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QHDhx8f8xkl4sn 2022-07-04 发布于河北

山东省无棣县,在山东省的最东北部,向东滨于渤海,属于黄河三角洲,地处“九河下梢之地”。这里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文荟萃,甚至连上苍都要多眷顾几分。在这里广袤的平原上,竟然有两处火山遗迹都曾属于无棣县,虽然只是两个红山包,但世世代代吸足了当地人们的眼球。人们给这对姊妹山起了好听的名字,北面的叫小山,大名马骝山;南面的叫大山,大名马谷山。1965年,小山划给了新成立的河北省海兴县,大山就成了无棣县唯一的宝贝山。这个宝贝山在无棣县城以北约30公里,现出露地面直径不足500米,海拔仅有63.4米,竟是无棣县的最高峰。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九河下梢的无棣县和大山(马谷山)位置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无棣县大山(碣石山)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碣石山(大山,马谷山),田海滨 摄影

公元2000年前后,挖掘历史文化的潮流蔓延全国, 各地“抢名人名山”的现象屡见不鲜。山东无棣县有一群为县域文化和经济建设呕心沥血的人。他们秉持“想事、干事、干成事”的实干精神,说干就干。1988年,他们在申报大山(马谷山)成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同时,还启动了大山(马谷山)“复名碣石山工程”。在他们的推动下,2001年9月15日无棣县将大山(马谷山)成功地复名成了历史名山——碣石山,并大讲“秦皇、汉武和曹操东临碣石“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是,无棣县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是因为背后有山东师范大学强大的学术支持。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无棣碣石文化宣传研究会部分成员合影(摘自《禹贡碣石考》)

一、无棣县通过复名碣石山工程与山东师范大学建立的关联

无棣县搞复名碣石山工程是怎样拉上山东师范大学这面大旗的呢?

在无棣县政府网站上,有一篇题为《安作璋先生与无棣碣石文化研究——深切怀念安老先生》的文章说得很清楚:

“二〇〇一年,无棣县委宣传部按照县委的安排,组织力量搜集史料,撰写考证论文,整理编辑了《禹贡碣石山》(滨准印[2001]1号),并筹划成立了“无棣县碣石山复名开发工程指挥部”。消息一出,如同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县内县外、社会各界顿时沸腾起来了,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有之,人言啧啧,议论纷纷。上海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来电劝解我们,'学术问题是一个看不见的高压线,碰不得,一定要小心谨慎,小范围研讨是可以的,千万不要登报、出书,更不要复名开发,否则会身败名裂的。'

也有许多好心人出主意,这些历史问题,一定要请教我省历史大家安作璋教授,他是学术权威,是专家。要拿得出有理、有力的论据,让专家们认可研究成果,否则一切都是枉然。于是,我们在滨州师专几位历史系教授的引导下,将滨准印《禹贡碣石山》和其他研究资料一并呈于安作璋教授,小心翼翼的等候安老的教诲。”


安作璋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确为历史学大家。在山东师范大学网站(
www.sdnu.edu.cn/info/1141/3368.htm)上的【师资队伍】栏有介绍:安作璋(1927.01- 2019.02 ),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195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秦汉史大家。代表性著作有《秦汉官制史稿》、《刘邦评传》、《山东通史》等。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安作璋教授对无棣县的“碣石山复名开发工程”,起到了“揽大厦于既倒”的作用。在《安作璋先生与无棣碣石文化研究——深切怀念安老先生》里是这样说的:“碣石复名开发工程步入非常艰难的十字路口,碣石文化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处于十分尴尬和困窘之境地。

他(安作璋)见到滨准印《禹贡碣石山》小册子后,认真仔细的逐一查对相关资料、与“《禹贡》学”同行专家们做了认认真真的研究,认为《禹贡》之碣石,并非清朝大儒胡渭等所说'沦于海’、'没于陆’,而是仍旧矗立在古黄河入海口、渤海西南岸。欣然挥笔'禹迹已湮、碣石犹存、盛世复名、历史重光。’ 安老的题辞对碣石山复名定位,一锤定音,其中不知倾注了老人家多少心血和汗水。"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安作璋题辞碑立于无棣碣石山北麓

