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在6-12岁,是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之所以说小学阶段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是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关于激活主动阅读能力的九条金律,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当我们在谈论阅读兴趣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问题一: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观点一:并非只有经典的才是最合适的】 我们提倡孩子阅读名著。然而,既是名著,对于阅读者的要求难免颇高,如同一位智慧长者,高高在上;而站在阅读殿堂大门外的孩子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位亲切和蔼的伙伴,牵起他的小手,一同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孩子和成年人以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只有适合孩子思维特点的书才能够成为启迪兴趣的原动力。从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来看,很少有孩子会抗拒那些如《哈利波特》等真正优秀的儿童读物。 【观点二:找到一本“全垒打书”即可爱上阅读】 美国学者Trelease(2001)认为,只要一次美好的阅读经验,就可以造就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借用 Fadiman(1947)的《全垒打》一词,把这样的一本书称作“全垒打书”。 工作中我和孩子们发现了许多“全垒打书”:读George Orwell的《动物农庄》,开启了孩子独立思考之门;读Michael Morpurgo的《柑橘与柠檬啊》,让七年级的男孩潸然泪下;读Ian Mc Ewan的《梦想家彼得》,让孩子深感于想象力的无穷力量。比起《战争与和平》这类如雷贯耳的名著,这些书对于孩子们来说才更加深入他们的心灵。 【观点三:选书是培养阅读兴趣80%的重要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各有不同。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阶段。他们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探索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兴趣是分散的、冲动的,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 因此,每选定一本好书,都承载着为他们答疑解惑,甚至开天辟地的重任。每一次选择都是出于对他们的细致观察,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又希望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观点四:选择合适书籍的五个原则】 恰当的选书,就会成就一个孩子的阅读。但选书的确是一件复杂的事,如果将通用的依据归纳起来,大致可以有以下五方面:类型合适(历险,奇幻,家庭,校园…)、思想略高出当下理解水平、语言难度适中、出版社正规、篇幅不宜过长。 选书的过程如同试图去窥探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是一次充满着不确定的冒险。所以,如果你已经成功地让孩子爱上阅读,不妨时常带他去书店或图书馆吧,把这项伟大而困难的任务交给那个最合适的人去完成,而我们不妨去充当一个谦虚的向导。 【问题二:孩子只爱单一类型的书,怎么办?】 【观点五:阅读也有“敏感期”】 大家一定听说过“敏感期”的理论。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敏感期”理论,即儿童在某一时期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所以也称为“敏感期”。 这个理论同样可以解释孩子在特定时期的阅读偏好,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如果刻意约束,必将影响孩子思想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孩子也许会非常痴迷于某一类书,从小学到高中,最常见的依次是童话故事,玄幻小说和校园文学。 孩子对阅读有本能的需求。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对世界万物都怀有强烈的兴趣,而阅读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使得孩子的好奇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得到满足。 不仅如此,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求知欲会被进一步激发。只要孩子真正喜欢阅读,他就一定是在严肃地思考书中的内容。而这种思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到了一定阶段,孩子将不再需要某类曾经痴迷的书,很少有初中孩子还喜欢阅读童话故事,也很少有大学生还喜欢魔幻小说。但孩子对书中问题的思考将会延续到其它领域。 【观点六:自由阅读奠定语言基础】 不要对孩子的早期阅读过多限制,还基于另一个重要原因。阅读的初期,孩子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接触文字,从而刺激语言的发展,拓展思维的疆域,奠定思想的基础。语言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媒介。语言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 在他的《阅读的力量》中提出“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 FVR),指的是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写读书报告,也不用回答章后的问题。若是不喜欢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 Krashen教授指出:“FVR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学习方式,是达到语言流利水平的基石。若是少了FVR,很难获得高阶段的语言能力。”他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我主张的是,其他刺激语言发展以及提升语文能力的方法都不如FVR有效。 如果孩子尚未发现阅读之美好,那么,请与他选书! 如果孩子已经爱上阅读之愉悦,那么,请给他自由! 第二部分:阅读的枷锁 【问题三:如何指导孩子的有效阅读】 【观点七:阅读是“教”不出来的】 美国图书馆学教师Susan Rosensweig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Stephen D. Krashen借用Csikszentmihlyi(1991)的心流(flow)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根本性的解答。实际上,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心流活动的过程,是一种非常主观的状态,是无法被他人把控的。“心流是当人们专注而轻松地投入某种活动时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日常关注的事,甚至是自我的感觉就会消失,对于时间的感觉也改变了,活动以外的其他事情都觉得无关紧要。”(摘自《阅读的力量》) 可见,父母希望监控孩子的阅读过程,就如同将流水塑形,必将无果而终。 无论是我们希望强势改变孩子的阅读节奏,还是严格控制他的阅读过程,都是不现实的。那么在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的道路上,除了选书以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实际上,家长在孩子的阅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 【观点八:阅读是可以被有效“引导”的:第一在于理解修辞】 对于一本好书来说,片段乃至通篇的精读,十分必要。而精读的落脚点就在于分析修辞。修辞就是以语言作为手段来影响读者或听者为其目的。或是掩饰意图,或是吸引注意,或是加深印象,或是增强抒情。以往对修辞狭义的理解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实际上,这些修辞手法仅属于美学修辞的范畴。所谓美学修辞,是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辞格来唤起生动的意象,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发挥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取得艺术性的表达效果。而广义的修辞还包括交际修辞,交际修辞在阅读中无处不在。交际修辞,在内容表达上偏重于炼字煅句,在型式结构上偏重于严谨妥帖,总体上讲究逻辑思维,以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阅读中,体会词语的恰当使用,感受句型的表达效果,理解行文的感情色彩,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些统统要靠分析修辞。可以说,修辞是语言智慧的体现。理解修辞,既是提升语言智慧。当然,用词只是理解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其他交际或美学修辞一样,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品味。当孩子开始思索和关注修辞,他也一定开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了。 【观点九:阅读是可以被有效“引导”的:亲子讨论,激发思考】 对于一般的家长来说,精读指导和研究修辞未免要求过高,但亲子阅读是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实现的操作方式。 亲子阅读,与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与思想,是促进孩子的心智成长捷径。 美国学者Mortimer J. Adler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谈到阅读积累渐进的四种层次,层次间进阶的关键就在于阅读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书。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和比自己阅历丰富的人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必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成长。 有效的阅读引导,不是检查孩子今天读了几页书,不是测验孩子记住多少情节,不是强制孩子完成一个阅读任务,而是引导孩子体会语言的精妙,是启发孩子感受思维的乐趣,是留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 【结语:我们为何阅读】 哈佛大学文学教授Harold Broom撰写过一本探讨阅读的书《如何读,为什么读》,书中这样写到:“我们读书不仅因为我们不能认识更多的人,而且因为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和种种心情的影响。”而阅读,“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圣人贤哲敞开心扉地对话”。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知道答案了? 实在想不出的话 ↓↓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获取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