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禪寺--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

 光自在菩薩 2014-11-18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五台縣城南21公里處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李家莊西側,距東冶鎮35公里。距今1200多年,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早於佛光寺大殿75年,是目前所知存留到今,最早的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遺物。

 

寺宇坐北朝南,東西寬五十一點三米,南北長六十米,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此外還有僧房等建築。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六座,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龍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

 

 

 

南禪寺大佛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略近方形。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屋頂為單簷歇山式,屋坡平緩。建在月臺上,平面近於方形,三開間,大殿三間見方,單簷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簷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牆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簷牆上的柱子支撐。簷牆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

 

 

 

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樑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力,又使出簷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佛壇四周,滿刻精美的花紋、蓮瓣,是唐代磚雕藝術的珍品。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 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獨特風格。

 

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堪稱國寶。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大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壇上滿布唐代彩塑。形體,衣飾,手法與敦煌唐代彩繪如出一轍。主像釋迦摩尼佛像居中,結跏跌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手式作禪宗拈花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分列左右,天王、金剛矯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等共計十七尊。各像面形豐潤,神態自若,服飾簡潔,衣紋流暢。塑像大多有蓮花座;塑造手法純熟,巧妙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是我國唐塑中的佳作。

 

殿前有寬敞的月臺,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簷,殿無內柱,室內無天花吊頂,四椽狀通達前後簷柱之外,梁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內部用兩道通進深的梁架,屬於木構架中的廳堂型構架。

 

唐代中國建築的發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築大興盛的時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內。規模較大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在五臺山,其餘兩座是平順縣的天臺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南禪寺內還有三隻石獅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遺物。石獅一隻高七十八釐米,另兩隻高四十五釐米。石塔底方而十六釐米,共分五層,總高五十一釐米,第一層四周刻滿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層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兩側各分上下兩層,每層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層,每層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兩塊角石各方三十三釐米,一塊上雕一隻臥獅,另一塊上為二獅相對之狀,均極生動。

 

 

 

南禪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相當於村佛堂,晚唐時期武宗會昌滅法,所拆毀的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中國佛寺大都被毀壞,南禪寺因為地處偏辟,倖免毀壞,它因是會昌滅法時倖存之建築,尤為珍貴。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唐代木構建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