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兼“老北京杂谈” ——兼谈几句老北京俗语 老北京有句俗话,即“人有脸,树有皮”,还有俗语“人的名儿,树的影儿”等,这些都说明一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人格的重视。还有什么“人过留名儿,雁过留声儿”等,意思也如此吧。正因为这样,礼貌而懂得尊重别人的老北京人,不知是哪位,又发明了一些俗语,如“别当着和尚骂贼秃”、“打人不打脸儿,骂人不揭短儿”等。甚至一些老北京老人教育后代时,常嘱咐说“说话时嘴边儿一定要留德”等。所以老北京人说话比较谨慎。其实要说提醒人们说话要谨慎的,早就有“指桑骂槐”等成语。意思也是提醒人们说别人时,一定要有忌讳。实际上就是说,要给别人留面子! 讲忌讳,是老北京人说话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字典上介绍的词义应该不会变。但是反映在实际生活中,可不是那么回事儿。尤其是现在,像我这样的老北京人在外面遇到朋友或朋友介绍的新友人时,说话极其小心谨慎,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了话!写了那么多文章,学会了那么多老祖宗留下的词汇,却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说话啦!因为那“贬义词”、“褒义词”、“好话”、“歹话”、“尊称”、“俗称”、“恭维词儿”、“侮辱性的词儿”等,其含义和界限全乱了!你恭维人家或尊敬人家使用某个“称呼”或“词汇”,搞不好就惹得人家不高兴,轻则给你“白眼儿”;重则能翻脸骂你!您不信,咱们就举几个例子,看看这些现象您是否遇到过。 咱还是先说说“小姐”这个词儿吧。要说在旧社会或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一个女孩子能被人称为“小姐”,那准保美滋滋儿的。因为这抬高了她的地位,起码说明她是个有身份的女子,出身在有地位的家庭。旧社会那些捡煤核儿、给人家当使唤丫头等穷人家的女孩子,大概决不会有人称其“小姐”!改革开放初,本人随领导出差到深圳、珠海等特区。在一些饭店里,本人按“老规矩”称呼那些女服务员为“同志”时,那些女孩子表情显得冷冰冰的,说话也不那么热情。有深圳的同事告诉我:“别叫同志啦,现在应该叫‘小姐’,要不人家不爱听!”习惯了自上小学之后的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学习了革命导师和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等关于“同志”这一称呼的崇高性的论述后,一下子让我改称“小姐”,我真的不习惯!但是,事实教育了我,当我入乡随俗地改称“小姐”后,那些女孩子立刻显得格外热情,脸上也绽放喜悦的光彩!这下子别说我“服了”,就连我那老革命的首长,都对那些服务员改称“小姐”啦! 此一时,彼一时。前不久,本人在一家著名饭馆吃饭,因菜上得慢,我礼貌地称呼近处的女服务员说“小姐,您能帮助催一下儿菜快点儿上吗”,您听听,我这句话多么讲礼貌。没想到,那位年轻的女服务员硬邦邦地回了一句“等着吧”。我很奇怪,心里想,是不是这位小姐今天心里有不痛快事儿呀?几分钟后,菜还没上,我太太礼貌地对刚才那个女服务员说:“服务员,麻烦您帮忙催一下菜!”那个女服务立刻说:“好!您等着,我马上去。”我正奇怪这同一个服务员态度为何不同时,我太太告诉我说:“你以后千万别称呼人家小姐,人家不爱听,这里不是歌厅、不是洗浴间,你称呼人家小姐,把人家当什么啦。”哎呀,我这才醒悟过来!因为我毕竟多次听说过那些歌厅或洗浴间的“小姐”是怎么回事儿,何况也听说过“小姐把辈分儿搞乱了”的顺口溜等,怪不得称呼“小姐”人家女服务员不爱听呢!看来这“小姐”一词儿,不但把“辈分儿”搞乱了,把字典的解释“小姐”这词儿的内涵全搞乱啦! 接下来咱就得说说“小三儿”这个词儿。