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白发老头儿 2014-11-18

 

山东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禹贡》是托名大禹平治水土的记录。较系统地叙述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情

 况,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古地理志。被儒家选人《尚书》,尊为经典。

   自汉代以来,诸儒对《禹贡》考释纷纭。但实地踏勘,求得真正禹迹者却很少。
    《禹贡》中的碣石九河诠释最多,观点矛盾。 见解相异者也随处可见。《禹贡》既是儒家经典,名师大儒的观点往往被认为是正统,以致延续至今。

  汉唐以来,河北昌黎碣石被认为是《禹贡》碣石。据传说秦皇、汉武、曹孟德等也都曾到此一游,文人墨客也挥毫题咏,勒石铭碑,弄得名声大噪。后人往往不加分析,也就误认为昌黎碣石即《禹贡》碣石,其实,真正的《禹贡》碣石不是昌黎碣石,而是山东省无棣县北部的马谷山。

  认为马谷山即《禹贡》碣石的人士,自古就有,并非今日标新立异。

山东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晋.伏琛《齐地记》云:“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也。”

唐代刘文伟,永徽年间曾在无棣县任职,他经实地考察以为马谷山在九河入海处,断为碣石无疑”(《无棣县志·疆域志》)。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到过无棣,所以在其《肇域志》中写道:济南府海丰县(今无棣县)有马谷山,即古碣石。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香港)第1110页载:(顾炎武)《肇域志》: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刘文伟亦以马谷山在九河之下,合于《禹贡》入海之文,断为碣石。海丰,今山东无棣县。

  《无棣县志·星野》(1925年版)载:《唐书·天文志》须女虚危玄枵也。……自济北东渝济水循岱岳之阴得汉北海、千乘、济南、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其地得陬次之下流。此处之碣石即指渤海郡无棣县之马谷山。

  清乾隆四十五年,张克嶷撰写的《重修马谷山寺记》开首即云:马谷山,古之所谓碣石也,思自历下以北婉蜒三百六十里,乃于覆釜、鬲津之间突出一峰,则灵秀所钟,谓非海邑之巨镇乎?

  清乾隆进土,官至礼部尚书的滨州人士杜堮在其《九河》诗中开头有禹迹茫茫问九河,海滨碣石未销磨之句,并自注云:九河故道在德州、河间、棣州之地,与《禹贡》大陆北播为九河之文合;自天津南尽棣州数百里内惟海丰(今无棣县)旧河岸有马谷山,趾顶皆石,周围三里许,形如碣石,盖即同为逆河处,与《禹贡》夹右碣石之文合。杜堮认为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山东省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1986年版)第698页载:马谷山,相传有龙马自谷中出,故名。……古谓黄河自碣石入海,即指此山。为鲁北平原仅有之山。

  《滨州总览》(1996年版)第249页载:马谷山,古名碣石山,为唐代马君德聚义处。

  河北省《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大山考》云:唐尧时,此山距海口十余里,为导航标识之山,人称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时改称无棣山。(注:魏晋时,此山名盐山,隋置县,以此山名。唐开元元年(713年),将盐山县东南包括马谷山即盐山在内划归无棣县境。)

  《山东通志》也认为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马谷山,在无棣县北部,距海20余公里,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无棣一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魏晋时称为盐山,唐初称马谷山,俗名大山。

  马谷山,1998IZ28日通过建立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评审,199932日被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有关报道说:马谷山是第四纪更新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海拔63.4米,距今已有 73万年的历史,是我省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惟一露头的火山。”“它对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近代人类活动踪迹及火山岩科研教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意义。

  考证《禹贡》碣石,离不开禹疏九河

  《禹贡》云: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又云:大陆即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两段记录的大概意思是:大禹向东通过洛水与大河的交汇处,来到河南浚县的黎阳山。向北穿过发源于河南北共山的共水,来到了大陆泽(河北巨鹿、广平、大名一带的大泽),从大陆泽向北疏导九条分洪河道,这些河道都是在受到海潮逆流影响下注入渤海。”“大陆泽已得到治理,居住在海岛上的夷族人带着皮服(作贡品)把碣石当作导航标识,把碣石放在右腋的方位,乘船逆流而上人于河。

