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战消费金融

 文野 2014-11-21

尽管牌照发放未见破冰,但巨头们已开始围猎消费金融市场,众多玩家开始以小贷公司曲线进入这个市场,试图分得一杯羹。

去年9月, 日本永旺[0.42%]集团在沈阳设立小贷公司;今年4月18日,由日本SMBC发起的天津普罗米斯小贷公司开张;几乎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任命彭蕾为筹备中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执行官, 并将在湖南、浙江两地试点,向支付宝用户提供首个消费金融产品“信用支付”,这标志着阿里金融信贷产品将实现对买家和卖家客户群的全覆盖。

银监会2012年11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四川锦城消费、中银消费以及外商独资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贷款余额为37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如果以成立当初的目标来看,我国的消费金融依然比较滞后。尽管如此,监管政策却不见丝毫松动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 各路玩家开始纷纷绕道抢食这个市场。

培育市场

面对诸多小贷公司的涌入, “正牌军”的态度令人玩味。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中国CEO迈克·史国奇指出:“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整个市场的蛋糕会越来越大,而规模的扩大对这个尚需培育的市场是件好事。大家很容易把消费金融和小额信贷这两个行业混淆,消费金融业平均的贷款金额是2500元,小额信贷平均贷款金额是5万元。这两个行业的特质,决定了其流程非常不一样。”

在中国,所谓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具有小额和分散的特点、为个人提供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标人群多是蓝领、工薪阶层和农民等,这部分群体一般尚不是银行机构的信用卡用户。

虽然消费信贷一直是各大银行的日常业务之一,但“消费金融”这一概念在国内出现得比较晚,消费金融近年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方面的突破。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曾坦言:“中国消费金融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包括可持续增长的业务和盈利模式、区别于银行的差异化产品及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等。

这一点从中东欧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进入中国的路线图可以看出:2004年,捷信母公司PPF集团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07年12月,捷信启动广东省消费金融业务,随后两年间,在全国各省布点并与全国零售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直到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后,捷信才于2010年2月底获批在天津建立国内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史国奇至今还记得,6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下飞机第二天便飞去四川绵阳做市场调研。他和客户交流,问他们对“分期付款”的看法,但结果并不乐观,大概只有8%到1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这样的产品,其他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分期付款”的概念。

直到有一天,史国奇看到了这一幕:一对年轻夫妇商量购买哪一台洗衣机,丈夫想挑一台功能简单、价格最便宜的洗衣机,老婆则想买一台更好、更贵的。史国奇从这个场景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不同市场,人们在做购买决定时,思考模式是类似的。中低收入的人群不可能从银行取得任何的贷款产品,而且人们也是先存钱后消费的思维方式。史国奇和他的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详细调研了这个市场,开发本土化产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快速审批,同时也采用了包括生物识别技术在内的很多技术。

据介绍,向有稳定收入但信用度并不高的人群提供无担保无抵押、当天放款的信贷服务正是外资消费金融公司的典型业务模式。在全球,消费金融公司尤其适用于为小型城镇提供服务,因为销售网点贷款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名销售人员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实现。它们的分销网络主要包括四个渠道:店内分期付款网点、自己的分支机构、邮局和直接渠道(比如直邮)、电话营销

由于分支机构和邮局受限,在拓展中国市场时,史国奇将渠道重心放在其合作伙伴——本地的零售商和生产商上,在苏宁、国美等电器零售商的店面里,随处可见其驻点。

这是一种基于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模式,提供店内(POS)销售贷款:贷款通常是通过捷信驻点的员工(销售代表),或通过与捷信合作的商家店员的专门审核。一旦审批通过,销售人员将负责准备所需的店内贷款的文件,一个典型的贷款审批流程最快只需要30分钟。

规模效应与风险管理

和全球消费金融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想象空间巨大。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大陆消费金融仅占消费贷款市场总额的4%,远低于国际水平。预计在2010年—2015年,消费金融将保持平均45%的年增长率,在所有消费类贷款中增长最快。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已有三家盈利,但在监管层看来,距离最初的设想仍有一定距离。

目前,依托卡片的现金类贷款是国内金融消费公司主要的贷款形式。比如北银消费推出的MINI循环贷、中银消费的新易贷和四川锦城的轻松贷等,都通过向申请者发放可随时提取现金的卡片,授信额度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银监会数据显示,在37亿元的贷款余额中,一般用途的消费贷款为34.81亿元,占比达到93.85%。其中,一般用途的消费贷款都是以现金贷款的方式发放,如用于装修的贷款中,就可以利用银行支行本身的房贷客户资源进行开拓。

业内人士称,未来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理想方向是继续向单笔金额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一是结合商户的商户专享贷,二是面向消费者的现金贷款,较为理想的户均贷款额在1万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因为规模增长一方面可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违约和坏账。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消费金融的本质决定了高度集中化和批量规模化的经营特点,只有当消费金融公司的覆盖范围能匹配大型零售商的网点,两者的合作才有意义,能真正促进零售商的收入;如果只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在限定的区域内运营,风险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因为潜在客户数量会减少。”然而,规模增长的前提依然是监管政策的放开。

显然,各家消费金融公司都寄望于以规模求发展,不过在培育市场阶段,商业模式则更重要。与捷信主打POS贷款的模式不同,国内消费金融公司则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北银消费是北京银行[0.87% 资金 研报]全资的消费金融公司,其运营模式是以驻点销售和终端销售商代理等合作模式,与北京地区大中电器等各类零售商合作;在产品多样化方面,北银消费开发了包括用于购买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轻松付”、为教师设计专属消费贷款的“明师贷”、向已签署三方协议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发放“助业贷”等。去年,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还推出了国内首款针对农民客户信用消费贷款——“惠农贷”。中银消费的产品模式与北银消费类似,包括直营为主的新易贷信用产品和与商户联营为主的“新易贷商户专享贷”。

“要构建成熟的消费金融运营模式,必须以完善的征信系统为前提,如果信息充分,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很快审批。”北银消费相关人士称。

当然,市场保护和培育同样重要,“尽管审批过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我们鼓励消费者一定要在慎重考虑后做出贷款决定。”史国奇解释道。消费借贷的“因人而异”原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目前,捷信的风险管控系统能够评估申请人是否会由于过度消费而背负过重的经济负担,这一系统是其基于中东欧在新兴消费金融市场原则下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后的产品。与此同时,大数据应用在这套数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搜集越来越多能够反映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数据信息。为防范欺诈,我们采用了包括人像采集在内的复杂计算机流程,并加以自动和人工数据核实。同时拥有大量的历史数据库存储客户风险记录,在实现良好信用评分的同时,能有效预测客户划款逾期情况,并予以催收。”史国奇介绍。

除了借助技术手段,在人员激励方面,信贷人员的报酬也会适度地与客户质量挂钩。同时,针对那些一时冲动消费的顾客,捷信设有两周的“犹豫期”,即如果贷款人在签合同之后的两周内改变主意,他只需归还本金,之后捷信将终止合同。

除了风险管理体系之外,市场教育是这场暗战的关键。“消费金融公司应该对在征信体系内没有信用记录的群体,进行信用意识的培养,让其纳入整个信用体系之中,从而扩大、规范整个信用市场,这是培育市场的基础。”上述北银消费内部人士称。 暗战消费金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