要说我从小到现在,认识的小名儿叫“小三儿”的人太多了。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没有强调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有三个以上的孩子,那些排行第三的男孩儿或女孩儿小名儿基本都叫“小三儿”,就是小名儿不叫“小三儿”,一般人也依据排行叫他们。仅我曾经居住的胡同里,小名儿叫“小三儿”的男女孩子就有17个。这不,前几天我在颐和园里居然遇见了分别20多年的一个叫“小三儿”的女士,这是昔日我们胡同里那家曾经开“玻璃铺”掌柜的最小女儿,人称“玻璃铺小三儿”,比我小20多岁。她出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可以说是我看着她长大的,在她的学习上我没少帮助她,她亲切地称呼我“大哥”。那天在颐和园相遇,我惊喜地喊道:“小三儿!是小三儿吧?”她认出我后,也惊喜地叫了声“大哥”。于是我们这兄妹俩亲切地话旧,聊得很热乎。没想到临分手时,我这个三妹妹竟对我说:“大哥,以后见面儿您叫我学名儿吧,这‘小三儿’让人听了还以为我怎么啦!”我一下子就明白过味儿了,于是说:“得,以后我叫你学名儿,可说实在的,我这么多年真不知道你学名儿叫什么。”于是她告知了她的学名儿。这事儿您别笑话,那时候的孩子尽顾着叫小名儿啦,有的人我真不知道他们的学名儿,即“大名儿”;就是知道,总是称呼小名儿,一瞬间也可能想不起人家的大名儿了。谁想到如今这女人中的“小三儿”都臭一街啦!自然不少女人,也包括我这个40岁左右的邻居妹子,都不喜欢人们称其“小三儿”。本来很清白的女人,当着旁人叫她“小三儿”,搞不好人们就把她们往破坏别人家庭的那种“三姑娘”那儿想,谁愿意摊上这“臭名儿”呀!所以这“小三儿”成了犯忌的词儿了。 老北京有句俗话,也算是习俗吧,即“孩儿等娘,活得长”。就是有些人家儿的孩子出生后体弱或多病时,家里有老人的,就撺掇孩子的父母,让孩子认一个身强体壮、“八字儿”好的未婚男子做“干爹”。这男子即便有女朋友也没关系,只要没结婚就成。就拿我们胡同来看,就有不少这样的“干父女”。待那“干爹”结婚后,孩子既然“等娘”,自然要拜见干娘啦。一般干娘都懂面儿,或送个“红包儿”,或送个“见面儿礼儿”,据说这样这个孩子就长命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胡同拆迁前,有些人家还兴这个。如我们胡同里有户邻居新出生的女孩儿就认了一个“干爹”,这个当时20多岁的干爹开了一家公司,是个小老板。这“干爹”娶了“干娘”后,两口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儿子,仍特别疼爱这个干女儿。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前不久,我在西单北大街见到这个女孩儿时,她已经是个20多岁的大姑娘了,出息得很漂亮。她称呼我伯伯,多年不见,见面儿后我总要问及她的父母,也问及她的干爹、干娘,因为我们都比较熟悉。在问及她干爹情况时,这个女孩子左右看了一眼似乎有点儿紧张,说话也吞吞吐吐了。我是个直肠子人,也没想那么多,见她这样,我反而一个劲儿地问,是不是她干爹病了或出什么问题了。更没想到的是,她突然说了一句“我还有事儿”,竟匆匆离去了。待她走后,我突然琢磨过味儿了!当着街上过往的行人,我这个大嗓门儿的人,非要问人家“干爹”的情况,按照现在这“干爹”和“干女儿”的暧昧关系,我这不是等于当众寒碜人家姑娘吗!难怪人家姑娘不爱听了。 …………………………………………… 如今真是不知道哪些是忌讳的“称呼”、忌讳的“人儿”!我没有邪的或歪的心思,但是一些“称呼”犯忌啦!一些“人儿”成了坏了一锅汤的“耗子屎”!这些我向哪位“老师”请教呀?说句实话,与朋友谈及这些事儿时,有朋友笑着对我说:“嘿!老东西,学着点儿!”我学什么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