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 白话版】14 水气病脉证并治

 昊晟堂 2020-02-15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

五、患里水病的患者,周身头面均发黄疸且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沉,这是水饮停留于体内而发生的病变,可以用越婢加术汤来主治,(方见中风)假如小便通利,这是水饮虽去但津液受伤的表现,所以产生口渴的症状。

六、趺阳脉本该呈伏象,现在反而紧,这是体内宿有寒邪的缘故,例如寒疝、瘕病、腹痛等,医生误用攻下,病人即感胸中满闷,且呼吸急促。

七、趺阳脉本该呈伏象,现在反数,说明体内有热,患者食欲旺盛,消化能力强而且小便频数,如果小便突然不通畅了,这是水饮病将要发作的征兆。

八、患者寸口脉浮而迟,浮脉说明阳热在外,脉迟则表示下焦所潜藏的真阳不足,阳热在外和潜阳不足,使热邪内伏而不能发于外,故叫作沉;趺阳脉呈浮数,脉浮示内有邪热,脉数说明水谷精微停滞于中,不能运化,内外合邪,沉伏于内,所以叫伏。热留于内而不行,则水气因之而蓄,所以称做水。热留于内,则气不外行,故尔脉络空虚,热止于中,则阳不化,故见小便难。以不化之水而走不行之气,则水走皮肤,而成水肿。

九、寸口脉弦紧,弦脉说明卫气运行不畅,故恶寒,水液不能随气流行,供给全身需要,反而潴留肠间,形成水气。少阴肾脉沉紧,脉紧是痛证的表现,脉沉是水气病常见脉象,少阴肾脏有水气病变,小便的排泄多不通畅。

十、脉呈一派沉象,因而身肿,并感身体沉重,这是水气病,假如脉搏突然转变为虚浮之象,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

十一、水气病患者,下眼泡微肿,象有卧蚕一样,面目颜色也很光亮润泽,脉伏,病人口渴,饮水多,腹部膨隆,小便困难,脉象极沉至不能切按,这是水饮为患,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来治疗。

十二、问:患腹泻病后,口渴喝水,小便又不通畅,腹部胀满,周身浮肿,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说:这是要发生水肿病的象征,如果小便通畅,及有汗出的,也会逐渐好转。

十三、心水病患者,身体重滞,呼吸短促,不能安卧,且烦躁不安,阴囊肿大。

十四、肝水病患者,腹部胀满,身体不能自由转侧,胁下及腹部疼痛,口中常有少许的津液,小便有时不利,有时通畅。

十五、肺水病的患者,周身浮肿,小便困难,大便常常水粪混杂,有如鸭溏。

十六、患脾水病的人,肚子胀得很大,四肢感觉极度沉重,口中干燥,没有津液,气息不足,小便困难。

十七、患肾水病的人,也是肚子胀的很大,脐部肿,腰部疼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牛鼻之有汗,双脚冰凉,面部消瘦。

十八、老师说:治疗各种水气病的法则是:腰部以下浮肿的,应该用利小便的方法;腰部以上浮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才会治愈。

十九、老师说:诊寸口脉沉迟,沉主有水,迟主有寒,寒水内盛,阳气不能外达,故趺阳脉沉伏,脾气虚弱不能消化水谷,于是水粪杂下,有如鸭溏;胃气衰弱,于是身体浮肿;如果少阳脉沉而无力,少阴脉细,在男子则为小便不通畅,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月经来源是血,血行不利,渗出脉外而为水,月经不调所形成的水气病,叫作“血分”。

二十、问:水气病有血分,水分的不同,应如何区分呢?老师说:如果经水先断,后病水肿,这是血化为水,叫做血分,这种病比较难治;如果先病水肿,后经水断,称为水分,此病比较容易治,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行水散湿,水去则经水自通。其病即可痊愈。

二十一、问:病人患水气病,面目身体四肢都浮肿,小便不通畅,老师在按脉诊病的时候,不谈水气,却说病人有胸中痛,气上冲咽,咽中感觉如有炙肉,有轻微的咳喘,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寨,确实如此,老师是怎样从脉象上判断出来的呢?