在无棣县“碣石山复名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师大安作璋教授被奉为首席嘉宾。《安作璋先生与无棣碣石文化研究——深切怀念安老先生》文中说:“2001年9月15日上午十时,七十多岁的安老先生,拖着残疾的身躯,登上了碣石山,将覆盖在巨型卧碑上的鲜红面料揭开之后,金光闪闪的三个毛体大字“碣石山”展现在世人面前,山上山下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在热烈的掌声中,安作璋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2001年9月15日安作璋为无棣县复名碣石山揭碑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2001年9月15日安作璋在无棣县复名碣石山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通过“复名碣石山”项目,无棣县和山东师大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滨州大众网2006年4月3日报道,”3月30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教学三楼历史系多媒体教室里,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博士生计60余人,正全神贯注地听一堂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报告的主题是《名山碣石考--兼谈无棣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台上主讲的既不是山师大的教授,也不是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而是无棣县县委副书记郭云鹰。两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结束后,该校举行授聘仪式,聘任郭云鹰为兼职研究员。“

2011年的9月15日,无棣县庆祝“禹贡碣石山复名”十周年,安作璋教授应邀出席了活动。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2011年9月15日无棣县庆祝复名碣石山十周年活动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2011年9月15日安作璋出席无棣县庆祝复名碣石山十周年活动留影

据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网2021年03月23日报道,3月19日,无棣历史文化研究会(无棣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学研究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滨州市无棣县举行。无棣县政协主席张宝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苏洪德,县人大原常务副主任郭云鹰;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新生,学校特聘教授朱亚非;无棣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县文史研究专家及无棣一中师生代表参加活动。”2021年4月17日上午,“安作璋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文化楼四层会议厅举行,无棣县也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2021年4月17日出席安作璋先生纪念座谈会的无棣县代表

二、安作璋教授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的学术观点分析

在《安作璋先生与无棣碣石文化研究——深切怀念安老先生》文中,记录了2001年9月15日安作璋教授在" 复名碣石山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内容:

“他(安作璋)说:'郭云鹰等同志根据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的《肇域志》以及许多文章、诗词等历史资料,并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研究,力排众议,明确断言《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所登临的碣石也在无棣他的《观沧海》诗是在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率大军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管承,途经无棣马谷山(即碣石山)有感之作。这一结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解破了学术界也包括我在内多年来的疑惑和成见,同时也给无棣争得了一个千古名山胜地,这必将对无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特别是对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1年9月15日,安作璋教授在无棣复名碣石山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视频

根据安作璋教授的上述发言,我们可以梳理出安作璋教授高度认同以下内容(下称作璋之判”):

1、无棣县郭云鹰的断言(下称“云鹰之断”):

"《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所登临的碣石也在无棣"。

2、 顾炎武在《肇域志》中的“禹贡碣石”观点(下称“炎武之说”):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在《山东肇域志》中载:

“《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又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

“今此山(马谷山)既在九河之下,而又巍然独出于海滨之上,其为碣石无疑”。

“济南府海丰县(今无棣县)有马谷山,即古碣石。”

3、关于曹诗《观沧海》在无棣的观点(下称“曹诗无棣之说”):

曹诗《观沧海》诗是在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率大军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管承,途经无棣马谷山(即碣石山)有感之作。


学者治学当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下面我们来看看炎武之说曹诗无棣之说是否成立。

(一)关于“炎武之说”

1、客观认识大学者顾炎武及其学术水准

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4期,发表了华林甫的文章《顾炎武地理考据得失论——纪念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华林甫(1965-)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他对顾炎武的研究和认识应当更深刻,也更客观。

华林甫教授在《顾炎武地理考据得失论——纪念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的结语中写道:

本来,'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然而意想不到竟然会发生上述那些并不高深的失误。”“学术界十分推崇顾炎武,研究顾氏论著丰富,年谱、传记、著作很多,论文也不少。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评价非常的高,鲜有指陈其谬误者

笔者认为,顾炎武在地理考据方面的贡献在于开创风气,试图扭转明末'游根无谈’的习气,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主流。但不容否认的是,他对于具体地理考据不是很深入,有些地方还发生了错误,因而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因此,他的示范意义大于实际成就。作为今人,评价既不可过于苛求,但也不可拔高。”


在顾炎武(1613年—1682年)之前,明朝史学家郑晓(1499年—1566年)撰《禹贡图说》,其中有“禹贡总图”。该“禹贡总图”表明,碣石并不在无棣县所在的兖州境内。顾炎武仅以“(马谷山)既在九河之下”就作出“马谷山即古碣石”的断言,是不是“并不高深”的失误呢?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禹贡总图,明 郑晓

2、从《禹贡》原文里寻找“禹贡碣石”

自曹操于公元220年离世后,历代学者对”禹贡碣石“的解读一直分歧难弥,难点在于”夹右碣石入于河“。要搞清禹贡碣石山,必须钻出故纸堆回到原文寻求答案。

《禹贡》文章主要层次:第一层,以区域对比的方法记述了九州的概况。第二层,以专题形式记述导山、导水。第三层,以”五服“方式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区划制度。我们提取原文中有关”碣石“的语句简要解读一下。

