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香园版主盘点2011年神经病学进展

 水共山华 2014-11-19
2011-12-31 22: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fmuzzy
字体大小
- | +

最近在看文献的时候,发现 2011 年神经病学领域还是有不少进展的,花了两天的时间,顺手做了个盘点,属原创作品,与各位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丁香园,谢谢!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就这些进展进行一些点评!最后,如果你觉得有收获,也请投票支持一下吧,呵呵。

神经病学 2011 年岁末盘点

2011 年,神经病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在卒中、癫痫、多发性硬化、神经变性病、头痛和神经肌肉疾病等领域都颇有斩获。随着分子医学的飞速发展,不但使我们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也浮现出一些很有前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谨对上年度部分临床研究热点结果做一回顾。

1、卒中:更多的临床研究,更多的证据

随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公布,为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PERFORM 研究:阿司匹林仍然是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金标准

PERFORM 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选择性血栓素—前列腺素受体拮抗剂 terutroban 和阿司匹林对于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9652 例 3 个月前有缺血性卒中病史或者 8 天前有 TIA 发作史的患者服用 terutroban,9558 例服用阿司匹林。平均随访 28 个月后,tertroban 组有 1091 例(11%)而阿司匹林组有 1062 例(11%)出现主要终点事件(脑和心血管缺血事件),二者间无显著差异,发生主要出血的风险也没有任何差异。

SCAST 研究: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无益,可能有害

SCAST 研究共纳入 2029 例发病 30 天内的缺血性卒中(85%)或出血性卒中(15%)患者,收缩压>140 mmHg,基线平均血压是 171/90 mmHg。患者随机服用坎地沙坦或安慰剂治疗 7 天,坎地沙坦初始用量为 4 mg,从第 3-7 天内逐步加量至 16mg。治疗 7 天后,安慰剂组平均血压 152/84 mmHg,坎地沙坦治疗组血压显著降至 147/82 mmHg(P<0.0001);6 个月时,两组的复合血管终点(卒中、心肌梗死,或者血管性死亡)无明显差异,坎地沙坦治疗组根据改良 Rankin 量表(MRS)确定的神经功能结局不如安慰剂组,但差异不显著(P=0.048)。研究者们对 SCAST 研究及另外 9 个较小样本的卒中 1 周内予降压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卒中急性期降压对功能结局有益。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X 因子抑制剂不劣于华法令

X 因子抑制剂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一直是近年来卒中领域研究的热点,继 2009 年 RELY 试验发现达比加群酯对比华法林的独特优势后,2011 年又有两个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评估了新的 X 因子抑制剂对于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预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OCKET AF 研究中 14264 例卒中卒中高风险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每天 20mg 或者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研究结果利伐沙班降低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P<0.001),但相比华法林其颅内出血(P=0.02)和致命出血 (p=0.003) 的风险显著降低。

ARISTOTLE 研究中 18201 例伴有至少一个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接受阿哌沙班 5mg 一天两次或者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平均随访 1.8 年后,发现相比华法林治疗,阿哌沙班降低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达 21%(P=0.02),并且大出血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更低(P 均 <0.001)。

AVERROES 研究纳入 5599 例不适合服用华法令治疗的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服用阿哌沙班 5mg 每天两次或者阿司匹林治疗,平均随访 1.1 年后该研究由于阿哌沙班的疗效显著而提前终止。阿哌沙班可使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风险下降 55%(P<0.001),并且不增加主要出血或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SAMMPRIS 研究:积极药物治疗优于颅内支架置入术

SAMMPRIS 试验共纳入 451 例因颅内大动脉狭窄 70%-99%导致新近卒中或 TIA 的患者,随机分为积极药物治疗组(227 例)和相同药物治疗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组(224 例),主要终点为入组或血运重建术后 30 天内卒中或死亡例数。30 天内随访,支架组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为 14.7% 而积极药物治疗组仅为 5.8%(P=0.002);30 天后随访,每组有 13 例患者在同一区域发生非致命性卒中;1 年时随访,支架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积极药物治疗组(20.0% vs 2.2%,P =0.009)。

2、癫痫:新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新治疗方法的进展

Ryvlin 等对 1960 年以来在成年的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或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中进行的所有 112 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有 33 例患者死亡,其中 20 例是原因不明的猝死。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使用另加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原因不明的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了 7 倍,提示对难治性癫痫的患者应采进行积极治疗,尽管达到癫痫控制的可能性很小。

根据抗癫痫药和妊娠国际登记组织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卡马西平、丙戊酸、拉莫三嗪和苯巴比妥四种抗癫痫药畸形的发生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剂量的拉莫三嗪致畸性最低,2.0%(<300 mg),4.5%(≥300 mg);卡马西平次之,3.4%(<400 mg),5.3%(≥400 mg,<1000 mg),结果说明对于妊娠的癫痫患者,低剂量拉莫三嗪为最安全的选择,低剂量卡马西平次之。

反应性皮层刺激被认为是部分性癫痫耐药患者可选的一种治疗方法。191 例患者进行了反应性神经刺激器植入,其中一半的患者进行 12 周的有效刺激治疗,而另一半患者进行假的刺激治疗。有效刺激治疗组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下降(37.9% vs 17.3%,P=0.012),在此后的研究延长阶段对假刺激治疗组进行有效刺激后对癫痫发作的控制也有显著改善,然而两组患者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29% vs 27%),而且共有 9 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其中 6 例与植入相关,有 4 例发生原因不明的猝死,提示尽管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似乎有一定的抗癫痫有效性,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分页: [ 1 ]   [ 2 ]   [ 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