老师说:寸口脉象沉紧,沉说明有水,紧说明有寒,寒水交结,聚于下焦关元,年轻时阳气盛,寒水微弱,也就不感觉怎么样,等到年纪大了,阳气衰弱之后,寒水己盛,阴寒闭塞,营卫不通,寒水动而向上,又随肾气上冲,故见咽喉塞噎,胁下拘急作痛。医生误以为是留饮病,而用峻下之法,结果上冲之气既不能降,寒水又不能除。医生再用吐法,损伤脾胃,胃阴虚少,故虚热而烦,咽喉干燥想喝水,小便不通畅,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水气内停,故面目手足浮肿,若再用葶苈丸下水,水肿虽稍见消退;如果稍有不慎,如食饮过度,损伤脾胃,水气又起,浮肿又和从前一样,胸胁部感到疼痛,形如奔豚病发作一样,水气向上泛滥,影响到肺就会咳嗽气喘,此时的治疗方法应为先平抑其冲气,冲气控制后,再治其咳嗽,咳嗽停止后,喘急也会自行消除。总之,要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二十二、风水病,身体沉重,汗出恶风,脉浮,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如果腹痛,可加芍药。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二十三、风水病,恶风,周身浮肿,口不渴,身上有汗,没有高热,脉浮,可用越婢汤主治。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沫子,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恶风的,可以加附子一枚,炮制后入药。

风水病,可以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二十四、皮水病的症状,四肢浮肿,由于水气溢于皮肤之中,四肢肌肉微微跳动,应用防己茯苓汤主治。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温服。

二十五、里水病,可以用越婢加术汤主治,也可以用甘草麻黄汤主治。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麻黄,去掉上边的沫子,加入甘草,煎取三升,待温,服一升,盖厚被使发汗,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小心感冒风寒。

二十六、患水气病的患者,假如脉象沉而小,表明少阴肾有病,脉象浮的,表明有风邪;没有水气的虚胀是气分病。水病发汗就能痊愈,如果脉象沉的,应该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应用杏子汤主治。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沫子,再加入别的药,煎取两升半,待温,服八分,每日服三次。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二十七、如果患皮水病而四肢发凉的,可以用蒲灰散主治。(方见消渴中)

二十八、问:黄汗这种病,全身浮肿(一种说法为身体沉重),发热,出汗,口渴,其症状与风水相似,但这种病出汗,汗的颜色正黄象黄柏汁一样,汗液粘稠沾衣,脉沉,这种病是如何得的呢?老师答:这是在出汗时,到冷水中去洗浴,寒水从汗孔中渗入皮内而患,应用芪芍桂酒汤主治。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以上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搀和到一块,煎取三升,待温,服一升。服药后会心烦,不要紧,服至六七日后就会消除,如果心烦不止,是因为苦酒湿热,未免与湿邪相阻的缘故。(一方用美酒醯代替苦酒)

二十九、黄汗病的症状是:两小腿发凉,如果小腿发热,就属于历节病了。饭后汗出,又常常晚上睡觉时汗出很多,这种病是营气内虚,属于虚劳;如果汗出后,反而发热的,日久病人必然肌肤枯搞;长期低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重滞,每逢汗出以后,身体感觉轻松的,日久必筋肉牵动,牵动时连及胸部作痛,同时自腰以上一定有汗出,腰以下则没有汗出,腰髋部酸软无力伴有疼痛,好象有小虫子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病人甚至不能进食,身体重滞疼痛,心里烦躁,小便不通畅,这就是黄汗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来主治。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待温,服一升,服后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盖上被让身上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次。

三十、老师说:寸口脉迟涩,脾胃虚寒故脉迟,营血不足故脉涩;趺阳脉微而迟,脉微主脾气虚,脉迟为寒气盛,脾阳不暖四肢,故手足逆冷。手足逆冷,说明其营卫不能通利,营卫不通利,必将腹胀肠鸣,两胁胀满;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能通行,则病人全身发冷,阴气不能通行则感骨节疼痛;阳气先行而阴气不跟着流行,就会恶寒,阴气先行而阳气不跟着流行,就会感到肌肤麻痹不仁,只有阴阳互相谐调,营卫之气才会在体内正常运行,所以胸中宗气在体内流转自如,寒气就会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会由后阴矢气排出,虚证的邪气,则由前阴从小便排出,这是属于气分病。

三十一、气分病,胃脘痞结而坚,以手触之则如盘如杯。这是由于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而成,可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沫子,放入其他药,煎取二升,待温,分三次服,服后应当汗出,有如小虫在皮肤内爬行的感觉,是病情痊愈的征兆。

三十二、胃脘痞结而坚,象盘子一般大小,周围也象圆盘那么坚硬,这是由于水饮蓄积而成,应用枳术汤来主治。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三升,待温,分三次服,如果脘腹部变软,就是水饮要消散的征兆。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方治疗风水,脉浮说明病邪在表,病人头上出汗,肌表没有其他不适,病人只感觉下半身重滞,从腰往上不肿,腰以下肿牵及阴部,病人屈伸活动很困难。(方见风湿中)

【原文】

一、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二、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三、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四、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五、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六、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七、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八、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九、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十一、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十二、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十三、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十四、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十五、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十六、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十七、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十八、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十九、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二十、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二十一、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

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瘥。

食饮过虚,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二十二、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二十三、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二十四、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二十五、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二十六、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二十七、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二十八、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二十九、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燥,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三十、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三十一、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三十二、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