稠合液多为反式,而A/B环稠合有顺反两种异构体形式。结构中多有羟基存在,羟基结合点往往在C3、C7和C12位上,羟基的取代既有α型号也有β型。 胆脂酸鉴别方法:[1]Pettenkofer反应:该反应是根据蔗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与胆汁酸缩合生成紫色物之的原理而进行的,所有的胆汁酸皆成阳性反应。 2、蟾酥中强心成分的结构特点: 蟾酥中具有强心作用的成分是:蟾蜍甾二烯类和强心甾烯蟾毒类。它们和强心苷有所不同的地方是强心苷在甾体母的C3位羟基上连接的是糖链,而蟾蜍甾二烯和强心甾烯蟾毒母核的C3位羟基多以游离状态存在或与酸成酯,故它们不是苷类化合物。它们与酸结合时分为三类:蟾毒类、脂肪酸酯类和硫酸酯类。 3、胆汁酸的提取方法(熟悉内容) 往新鲜动物胆汁中加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加热煮沸,使结合胆汁酸水解成游离胆脂酸钠盐而溶于水中,收集水层,加盐酸酸化,使胆汁酸沉淀析出,即得总胆酸粗品,然后再用适当方法进行分离、精制。 4、牛黄、熊胆、麝香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了解内容)牛黄中的主要成分是: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熊胆的化学成分是: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及胆甾醇和胆红素。麝香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麝香酮

十一、其他成分 1、金银花中绿原酸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 绿原酸为一分子咖啡酸与一分子奎宁酸结合而成的酯,[1]性状:针状结晶,熔点208℃,[2]酸碱性:呈较强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3]溶解性: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溶剂,微溶于乙酸乙酯,难溶于乙醚、;氯仿、苯等有机溶剂。[4]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中含有酯键,在碱性水溶液中易被水解。在提取分离过程中应避免被碱分解。 2、鞣质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和是否被酸水解的性质,可将鞣质分为两大类,即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根据可水解鞣质经水解后产生的种类,又可将其分为没食子酸鞣质和逆没食子酸鞣质。[1]没食子酸鞣质:这类鞣质水解后产生没食子酸(或其缩合物)和多元醇。[2]逆没食子酸鞣质:这类鞣质水解后产生逆没食子酸和糖,或同时有没食子酸等其他酸的生成。理化性质:[1]性状:肉质多为无定形粉末,分子量在500~3000之间,呈米黄色、棕色、褐色等,具有吸湿性。[2]溶解性:鞣质具有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溶剂,也可溶于乙酸乙酯,难溶于乙醚、氯仿等亲脂性溶剂。[3]还原性:鞣质是多元酚类化合物,易被氧化,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还原多伦试剂和费林试剂。

3、中药中存在的桂皮酸类主要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熟悉内容) 基本结构为苯丙酸,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等。有些桂皮酸衍生物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 4、有机酸的提取方法:(熟悉内容) (1)有机溶剂提取法、 (2)离子交换树脂法 5、鞣质的提取分离及除去鞣质的方法:鞣质提取:将药材粉碎,过筛,用95%乙醇冷浸或渗漉提取,提取液或渗漉液减压浓缩成膏。分离反法:葡萄糖凝胶柱色谱法也是分离鞣质的常用方法,常用的洗脱剂为水-甲醇-丙酮系统。除去方法: 冷热处理法、石灰法、铅盐法、明胶法、聚酰胺吸附法、溶剂法。 6、蛋白质、酶、多糖的一般性质。(了解内容)蛋白质:是一种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加热煮沸则变性凝结而自水中析出,振摇蛋白质水溶液能产生类似肥皂的泡沫;不溶于有机溶剂。蛋白质溶于碱性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显紫色或深紫色。这种反应称双缩脲反应,是鉴别蛋白质常用方法。酶: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除具有蛋白质的通性外,还具有促进中药化学成分水解的性质,在大多数情况下,需防止酶水解中药中欲提取的成分,为此,须使酶失去活性,如加热、加入电解质或重金属盐等均能使酶失去活性;有时则要利用酶水解的专属性,有选择地水解某种苷键。多糖:中药中常见的多糖为淀粉、菊糖、粘液质、果胶、树胶、纤维素和甲壳质等。多糖不具有单糖和低聚糖的一般性质,无甜味,大多数不溶于水,即使有的多糖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也只能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稀醇及其他有机溶剂。 7、蜕皮激素的定义、化学结构特点。定义:蜕皮激素是一类具有强蜕皮活性的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能够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表皮而使昆虫蜕皮,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结构特点:甾核上带有7位双键和6-酮基,此外还有多个羟基,因而在水中溶解度较大,蜕皮激素对人不仅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还有可排除体内的胆甾醇、降血脂以及抑制血糖上升等生理活性。

十二、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及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1、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意义和一般方法。意义:[1]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改进药物剂型、提高临床疗效[3]控制重要及其制剂的质量[4]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5]开辟药源、开发新药。一般方法: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临床调查、药材资源调查)、中药化学成分的预实验、活性成分的筛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