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继续写回黄山了,好熟悉,毕竟黄山于中国人,是最耳熟能详的风景名胜。1963年,黄山成为首个登上邮票的名山,其精巧的设计与精致的印刷以及16枚的大篇幅至今都难以超越。也令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的邮人多了一份精神食粮。特57《黄山风景》成为我衡量区分专业集邮者与普通爱邮者的标尺。
即便是古代,黄山便以奇秀之景闻名遐迩。徐霞客两度登山发出了“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叹。因为无论艳阳四溢或是雨雪连绵,黄山有着令人不可言喻的美。这种呈现是难以用词汇概括的,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开始呈现我眼底的黄山,害怕因为拍得不好让看客误解了黄山的美。所以,这里呈现的黄山仅是我遇见的黄山的一角,除非你身临其境,否则你无法体会我此刻诚惶诚恐的心境。此刻,我开始无比认同徐先生的“观止”两字了。
图片太多,我只好捡好处理的集成专辑了。黄山松是个特有名词,它即是个盛产于黄山的物种名称,也泛指那些在绝壁参天的生命体。而更多的时候,它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载体,在它身上被赋予了坚韧不拔与迎难而上的气节。
八十年代,第一批宿舍楼盘开始在我家乡兴起时,长长的装饰画便被挂在客厅里,而黄山的迎客松在此时便成为大多装饰画的主角,或迎朝霞或覆白雪,总是有气节又孤傲地被立在画里。在我的眼底,迎客松算是世界最著名的树吧。于是乎,当数不尽的游客慕名而来时,迎客松周围永远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有人说,黄山松都像是迎客松,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松树攀壁而起,故一边无法将树叶蔓延,只得将所有精力放在濒临悬崖的那边。
我没有完成儿时的夙愿——与迎客松合张影,因为等待与它合影的人都在排队与插队间徘徊,我只好爬上旁边的小石台,远远地望着盛名之下的它。人们说它是在张开双臂迎接四方来客,盈盈笑脸与谦恭作揖,我实在无法苟同。迎客松依然拥有孤傲的气场,静静地在悬崖上凝望。即使慕名相寻到此的游人再多再喧闹,它还是原来的它,一如记忆里客厅的那幅黄山松,凌绝顶而小天下。
黑虎松
妙笔生花
麒麟松
团结松
龙爪松
迎客松
送客松
西海入口探海的松
始信峰前如连理的松
被保护起的小松
西海景区内众多无名松
|
|