  大陆九河分洪的源头。
  指渤海,古称渤澥。
  九河是岛夷的贡道路线。

    碣石是岛夷由海入于河的导航标识。

  由此,不禁使人想起了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隋州刺史的河间人士刘长卿的《晚泊无棣沟》。诗曰:

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
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
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
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

  无棣沟,即鬲津河,又称“老黄河”,隋未废;唐永徽元年沧州刺史薛大鼎开鬲津河入海。

  诗人把鬲津河、星宿海(黄河源头)、马谷山连起来并非为了诗歌对仗,而是他认为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马谷山在九河入海处。

  绿渚上的人家此时已是大唐臣民,抑或禹时则被称为岛夷潮正满落帆还者,河为逆河落帆不用风力而借用海潮逆流也。本地渔民至今从海上入河仍以马谷山为标识。唐代开元年间,恐怕仍需考虑夹右碣石,人于河。由唐代九河入海处的升平景象,不难想像大禹平治水土后的升平景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与此多么相似。

  九河,也不一定是个确定的数据,汉语中表示的意思。《康熙字典》中,有一义曰:九言之为多也。

  《禹贡》中只提到九河,而无河名。九河之名,始见于《尔雅·释水》: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潔、钩盘、鬲津,九河。据考证,《尔雅》成书的年代约在秦汉,此时距禹治水已有两千余年,禹迹亦茫茫难觅。《尔雅》只释其名,不讲九河流域。

  《书疏》中,不讲入海口,只将九河的某些地段作了说明,大体在河北东光、交河、山东德州之间。

  但是,只要打开一张现代的中国地形图我们会在华北地区看到一个百川汇流的地方,这就是从河南浚县以北到河北广平、大名、河间及山东聊城、滨州以北的广大地区。河的源头部分比较密集,然后逐渐变疏,但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流向东北注入渤海西岸。

  禹治平洪水,是采用的方法,水向低处流也是其自然属性。禹因势利导,应将洪水从大陆分导到渤海西岸入海。

  昌黎一带属燕山分脉,古属辽西,地势较华北平原高。现在昌黎附近的滦河还是从北向南流入渤海北岸入海,自成水系。滦河口附近的平原系由滦河冲积而成,与黄河无关。人们也记得当今的引滦入津工程。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尚且如此艰巨。大禹时代的先民使用石杵、木耒之类的原始工具怎么会让九河飞越燕山而到昌黎碣石入海呢?且昌黎海滨之碣石在其地并非著石,相距20余公里的仙台顶(俗称娘娘项)海拔695米,在海上远远可以望见。岛夷怎么会不选高山而选一块不起眼的碣石作导航标识呢?(现在娘娘顶也改称“碣石山”了。)

  古之学者,有的也发现昌黎碣石与九河隔渤海湾相望,九河不可能从昌黎入于海。但他们不是到九河入海处去寻找真正的《禹员》碣石,而是为维护传统说法,编出一个九河沦于海的故事。这个故事意思是说,禹治水的年代,沧州(无棣曾属沧州)这块地方与平州(昌黎属平州)那块土地是连成一片的,那时的九河从大陆流到昌黎的碣石入于海。后来(具体时间不详),地壳发生了变化,渤海西岸下沉,沉出了一个小海(即渤海湾)。九河也沉到海底去了,只剩下昌黎碣石孤悬北岸。中间出现了五百里的断档。连郦道元都相信这种说法,朱熹的弟子蔡沈也支持这种观点。他们想以九河沦于海之说以销九河之案,其实是缺乏事实根据的。《禹贡》中明明有济河惟兖州,九河既导…··浮于济漯达于海的记述,九河”明明在兖州之域,怎么会跑到冀州东北角去呢?

  无棣是九河入海之处。

  《无棣县水利志》(1991年版)第34页云: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通志》、《无棣县志》等资料,结合沾化、阳信的历史考证,无棣是远古时代大河的入海处。无棣县的自然河流中,一直保留着徒骇、马颊、胡苏、 钩盘、覆釜、鬲津等古老的名称,尽管所名之河不一定都 是禹河故道,但证明这些古老的名称与无棣有着古老 深远的渊源。人们怀念大禹的功绩,一直沿用着这些古老的名称。只是解放之后,人们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根治海河,把无棣的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改造,有些古老的河名,才被什么青坡干沟德惠新河漳 卫新河麦河干沟等名称所代替,但马颊、徒骇等名称仍保留了下来。

