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理身法的基準 理論的模糊,必然導致實踐的誤差。1995年第三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邯鄲舉行,筆者在帶隊參賽中,有幸目睹了各流派高手的表演。在此之前,亦造訪一些太極拳名家,同時,對國家規定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套路》錄相資料也進行過細緻地分析研究,均感到在“尾閭中正”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臀部後突、左右搖擺、周身上下的勁與氣以腰臍為界似乎斷成了兩截;胯向前挺、小腹上翻,犯僵硬之病而無沈著圓活之氣。至於在群眾性太極拳普及活動中,這兩種毛病不僅顯而易見,並已影響到胸部、頭部、手足的正確運行。這類病,在專業運動員競賽和教學中尚未引起應有重視,當然也必將影響群眾性太極拳普及質量的提高。 太極拳是一個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為什麼我們要將“尾閭中正”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專門加以探討呢?這個問題還必須從太極拳的根本意義上來認識。何為太極拳?概而論之,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沒有內外結合的修煉,只能稱作“太極操”。在人體內在物質運動方面,古人多講“行氣運動”,限於古人藝不輕傳之訓和祖國傳統醫學在解剖學方面發展緩慢等原因,很難從人體骨骼和人體力學上進行較完備闡釋。因而,在拳理方面,對於身法的論述是“尾閭中正”與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實分明等要領,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提出的。實際上身法的理論是最直接體現了“太極”的內涵與精義,必須從身法入手;而探求身法之理,連接人體周身上下的“臀尾”實在是一個關鍵的中心環節。離開了“尾閭中正”,也就不能做到各家拳論共同強調的“腰似車軸”“立身中正,支撐八面”,那麼行功走架也勢必失去規矩尺寸,運化發放也勢必失去支撐。故此,我們認為,只有“尾閭中正”作為拳理身法的基準,才能領悟太極拳的精義。 二、尾閭中正辨析 古今太極拳家對“尾閭中正”多有論述。所謂“尾”,解剖學上即為人體脊椎骨下端末梢,亦稱“尾”。“閭”的本意指“江河之水彙集在入海口”。因祖國醫學在論及穴位時,定名玉枕關、夾脊關之下的“尾椎”為“尾閭關”,乃是人體四肢散亂之氣彙集入丹田的關口,故將“尾”字尾碼以“閭”而喻之。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武禹襄解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說肯定了尾閭中正的重要性,但無確定的闡釋。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論述“尾閭中正”的練法訣竅中說:“尾閭中正就是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顯然,這對“尾閭”的作用有了更明確地肯定,但“中正”的位置尚值得推敲。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一書中解釋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中正。”在沿襲了傳統拳理解釋外,對“中正”指向亦有欠妥之處。1993年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國家武協推行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規則,對“臀胯”規定“臀要注意下垂收斂,不可後凸;胯不可左歪右斜”,同樣沒有規定“尾閭過中”可能造成挺胯的錯誤。究其緣由,大約是在校正了人體臀部自然外突的狀態時,過於強調了斂臀,犯了過之而無不及的偏差。在這樣理論的影響下,習練者“將小腹托起”必然造成挺胯縮胸,聳肩抬肘,腰脊不能直豎的毛病。 三、尾閭中正的內涵 為了深刻理解“尾閭中正”的基準線,我們可以從人體骨骼解剖與運動力學關係及人體臟腑與呼吸行氣的關係這兩個方面,具體論述它的內涵。 如前所述,人體內氣流轉,要經尾閭、夾脊、玉枕這三個部位不易通過的三道關口。太極拳中的“通三關”,是在尾閭中正神貫頂的拳勢規範下,氣往下沉,內氣沿任、督二脈自然流轉完成的。習練者用功x積月累,水到渠成,可使任、督二脈自然接通,接通全身才有舒服融和的感覺,但決不可強求,以免出偏差流弊。以尾閭中正來打通“三關”,不僅對技擊觸覺、體內感覺以及反應靈敏有益。而且,同時對健身、養生、益壽延年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