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恩师郑悟清先生
李随成
我从小崇拜武艺高强的侠义之士,立志长大像他们那样行侠仗义,助弱除暴。所以,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明师程振荣先生习练陕西地方拳;拜河北明师张治坤先生习练形意拳;又拜河北明师苏德涵先生习练少林拳。
1963年11月,不满16周岁的我,能拜见恩师郑悟清先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事。邻居权会敬见我整天踢腿拔筋,舞枪弄棒,说引荐我见一位太极明师。我想:太极拳是老人练的,有点不愿意去,权会敬说到:你还不愿意去,只要郑先生能收你为徒,就是你小子的造化。于是,我就抱着去看一看的想法,跟随权会敬来到了西安东关的古迹岭。那是一个极其平凡的院子,简陋的两间小屋。在这里,见到了一位谈笑风生、面目慈祥的老人。这就是改变了我一生的“西北太极拳圣”郑悟清先生。
权会敬对老人说明了来意,介绍了我这个当时毛头毛脑的小伙子。郑先生问我:小伙子,你练的是什么拳?等等。记得当时我还有些得意地一一作了回答。郑先生说:你能不能练一练让我看一看。我就在院子当中很麻利地练了一趟关中红拳。郑先生笑着问我:你还会练啥?我说我还会练棍,我拣起一边的齐眉棍,练了一趟琵琶棍,练完棍,心想:这下老头该表扬我几句吧(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班门弄斧”)。也许郑先生看穿了我的几分得意,就笑着问我:你练的棍能不能用?我说,咋不能用?俗话说,枪遇六合死,棍与琵琶亡,这趟棍用法好的很。郑先生顺手拿起了他的拐杖(拐杖的事情,可以引出恩师很多的事情,以后慢慢道来)说:小伙子,咱俩比试比试棍,我麻利地操棍在手,冲着郑先生说:老人家您注意点,我的话音还没有落下,只见拐杖顺着棍子一刷,,我手中的棍子掉在了地下,郑先生说:你咋不把棍子拿好,拾起来重来,我刚要摸到棍子,郑先生的拐杖又点在了我的手背上。我有点急了,对着郑先生喊到:你这老头,为什么老打我的手?我想趁其不备,再拾起地上的棍子,但是又想到:他手快,眼更快,正犹豫间,郑先生说话了:你手拿棍,我就打你的手,你要再去拿棍子,我就该敲你的脑袋了。因为你现在想打我了。
我当时心想:这老头神了,他原来知道我想偷偷地拿棍子。郑先生见我呆在那里不说话,又不敢动,说道:是不是不比棍,想和我搭搭手?我想这回你猜对了,就说:那你先把你的拐杖放下,你的拐杖打的我手疼。郑先生笑着说:行,那你来摸摸我的手,我伸手就想抓他的手腕子,只见郑先生腕子一缠一按,我啪地一声踉跄着,一股无形的力冲撞我脊背撞到了后墙上。这下,我真的急红眼了,起身就往上扑,郑先生接着我的双手,腕子往下一沉,我不由自主双膝跪在了地上。这下,我算死了心了,我也就顺势跪在了地上不起来,非要拜他为师。
郑先生说到:你回去好好练你的拳,不是你练的拳不好,是你没有练好。我说啥也不起来,说:你不收我这个徒弟,今天我就不起来了。可能是恩师绝妙的功夫和慈祥的面容和我有缘,第一次见面,就像在自己的老人的面前一样,我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也可能我16岁的年纪单纯的像一张白纸。郑先生觉的挺有意思的,就笑着问:你为什么要拜我为师?我说:你的功夫太厉害了,郑先生说;学拳就是为了耍厉害?你这种人我不教。我急忙解释不是这个意思,说我非常喜欢武术。郑先生说:喜欢?高兴了练,不高兴了就不练,我教你有啥用?我急了,说:权会敬可以作证,我每天起早贪黑练拳,我能吃苦。郑先生说到:要热爱,要入迷,只有热爱、入迷,才能以苦为乐,,只有吃苦才能练有所成。我急忙说:我能吃苦一定刻苦练拳,郑先生说:还有一条你做到了我才能收你。我说:我腿都跪麻了,咋还有这么多条条呢?郑先生说:那行,你起来吧。我说:不行,你老人家还没有答应收我呢?郑先生笑着说:你起来吧,,回去告诉你的师傅,一定要征的他的同意,这是武林的规矩。
第二天,苏德涵老师领着我,登门拜见了郑先生。苏德涵老师对郑先生说:随成能拜你为师,真是福分不浅啊!希望您也能收下我这个老徒弟。郑先生说:你能亲自送随成来,就凭你这样的豁达,咱俩就有缘分。从此,我们师徒两个共同拜在郑先生门下。跟随恩师20载。郑先生教授拳法对我非常严格、严厉,姿势要求处处必须到位,手到脚不到,拐杖点在脚上,脚到手不到,拐杖打在手上。可以说,我的拳架是恩师的拐杖一下一下打出来的。
郑先生不仅是一位武功盖世的太极大家,更是一位慈祥博学的老人。他讲拳理,讲拳道,讲处事,点点滴滴饱含人生哲理。恩师是我人生的楷模,我将永记恩师的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