  禹河故道就是在马谷山之东入海。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香港)第981 页载:以今地考之,(黄河)一北流经大伾山西为大河, 经广平、大名之间,播为九河,合于天津之东而入海;一东流经大伾山南为漯川,由今山东利津县入海者,禹河故道也。1106页载:按清会典图,今有漯河,出山东茬平县西南,东北流经禹城县入徒骇河,或即古漯水之残余也。《清一统志》载:今之徒骇河、东北至沾化之大洋口入于海。按《清一统志》今之徒骇河,即古之漯水下流。经广平、大名之间的九河由天津之东入海,其实是由天津之东南人海,源于大名附近的鬲津、徒骇、马颊等河都从无棣人海,无棣、盐山(盐山春秋时亦属齐之无棣邑)在天津之东南。无棣古称九河之下消。《寰宇记》云,无棣为九河之会,五垒之

  利津、沾化两县,隋时均属蒲台县。《水经注》云:海侧有蒲台……秦始是东游海上,于台上蟠蒲系马,至今岁蒲生,萦委若有系,故名。隋置蒲台县,以此名。

  黄河逐年淤积,造出新陆地。宋庆历二年(1142年)析蒲台县北部置招安县,金明昌六年(1196年)更名沾化县。金代又在其东建永利镇,后来才升为利津县。沾化、利津境为退海之地(《惠民地区标准化地名手册》第95页。秦始皇时蒲台(今称秦台)尚在海侧,利津的土地恐尚未淤出。

  沾化、利津均在马谷山之东。徒骇河之入海口大洋口,今名套尔河。无棣、沾化两县以此为界,距马谷山20多公里。假设扣除数千年的淤积因素,禹时,大河入海口当时就在马谷山之东的附近。

  马谷山之东,到魏晋时仍是一片大海,叫做月明沽,是海盐产地。马谷山上建有盐神庙,所以马谷山也被称为盐神山盐山

  《山东通志》载:月明沽在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北。《寰宇记》载:月明沽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今名月河口。今之月河口是马颊河和德惠新河入海口,与徒骇河入海口套尔河相邻连通。

  再谈一下,九河入海处近年发现的古遗址,也许能提供一些佐证。

  l.滨县之东距徒骇河15公里的大营兰村发现了一处以商周文化为主,间有龙山文化的古遗迹,已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惠民地区地名手册》)

  2、无棣县在靠近徒骇河与秦口河交汇处的王家坟村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无棣人文》第128页)

  31988年秋在无棣县古钩盘河与徒骇河交汇处的韩家村,发现了一口古井和一座古窑遗址,出土文物经鉴定属于龙山文化。(《无棣人文》第128129页〕。

  4、在徒骇河入海口处的沾化县杨家村和陈家、郑家村,发现了两处古窑群遗址,出土文物经鉴定属东周遗迹。(《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

  519988月在鬲津河入海口大口河与月河口之间的古遗址城蛇台,出土了一件灰陶片,底部内里有类似金文的铭文,三字完整,两字残缺,属于西周之前文物。

  在河口附近,出土了属于西周、东周时代的文物,再往南几十公里处,又有龙山文化遗址。这说明先民自禹治水的时代起就生活繁衍在这一带。春秋时代无棣属齐之北鄙,煮海为盐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汉建安十八年(21年),开无棣沟由鬲津河故道入渤海,沟以山为名。隋置无棣县,县以沟为名。魏晋时,马谷山名盐山。隋开皇十八年将高城县改名为盐山县。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沧州刺史开鬲津河,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开马颊河。两河都在马谷山附近入海。

  旧时马谷山上有碧霞宫、文昌阁、吕祖祠,山麓有盐神庙、清凉庵、观音殿、关帝庙等寺庙,香火兴盛,清凉庵住持心怡和尚1950年圆寂,马谷山是鲁北的一大名胜。

  总之,无棣县地处九河之末梢,马谷山,古称碣石,为华北平原惟一的一座山峰,其形如碣,茕茕孑立于黄河故道人海口北岸,与《禹贡》夹右碣石之文相合。因此,可以断定,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本文作者:山东无棣 刘玉文)

 

山东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山东无棣马谷山即《禹贡》碣石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