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

 johnney908 2014-11-19
自从一门心思研究《金匮要略》一来,对"湿"病也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写下心得,接下来就是水气及水饮了。今天先把水气的研究心得录下来。为一总结。
    水气在金匮要略书本里,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多种。但是,接下来的论中并没有进行定义,治疗也没有按照分类给予处方。所以,我认为暂时不研究前面的“论”。直接研究脉证条,于是就录下来,个人认为:如果“疼痛”是“湿”病的关键,那么“肿”就是“水气”病的主证。下面先看看原书是怎么说的:
   1、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条文中加红色的字,我认为,这些文字应该不是原文,而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把一些解释、讲解的文字掺到了正文里了。——呵呵,一家之言。这还是在读费微光老师的书里一个日本研究者的见解,我给拿过来了。下同。
    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
    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3两,黄芪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甘草2两,麻黄4两。
    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麻黄3两,甘草2两,附子1枚,炮。浮者宜杏子汤。
    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8、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
    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知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  轻者,久久必身膶,膶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0、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主之。
    11、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林林总总,《金匮要略》里关于“水气”的就这11条,第10、11两条,应该属水饮,,所以拿到下一篇研究。本次仅仅研究以上的9条。
     首先看看越婢加术汤,第1条和5条;黄肿表示里有热又身肿,小便不利、脉沉表示里有水。由于患者“一身黄肿、小便不利”所以用越婢加术汤对症治疗,而甘草麻黄汤应不宜。
    第2汤的防己黄芪汤汤证,在水气篇就有,我认为防己黄芪汤应该是患者不仅有水气的身肿,同时也有疼痛,同时也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症状,所以用防己黄芪汤。
    第3条是越婢汤证,身肿表明体表有水气,没有小便不利,排除了里存在“水之潴留”的可能,为了与越婢加术汤进行鉴别。同时,越婢加术汤的体表为黄肿,表明体内热盛,蒸发到体表,无汗,一致于黄肿。而越婢汤无大热,还是表明内有热,仅仅热不盛,所以续自汗出。内热而用石膏,体表有水气之潴留而用麻黄。内有热而无小便不利,恐人体丧失过多的体液,所以加大枣、生姜、甘草。“大枣、生姜、甘草”这三者的组合,有解表的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是“增加人体的体液”,不至于产生“脱水”的恶果。
    第4条是防己茯苓汤汤证。这个汤证的全身不怎么肿,仅仅是“四肢肿且震颤”的特别明显。为什么患者的四肢仅仅肿且震颤呢?我认为,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导致营养之体液没有能力去滋润全身,所以就专供于首脑机关,于是“四肢”就缺乏了营养。
    5、6、7不释了,一个在少阴篇,一个在消渴篇。
   第8、9两条属黄汗,由于黄汗的身体也肿,所以就归类到水气篇了。芪芍桂酒汤与越婢加术汤的不同在于:黄汗的汗出色黄(不一定黄,如9条)。渴,而越婢加术汤的是无汗,不渴。黄汗应该属表证,
   第9条即第8条去苦酒加甘草、大枣、生姜,这3味味开胃生津之主力,故应为人体正气不足,津液不达四肢所致。黄汗之自汗,应为表虚,实为正气之虚。前方为黄汗的正治,本方为胫冷之专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