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术前 CT 示右肺动脉增粗,直径约 40 mm;图 2 肺动脉三维成像,箭头所指处为肺动静脉瘘处,直径约 38 mm;图 3 术后 CT 示肺动脉直径明显减小,直径约 23mm
患者男,50 岁。断续咯血 10 年余,气喘 1 月余。查体:血压 100/70 mm Hg(1 mm Hg=0.133kPa),右季肋区可闻及连续性杂音。不吸氧动脉血气分析示血氧分压 55 mmHg。胸部 CT(图 1、2) 示肺动静脉畸形,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增粗,左下肺动脉增粗;经右侧股静脉行肺动脉造影术,提示右肺动脉明显增宽,直径 40 mm,右下肺动脉 - 左心房可见一异常通道,直径 38 mm,血流速度快,平均主肺动脉压 85 mm Hg。心脏彩超示肺动 - 静脉瘘,重度肺动脉高压,三尖瓣中度、二尖瓣轻度反流。
2012 年 12 月手术。经右侧第 5 肋间后外侧小切口行右肺下叶切除、右肺动脉成形术。7 cm 切口进胸,仔细分离右侧胸腔广泛粘连,见右肺下叶实变,可触及血管搏动,沿叶间裂分离下叶肺动脉,见一肺动脉分支直接连至肺静脉最终回流入左心房,用血管闭合器予离断;分离下叶肺动脉各支和下叶肺静脉,分别用血管闭合器离断;游离下叶支气管,用闭合器闭合并离断之,移除下肺。游离右肺动脉,见右肺动脉明显增粗,经心包腔阻断增粗的右肺动脉近心端主干,纵行切开右肺动脉,切除部分肺动脉壁,以 5-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重建右肺动脉。手术计 120 min。
患者术后第 1 天拔除气管插管,第 7 天出院。术后 1 周复查胸部 CT 示右肺动脉干直径明显缩小至 23 mm(图 3)。术后患者咯血、气喘消失。半年复查动脉血气不吸氧血氧分压 93 mm Hg,血氧饱和度为 0.97。心脏彩超示中度肺动脉高压,三尖瓣中度、二尖瓣轻度反流,EF 58%,估测肺动脉压为 65 mmHg。
讨论
肺动静脉瘘 (PAVF) 是一种少见的肺部疾病,常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由于肺内血管丛的血管间隔形成发生障碍,造成动静脉短路。病变多为先天发育造成,创伤、肝硬化等原因亦可导致肺动静脉瘘的发生,约有 50%~70%的病灶位于肺下叶,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半数以上的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多在中年时出现。
经导管栓塞治疗 (TCE) 已成为首选治疗手段。TCE 治疗的成功率 95%~99%,近、远期随访发现 TCE 不仅明显改善缺氧症状,而且明显降低卒中、脑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病率。但介入仅仅适用于较小的肺动脉静脉瘘,且介入治疗有出现栓塞、封堵器材脱落或移位,造成远端体循环异位栓塞或其他肺动脉栓塞的可能。
对于巨大的肺动静脉瘘或是形成较大血管丛的动静脉瘘,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具有治疗彻底、疗效好和不易复发等特点,目前临床采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肺段切除、肺叶切除、瘘部切除、肺移植等。经分析本例患者术前症状及准确的术前 CTA、肺动脉造影诊断,遂决定采取手术治疗,同期还对增粗的肺动脉进行了成形。
粗大的肺动脉及肺动脉高压易导致血流在增粗之肺动脉处形成涡流,导致血栓的形成,本例主右肺动脉明显增粗,无法试行单纯结扎闭合,为了术后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通过减除部分肺动脉壁然后重新吻合对右肺动脉重新塑形,恢复其正常的血流状态,减少了术后肺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可能。 编辑: qianq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