(1)九州中冀州和兖州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2)导山中冀州之山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3)导水中黄河(禹河)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禹贡九州图

通过《禹贡》相关原文,我们不难得到以下认知:

(1)冀州和兖州相邻,而兖州位于禹河(大禹时代古黄河)和济水之间。碣石山为冀州之山,而山东无棣县属于兖州,故碣石山与无棣县无涉。

(2)“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出现在冀州部分,讲的是”冀州岛夷“的进贡路线(贡道)。这是学界多年研究的成果,对照上下文其它各州进贡路线不难得出同样的结论。“夹右碣石入于河”说的是岛夷进贡的路线临右侧紧临碣石山,然后进入黄河(禹河)水道。因该原文未说禹河入海口到碣石山的距离,根本不能判定“河之入海,旧在碣石”。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夹右碣石入于河”与“山之入海”示意图

(3)“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中的山,都是陆地上的山。山流贯穿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过燕山山脉的碣石山后,入于海。这就是冀州的“山之入海”。从现代地理学可知,山脉入于海的部分可形成海蚀地貌、海岛、大陆架等。

(4)”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讲的是黄河(禹河)入海。原文根本没讲所谓的”河之入海,旧在碣石“。若《禹贡》黄河(禹河)真的从无棣县入海,地处禹河与济水之间的兖州(”济河惟兖州“)的面积则趋零,不合逻辑。

3、《史记》给出了碣石山的踪迹。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其中12次提到“碣石”,另有3次用"碣”。在《史记》中:《夏本纪第二》全文载入了《禹贡》,体现了《史记》对《禹贡》的继承性。《孝武本纪第十二》和《封禅书第六》有同样的文字:(汉武帝)“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天官书》里有:“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无棣县大山(马谷山)不入山流示意图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北至碣石,巡自辽西“,明确将“碣石“指向了辽西。“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 ,说的是多条河流流向东北,没于渤海;山脉东北流,没于碣石山地区。就碣石山而言,必存在于山脉主流之中。无棣县大山(马谷山)孤立于山脉主流之外,纯属不入流。

(二)关于“曹诗无棣之说”

学界普遍认为,曹诗《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蹋顿凯旋经碣石山一带触景生情而作。“曹诗无棣之说”则独树一帜,说曹诗《观沧海》是曹操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秋八月率大军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管承,途经无棣马谷山(即碣石山)有感之作。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公元206年曹操进驻淳于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并不见曹操途经无棣县马谷山(大山的记载。但是,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上半年“曹公亲自领兵征讨高干”于壶关。秋八月,曹操率军抵达淳于县,并足足留在淳于半年之久。淳于县为西汉初所置,故治在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镇驻地西南四公里杞城村,距离无棣县大山(马谷山)250公里。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无棣大山、淳于县和长广县位置示意图

征讨强盗头目管承并非曹操进驻淳于的主要目的,只是顺带的一个小目标。建安十一年(公元26年)“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 另据《三国志卷一二何夔传》,“ 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余家,为寇害。” 青州东莱长广县,即今山东莱西市。管承仅为3000强盗的头目,算不上曹操心中大患,派乐进、李典二将出战就解决问题了。从管承的籍贯长广县看,他不大可能盘踞在今无棣县境内。管承败走海岛肯定也不会到今无棣县境内,因无棣县海域根本没有海岛,向东逃往今青岛一带还比较靠谱。既然管承不在今无棣县境内盘踞,也不会逃往无棣县方向,自然不会有"征讨管承,途经无棣马谷山(即碣石山)有感之作。"

据《禹贡碣石考》书中的资料,无棣县的大山(马谷山)在唐尧时称碣石山,春秋时称无棣山,魏晋时称盐山。魏晋始于公元220年,那么公元206年马谷山应称无棣山。因此,即使曹操到过马谷山,曹诗中也应是”东临无棣“,而非”东临碣石“哪来“征讨管承,途经无棣马谷山(即碣石山)有感之作”?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在淳于期间做了很多事情,除了清剿管承强盗团伙外,还进行了讨伐三郡乌丸蹋顿备战、调整今山东东部行政区划,开挖多运河等工作。从曹操组织开挖运河的范围看,华北平原基本处于曹操(东汉)掌控之下,最东至少达到了滦河(濡水)流域。管承并不足惧,心腹大患是袁绍生前培植的三郡乌丸蹋顿外族军阀。只有扫平乌丸,才能真正实现北方的统一和安定。因此,公元207年剿灭了乌丸蹋顿后,曹操才心情豪迈地创作了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观沧海》我们可以从组诗《步出夏门行》来整体把握一下曹诗的意境和曹操的情怀。从秦至明,长城外东北少数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三郡乌丸势力不除,曹诗中的豪情壮志哪来?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自《曹操主持开凿的运河及其贡献》 作者:黄盛璋; 期刊: 历史研究 1982年06期

