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剂加味附子理中汤

 雅俗共赏养生 2014-11-18

黄某某,女,45岁。2013418初诊。

    主诉:心悸10月。心悸,胸闷气短,动则汗出。食纳欠香,食后易胃胀,大便稀溏,小便调。口干不欲饮,喜温饮。易疲倦,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厚腻水滑。脉:右关弱,左寸虚浮尺重按无力。辨属脾肾阳虚,寒湿中阻,子盗母气。

    处方: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生晒参10g(先煎),生白术15g,干姜60g,炙甘草5g,桂枝30g,公丁香15g,白豆蔻15g,砂仁15g,法半夏20g7剂,水煎服,一日2次。

    一周后复诊,患者心悸、胸闷气短大为好转,汗出减少,胃口大开,胃胀不显,大便成形,四肢转暖。患者目前仍在复诊治疗中,一直延续初诊思路,心悸、胸闷情况基本消失,食纳知味,唯余精神稍感疲倦。

    按:患者以心悸为主诉来诊,伴有胸闷气短、易疲倦,看似应从心虚入手,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失于固摄则动则汗出。左寸脉虚浮表明心阳有浮越之势,心阳亏虚之象明显。但综观脉证,中焦脾胃虚寒征象亦较突出,脾胃阳虚,脾失健运则食纳欠香,寒湿阻滞中焦故食后易胃胀、大便稀溏,脾主四肢,四肢不温乃脾阳不足之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厚腻水滑、右关脉弱为佐证,再结合左尺脉弱,肾阳亦有不振。脾胃阳气虚衰,子盗母气,导致心阳也受损,从而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仍从中焦脾胃着眼,用大剂温补脾肾、散寒除湿方药,调治数次后使得心悸、胸闷情况基本消失,足证辨证之准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