步出夏门行

作者 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土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结:如果论据不成立,结论必然无法成立。通过上述对“无棣县复名碣石山的学术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诗无棣之说“和”炎武之说“无一成立,那么”云鹰之断“便不能立足,”作璋之判“就成了葫芦案。


三、山东师大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工程“项目落地触碰了学术高压线

《禹贡》以其气势磅礴的大局观,纵论了中华大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各地物产,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成为大禹与夏朝历史存在的重要证明。因此,《禹贡》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占极为特殊的历史地位,历来被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祧之祖,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待“禹贡碣石”必须慎之又慎。如果随意解读禹贡碣石并让项目落地,必将扰乱我国地理学之根本。兹事体大,故不可轻举妄动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对于《禹贡》有多年深入的研究,因此复旦大学教授将”无棣县复名碣石山“视为学术高压线。碣石山的学术问题绝非儿戏,连作为儿童启蒙的“千字文”中都有“昆池碣石”,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之深。秦皇、汉武、曹操等九位帝王东临碣石,史上别处并不多见。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更有“才下泰山,又上碣石”的经历。山东师大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工程“项目落地,触碰了学术高压线,有支持伪史之嫌,并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禹贡碣石山在无棣”的观点在山东师范大学疑似认可度较高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网,2020年07月21日【忆山师名家】栏目有朱亚非、 秦铁柱写的《安作璋先生传略》。该文中有:“本世纪初,他与无棣县文史专家对于境内碣石山进行了考证,证实了该山就是曹操东征时经历的碣石山,也是毛泽东著名诗句'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碣石山。这一考证,促成了无棣碣石山的全面开发并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安先生参加地方文化建设活动,从而造福地方社会的事例很多,难以一一道来。”

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一直支持无棣县为复名碣石山做学术建设。2001年-2005年无棣县组织出版了三版《禹贡碣石山》,都得到了山东师大安作璋教授的支持。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2001-2005年无棣县的三版《禹贡碣石山》图书

2014年12月,由无棣县旅游开发指挥部、滨州汇泰园林开发有限公司监制,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教授任总顾问,徐景江、郭云鹰编著《禹贡碣石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获得了2015年滨州市第二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甚至搬上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全国学习平台——"学习强国"。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安作璋任总顾问的《禹贡碣石考》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学习强国”平台上的《禹贡碣石考》

实际上,在山东师大学术支持下的无棣县“复名碣石山”项目落地后,使人们对“碣石山”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混乱。用任何搜索引擎检索“碣石山”,在网上都会跳出无棣碣石山

《禹贡碣石考》书中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无棣碣石研究会的同志们,坚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明末清初大历史地理学家顾炎武《山东肇域记》“今此山(马谷山)既在九河之下,而又巍然独出于海滨之上,其为碣石无疑”的明确断言,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敢于质疑释疑,组织人员搜集史料、实地勘察,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充分论证了“《禹贡》碣石在无棣、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 这种表述似有在学术上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嫌

无棣县仅以“炎武之说、云鹰之断”就让无棣县的大山(马谷山)讲起了“秦皇、汉武和曹操东临碣石”的故事,正是山东师范大学以“安作璋之判”提供学术后盾的产物。更有意思的是,无棣县竟用毛体字书写了无棣“碣石山”名碑,好像在彰显替毛主席找到了“曹操东临的碣石山”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无棣县毛体字碣石山碑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无棣县“碣石山”附近村子仍保留大山之名


解铃还须系铃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山东师范大学有义务再就“禹贡碣石在无棣”的学术问题做好善后工作,防止“人为制造伪史,贻害子孙”。山东师范大学已故安作璋教授素以“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闻名, 是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然而,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微软的软件也常出bug而打补丁,改了就好。

最后,关于无棣县“复名碣石山”的行为是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的问题,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不能解决,山师大还有法学院。法学院解决这样的问题,当同牛刀杀鸡,必会迎刃而解。无棣县已将复名的“碣石山”打造成了国家AAA级风景区,且作为旅游名片推向世界。这本是好事,但借以”碣石山“之名就不对了。我们相信山东师范大学会作出学术纠正,不会让这张美丽的“名片”变成“名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